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說起牛車,常常讓人想到白居易詩中拉著牛車,“滿面塵灰煙火色”的賣炭翁,讓人心生憐意。牛車,又稱“大車”、 “犢車”。在古代中國,作為日常的交通工具,牛車多為普通老百姓使用,對於達官貴人來說,通常都是乘坐馬車出行。

馬車和牛車,前者如同豪華小轎車,後者如同自行車,乘坐者的地位差別不言而喻。

然而,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時期卻是例外,那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和顯貴們紛紛以乘坐牛車為榮,一時間蔚然成風。那麼,寒酸卑微的牛車,在當時是如何成為了高大上的“豪車”的呢?


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南北朝時期的長簷牛車復原圖

一、中國古代牛車簡史

1.魏晉以前:牛車象徵著地位低下與貧困

說起牛,人們常會想起老子騎著一頭青牛,通過函谷關,從此不知去向,被世人傳為美談。但是,在古代,牛一般用於耕地,出行騎牛或坐牛車,可不是什麼有身份的事。

牛車的起源很早,根據文獻記載,在黃帝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乘坐牛車了。

牛能負重耐勞,但速度慢,所以牛車多用於載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牛車開始廣泛用於載人,但是貴族通常乘坐馬車出行。漢代,牛車被稱為“兩”,牛車已成為一種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但是,與馬車相比,牛車的地位要低下得多。

《史記·平淮書》說: “天下既定,民王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原來劉邦剛建立漢朝時,經濟窘迫,出行時還不能湊齊四匹毛色相同的馬,大臣們有的只能乘牛車,可見戰爭過後,不僅百姓沒有存糧,連皇室使用馬匹也是捉襟見肘。《史記·五宗世家》還說

“其後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可見乘坐牛車象徵著貧困。

不僅如此,牛車是不能上大臺面的,官員乘坐牛車還有可能丟官。《後漢書》中記載了一件事,鉅鹿太守謝夷吾由於春日出巡時乘坐牛車,而被認為有損國儀,於是將他貶官,降為下邳令。

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晉代的牛車結構圖

2.魏晉到初唐:牛車迎來了春天,成為顯貴的象徵

此一時彼一時,到了東漢末年時,牛車終於迎來了出頭之日。

從魏晉到初唐時期,上到王公貴族,下到普通百姓,人們紛紛以乘坐牛車為榮。與此對應的是,馬車不再作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古代天子乘坐的車,被稱為“輦”。北魏皇帝出行時乘坐的輦,要十二頭牛來拉。大臣們自然也有自己的牛車,這是地位的一種標配。

《晉書》中說,東晉的開國重臣王導有一個悍妻曹氏,他瞞著曹氏養了一個小妾,結果被她發現,怒氣衝衝地前來興師問罪,王導於是駕著自己的牛車倉皇逃跑。但是,由於牛車跑得慢,王導只好隨手拿起撣塵的麈尾當鞭子使用,然而車轅很長,但是麈尾很短,王導根本夠不到牛屁股。結果留下了如此滑稽的場面,被人們傳為笑談,“犢車麈尾”一詞也成為了怕老婆的象徵。

西晉的大土豪石崇,也經常乘坐牛車出行。石崇和王愷爭豪鬥富時,王愷養了一頭跑得比馬還快的黃牛,但是他的牛車與石崇爭路時,卻總是落在後面,這自然讓石崇十分得意。

牛車的身價提高,還體現在它在車輿禮制中。根據當時的禮制,不同等級的官吏,都有不同顏色和質料的車蓋,同時有不同的車身裝飾。《晉書》記載當時有一種“雲母車”:“以雲母飾犢車。臣下不得乘,以賜王公耳。”雖然雲母車的圖像已不可考,但我們似乎可以想見牛車熠熠生輝的裝飾。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以陶牛車入葬,是一種全國性革新式的葬俗。下圖是山東濟源出土的西晉陶牛車,泥質灰陶質地,牛角前彎,雙目圓睜、四肢穩健,膘肥體壯。牛車為拱棚頂近平,車輿前面敞口,後面開一方門,車輪有14根放射形車輻。這頭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蓄勢待發,準備載著主人出行。

直到隋代及初唐,達官貴人乘牛車之風仍然十分盛行。直到唐太宗講求馬政,開始大力發展養馬業之後,馬匹才逐漸增多。自此以後,馬車再次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牛車也再次回到農業用途,不再是人們崇尚的交通工具。

