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作者|寧鏡誠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福建土樓

公元1405年,即明成祖朱棣繼位後的第三年,鄭和第一次領命下西洋。

《明史·鄭和傳》中提及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如下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簡單來說,其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順道宣揚大明的國威。

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中的主力艦一一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者六十二”,用今天的計量單位來算,其船體長達148米,排水量近2萬噸,甲板面積和一個足球場大小差不多。

船上還配備了羅盤和牽星板等當時先進的航海定位系統,可以說是真正掌握了核心科技。

而製造鄭和寶船的,正是從三國時期便開始和船打交道的福建人,毫無疑問,鄭和寶船也屬於福船的一種。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鄭和寶船

鄭和率領這兩萬七千餘人從福建的長樂出洋,自此開始了我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久的海上航行,其船隊最遠到達東非地區以及紅海領域,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明朝建國以來的海禁政策,還開拓了沿海地區的海外貿易。

而其中受益最大的貿易群體,正是日後在我國商界大放異彩的閩商。

我們也可以說,鄭和下西洋,其實在冥冥之中撬動了閩商坐福船闖天下的神經。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600多年後的今天,敢拼敢闖的閩商早已在中國乃至世界,闖出了自己的名頭。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福建省約有1580萬本地人分佈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要知道福建省的常住人口才3900萬,閩商天性愛闖蕩這一點與賺了錢就回老家蓋大院的晉商,有著明顯的區別。

他們通過不斷和外來文化融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起進步,這才避免了自身總是用保守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發展,尤其是商業的發展。

因為閩商在海內外星羅棋佈,所以他們很注重宗族意識以及團結協作,特別是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你會發現約有70%的華僑是福建籍,且他們對當地的經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和大家分享一組數據:

馬來西亞近十年來的首富一一“亞洲糖王”郭鶴年,他控制了馬來西亞80%的原糖市場,並在世界白糖市場佔有10%的份額,祖籍福建福州;

菲律賓前首富一一“菸草大王”陳永栽,以及菲律賓現首富一一SM集團掌門人施至成,都是福建晉江人。沒錯,就是那座幾乎包攬了中央五套所有體育品牌冠名的城市,安踏和特步都出自晉江;

新加坡遠東機構的黃廷方家族,近十餘年一直牢牢佔據新加坡首富的位置,直到今年才被海底撈的聯合創始人張勇奪了去,屈居第二,而黃廷方的祖籍,是福建莆田;

印尼前首富一一曾被稱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的林紹良,福建福清人。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林紹良

這批福建籍的頂級富豪當年多是被迫下南洋,歷經幾代人的打拼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可以說,打小信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的閩商,骨子裡一直流著“不信命”的血。

那麼,閩商是如何歷經磨難,才擁有如今的地位的?

01

負山環海,田不足耕,閩商為謀生,往往輕生死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閩在海中

關於福建的史料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中的描述:“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寥寥數語,道盡了閩人與海的機緣。

福建臨海,其海岸線曲折綿長,自北部的沙埕灣起到南部的詔安灣止,直線全長535公里,曲線長度更是達到驚人的3752公里,約佔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20%,由此形成了三都澳、福州灣、泉州灣、興化灣、廈門灣等優良港灣。

福建多山,其素有“東南山國”之稱,山嶺聳峙,低丘起伏,山地和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95%,平地(包括沿海平原、盆地谷底相對平坦之處)只佔5%。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以發展農業為主,而閩地因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現實,不得不接受大多數人都無地可種的現實。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福建地形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遊戲的話,福建人開局的裝備簡直差到極致。

不僅如此,因為福建地處邊陲、多山水阻隔的原因,從東漢末年一直到明清時期,大量為了躲避中原戰亂的移民紛紛入閩。

據史料考證,中原士民大規模遷移入閩始於西晉,並在西晉的永嘉年間、唐初的高宗時期和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形成三段移民高潮。

大量的中原移民者與福建的原住民一一越族,後期再加上從海外漂泊至此的海洋族群,三者在不斷的融合中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熟知的閩人。

與此同時,移民的大量增加將福建原本“田少人多”的矛盾不斷放大,種地養活不了自己怎麼辦?

於是經商成為了大多數福建人的選擇。

自唐朝伊始,就不斷有閩商東渡琉球,以推廣農業技術的形式開始微利的商業經營;

到了北宋元祐二年,即1087年,泉州設市舶司(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正式開港,其更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源地,哺育著一代又一代閩商。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當時,閩商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也從茶葉逐漸轉換成瓷器,成書於宋代的《萍洲可談》就記載道:

“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

但在明代之前,閩商也只是分散活躍,並沒有形成氣候。這種情況到了明代,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明嘉靖年間,時任福建巡撫的譚綸感慨於閩商的求生之道,慨嘆曰:

“閩人濱海而居,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

到了明萬曆年間,李光緒更是親眼目睹了當時閩商勢力的不斷壯大,於是記載道:

“安平市(泉州)賈行遍郡國,北賈燕,南賈粵,西賈巴蜀,或衝風突浪,爭利於海島漁夷之墟。”

