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1958年前后,为了给建国十周年献礼,各行各业都使出自己的绝活。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最有名的就是北京的十大建筑,我们熟悉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夏、钓鱼台国宾馆,就是建国十周年献礼的杰作。

要编一本“为什么”

那时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三编室也琢磨着要编一套真正有分量的少年科普图书,内容要好,形式要有特色,还要让少年儿童爱看,把这作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图书。

虽然这样想了,但是编一本怎样的书,大家心里也没个数。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当时是第三编辑室的编辑曹燕芳,年龄30多岁,她家有个喜欢问问题的小女孩,整天不停的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

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楼房汽车,只要她看见什么,就缠着她的妈妈问什么,还常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曹燕芳,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给孩子回答,而且孩子问多了,也很心烦。

在讨论出版一本什么书的时候,曹燕芳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她一寻思:“干脆就出本回答问题的书,一问一答,让孩子们自己看!”

得到大家的赞同。

书名叫什么好呢?

已故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曾于1929年出版了一本科普读物,上世纪三十年代被译成了中文。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书的扉页上印着一首小诗:七千个在哪里,五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这是英国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个诗句。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在译成中文时就用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

大家决定这套图书也借用这个名字,《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被确定下来。

这样,就开始编书了 。

一开始,曹燕芳直接找到上海一所师范学校,请了7位老师来写,谁知一写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国庆10周年早过了,老师们才把稿子交来,将近6万字。

大家一看就发愁了,因为这些老师写的书,不像是科普读物,就像是教科书。所有的问题还是顺着教科书上的知识提的,内容、语言也是教科书式的。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这不是编辑们所要的,于是决定推翻重来。

那时,少儿社的编辑业余还担任小学的课外辅导员。和小朋友们混在一起,为的就是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和想法,能出一些孩子们喜欢看的图书。组稿失败后,他们想出一个好点子:向孩子们征集问题。

1960年下半年,一万份16开大小、打着横线的问卷被发给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上面的问题很简单,请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两三个月后,收回的六七千份问卷就堆满了两个大抽屉。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孩子们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但是都充满了童趣: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

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

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

路边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

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

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让编辑们惊喜万分。原来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编辑们也自己找题目。

谁来回答“为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找作者,比找选题还要麻烦。懂科学的人明白道理,但稿子写得都跟学术论文似的;文笔好的人,又不懂科学知识。

每回约稿子,编辑们总要反复叮嘱作者,不要太难懂,要像给你家小儿子、小女儿讲故事那样来写。后来,编辑们干脆自己动手写出几篇样稿,随题目寄给作者,以供参考。这些样稿后来也被收进了书中,署名“山边石”。

约稿对象往往是科研人员或者教师,但也有例外。

当时曹燕芳手头在编辑另一本书,书名叫《碳的一家》,作者叶永烈是北京大学刚上大二的学生,但写出的文字通俗易懂,把枯燥的化学元素“碳”介绍得头头是道。

曹燕芳突然冒出个念头,能不能请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写几个“为什么”?

叶永烈如今已是全国知名的传记文学作家。当年虽然读的是化学专业,但博览群书,爱好散文和小说,曹燕芳将《化学》分册中的绝大部分题目都交由叶永烈主笔。最后,这位最年轻的作者总共写了三百多个“为什么”,成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写作篇目最多的人。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从第二版开始,《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队伍扩大了好几倍,不仅请了专业的作者写稿,还请来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科学家们参与编撰和审稿。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钱崇澍、卢嘉锡,这些大家写的小文章,深入浅出,平实可爱,有学者的严谨,也有长者的亲切,娓娓道来的是科学的真实,循循善诱的是科学探索精神。

《十万个为什么》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带给我们是什么

其实,许多人对《十万个为什么》的记忆并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洞开科学之窗后的那份惊喜、快乐和满足。

人在童年时期提出的问题,有的需要用一生来回答,有的终其一生却也得不到答案。答案固然重要,懂得提问才是根本——每一个“为什么”都意味着积极的探索和独立的思考。多年来,《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唯一不变的是“为什么”这一积极的提问方式,它培养并保护着孩子们对提问的兴趣和习惯,使之受用一生。

《十万个为什么》时间线

1961、1962年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共8册,一共收录问题1484个,印刷发行了530多万册;

1964、1965年间,《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正式出版了,由8册增加到14册,“为什么”的数量达到2000多个;

1970年开始的“大修订”,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时代印记,但在那个图书极度匮乏的岁月里,21册的《十万个为什么》仍是广受欢迎的知识读物;

1980年、1999年、2013年的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除旧布新,在图书日渐丰富的今天,仍然是许多少儿课外读物的首选。

1998年,《十万个为什么》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一套科普图书。

1999年,还是这套图书,又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推选出来,成为人们心目中“感动共和国的50部图书”之一。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从1961年这套书出版,出版后马上就成为了国民书,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看过这个书,影响了中国数代人。

其实,在那个时代,中国人中别说掌握科学知识,不识字的文盲还有很多。但是很多大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绝不亚于孩子,这才是这套书这么火的原因吧。

对科学的尊重和渴求,是我们这个民族能自强的基因。

中国人的科学启蒙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最近好多家长就问我有没有《十万个为什么》,现在这个书版本很多,需要给大家找到一个好的版本。需要内容好,质量好,价格还要好。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今天就联系了出版社,找到了一套《图说十万个为什么》,这是日本教研社出的一套书,它的特点一是内容比较新,二是配图很漂亮,三是知识成体系,而且是由科学家校对,保证内容的正确性。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这套书内容上还是有一些深度的,建议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进行阅读。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长陪同阅读。这套书可以一直陪伴孩子到成年,甚至成年之后都可以随时翻看。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这个学期,孩子大概率要在家里学习,空余的时间比较多,孩子如果没有好的阅读书,很可能把时间用在电视和手机上。给孩子备上这一套书,用丰富的知识填充孩子的时间,打通孩子的知识体系,而且这里面的知识很多跟初高中的数理化以及生物等内容有重叠,小学生看了可以打一个基础,中学生看了,可以拓展课本的内容。

你不知道的国民科普大书《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大开本,彩图印刷,而且价格也很好,原价是450,现价只要158包邮。点下面的链接就可以购买。

这套书总共有十五本,是一套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的好书。点下面链接把科学带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