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西晉墓葬的陶牛車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地位變化的原因

1.東漢末年的戰亂,馬匹大量減少,讓牛車走上前臺

古代中國的馬匹,長期依賴與遊牧民族的邊境貿易。西漢文帝時期,朝廷鼓勵民間養馬,該政策推行後,民間養馬的數量大大增加,這為漢武帝的發動對外戰爭提供了武裝基礎。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天下大亂,狼煙四起,馬匹數量在戰爭中銳減,馬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質出現了嚴重短缺,同時,不斷的衝突也使得邊境貿易大幅度減少。

《鹽鐵論·未通》說:

是以百姓貧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負輅於路,列卿大夫或乘牛車。

因此,朝廷不得不制定政策,馬匹只能用於騎乘,不能用作駕車,以滿足皇室和軍隊的用馬需求。

與此形成相對照的是,牛主要用於耕種,並不廣泛用於戰爭,所以其數量並沒有像馬那樣大量減少。

這樣,牛因此而上位,成為了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廣州博物館的晉代陶牛車

2.皇室的推崇,並讓乘牛車在上層社會變成一種制度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凡事沒有上層的推崇以及制度,也是無法形成一種可持續的風氣的。

魏武帝曹操在用人上推崇務實節儉之風,《三國志·魏書》中說:“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長吏過營,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 ”

因此,在皇帝的推崇下,乘牛車意味著勤儉與廉潔,受到了全社會的尊重。

到了晉代,皇室延續了漢代對牛車的尊崇。晉元帝司馬睿繼位之後,由於馬匹缺乏,覺得牛車也很舒適,於是改乘牛車,大臣和貴族們也自然競相仿效。

同時,西晉時,乘坐牛車也形成了一套等級分明的制度,不同等級的官員,乘坐的牛車各不相同,成為了身份的象徵。《隋書·禮儀志》說:

晉制,諸王三公都乘牛車;南齊制,副三公乘牛車;梁制,二千石四品以上及列侯皆乘駕牛的軺車;北齊制,正、從一品執事敬官及儀同三司乘牛車,七品以上官都乘牛車。

在行制上,高官的牛車一般裝飾精美,有屏蔽,形制大致是雙輪雙轅。

如果不按規定乘車,官員就有可能丟官。如果沒有制度的規定,石崇,也恐怕未必會拿牛車來鬥富;王導,也不會乘坐緩慢的牛車逃跑。

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晉代的豪華牛車

3.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使得舒適、緩慢、從容的牛車成為了標配

魏晉時期,玄學在貴族和士大夫中興起,崇尚自然、不拘禮節、率真任誕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風氣。隱逸放達、不拘禮法、超然外物是魏晉名士的名片,“竹林七賢”傳為佳話,《蘭亭集序》成為美談。

在漢代以前,儒學思想主導下,乘坐馬車,必須講究“乘車之容”、“立車之容”等禮節,乘坐者必須保持著君子風度,不能隨心所欲,讓人十分拘束。

從容不迫、步履穩健的牛,在人們的心中,是返璞歸真、大道至簡的象徵,十分符合玄學所倡導的自然主義。

這樣,人們摒棄了顛簸急促的馬車,放棄了乘坐馬車的繁文縟節,開始崇尚慢節奏的生活。性格溫順的牛,拉著一輛牛車緩緩徐行,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悠然、舒適、靜謐,這正是玄學所需要的心境。

同時,簡陋封閉的牛車,十分重視個人空間,為魏晉崇尚玄學的貴族士大夫冥思默想,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閒暇之時,約三兩好友,帶一壺小酒,乘一輛牛車,走進山林,一起談玄論道,逍遙于山水之間,漫看雲捲雲舒,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無比美好的事情。

以牛車為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牛車為何成為了“豪車”?

竹林七賢圖

結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儘管在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從東漢後期到初唐的這400多年中,牛車作為一種時尚而存在,成為了風靡一時的“豪車”。思緒回到古代,彷彿乘一輛從容的牛車,老牛悠然長鳴,歷史的風起雲湧,也似乎隨之悄然消散。


參考文獻:

1.《史記》

2.《晉書》

3.《後漢書》

4.《三國志》

5.《魏晉南北朝乘坐牛車風俗述論》,劉磐修,中國典籍與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