但由於明朝時期施行的海禁政策,閩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但閩漳之人為謀生,往往輕生死,他們與番舶夷商貿販番物,絡繹於海上。

在福建月港,每歲孟夏之後就有大舶數萬百艘,乘風掛帆,蔽大洋而下。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隨著歲月的沉澱,閩商逐漸形成了敢於冒險、勇於拼搏的秉性,這一性格特徵也隨著基因的延續,成為閩商的標誌性特徵。

轉眼間到了近代,晉商和徽商因為未能緊跟潮流而慘遭時代拋棄,反觀不斷同外來文化融合的閩商,卻湧現了一批批憑藉實業救國的富豪。

除了上文介紹的郭鶴年、陳永栽等人之外,還有“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以及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華僑陳嘉庚等人。

直到今天,泉州晉江的萬千作坊裡走出的國產品牌幾乎包攬了中央五套的所有體育品牌冠名;

南安水暖作為國內最大的水暖產業基地之一,獨佔全國6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南安人更是幾乎把控了整個水暖業的銷售終端;

福耀集團的曹德旺以及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等人,也在各自的領域漸漸站穩了腳跟。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曹德旺

從為了謀生被迫下南洋,到如今大大小小的閩商散落全球各地,閩商硬是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02

閩人與海,閩商與船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福建因為瀕海的原因,所以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敢拼敢闖、商者無域的海洋性格。

後期他們更是憑藉販賣茶葉、瓷器以及漆器迅速起家,並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經營範圍多元化。今天我們拋開其他產業不提,著重來看一下閩商發家的利器一一福船。

上文中有提到過,鄭和包船其實就屬於福船的一種,而關於福船的記載,早在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中,就有其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時孫權聯合劉備一同抗曹,東吳那遮天蔽日的艨艟鬥艦不少就是在福建打造的,西晉文學家左思就曾在《吳都賦》中寫道:“弘舸連舳,巨檻接艫。槁工楫師,選自閩禺。”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局面漸成,東吳的繼位者孫皓於建衡元年,即269年在福建建立造船基地一一溫麻船屯,算是正式開啟福建在我國造船史上的領先局面。

到了隋唐時期,福州與泉州已成為南方造船中心,漳州等地亦有船廠,其所造船隻載重之大、吃水之深、抗風能力之強,絕非同時期其餘國家能比。

當時有的船上樹有桅杆十二根,千石之船也並不罕見。

北宋元祐二年,即1087年,泉州設市舶司(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正式開港之後,其更是在南宋晚期反超廣州,成為我國的第一大港。

宋高宗趙構更是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看來在切實利益面前,這位長於書法的皇帝倒也拎得清。

福船在明代時期,伴隨鄭和下西洋一度來到自己的鼎盛時期,但因為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在明朝海禁政策的影響下,泉州港日益衰落。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隨著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開放經商港口,我國的造船技術也早已不復當年,這一點從洋務派花重金購買西方軍艦用於擴充清廷水軍實力,就可見一斑。

但不得不提的是,如果說閩商經營的茶葉以及陶瓷幫助他們發家,那麼福船則是閩商進行一切海外貿易的基礎,說它是閩商打天下的“第一利器”,一點也不誇張。

與其說閩商成就了福船,不如說兩者是互相成就。

我們可以想象,在閩商的祖輩們下南洋的日日夜夜,供他們棲身的福船早已告知了這些年輕人,向外闖意味著機遇與危險並存,只有同舟共濟才能在異國他鄉闖出一片天。

海明威曾經在《老人與海》中寫道:“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閩商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哺育自己的大海,閩人絕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

03

閩商信奉“愛拼才會贏”,對我們有何啟示?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下南洋

閩商因為家鄉自然資源匱乏的原因,所以極其推崇通過自己的奮鬥,打拼出一份事業。他們認為“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絕不向命運低頭,也從不跟生活妥協。

俞敏洪在《開講啦》中回憶自己創業那今年,他也曾經抱怨過父母沒能給自己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但轉念又一想,抱怨對於改變現狀又有什麼用呢?

他是靠艱苦的奮鬥才歷經三次高考進入北大,也是從貼小廣告招生開始起步,一步步建立了新東方。俞敏洪身上這一點和閩商強調個人奮鬥的理念不謀而合。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俞敏洪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開局的牌面如何是我們決定不了的,如果一味在這些自身無法決定的事情上耗費精力,無疑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誠然,和那些開局就拿著“王炸”的人相比,我們處於劣勢,悲觀地說,即使我們拼命努力,也只不過到達了一些人的起點位置。

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要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大不了天註定的那三分我們不要了,把剩下的七分儘量做到極致,才是你我應該考慮的事情。

閩商用自己成功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自我的命運,但如果連折騰的心勁都沒有,我們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被淘汰出局了。

最後,我還是想用《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的,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共勉。

閩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歷史悠久的福建商幫,作者呂志偉

2.閩商一一閩在海中/閩商無疆/閩商有道,來源央視紀錄片

3.明清福建商幫的形成與海上絲綢之路,作者林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