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熊叼鱼的木雕是日本北海道的有名的工艺品。


在日本旅游时,一些纪念品店里总能见到一种熊叼鱼的木雕作品,这是日本北海道有名的工艺品。


“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其实在中国,国人雕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且与黄帝息息相关。


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作战时,所率的部落就是熊、罴、貔、貅等,古书中,甚至还有黄帝号曰“有熊氏”的记载。


这些传说表明很早以前,熊便是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图腾之一了,在上古时期,熊甚至能与罴、貔、貅等现如今人们眼中的神兽并肩等列。


《孟子告子上》更有鱼与熊掌的典故,其原文: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当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吃的时候,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拥有的话,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显而易见,孟子在抛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以后,是给了答案的,他并没有陷入不知道该如何取舍的境地,而是最终做出了选择,正如孟子接下来阐述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也就是说,虽然孟子对生命很渴望,但是在他的心中,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道义,所以,当他在生命和道义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坚决选择了道义,绝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这很有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味道。


此“鱼熊兼得”的玉雕题材是取自经典而又进行了现代文化意义上的再创造,生命与义气,二者皆同等重要,舍生取义固然值得彪炳千秋,但遗憾的是生命不再,义气也就只能取一次,但若命能长久,则义气的轨迹则会随着生命的线条而被延长,放大,岂不更好。


生于乱世,需要舍生取义以换取民族繁荣与昌盛,但在当今和平年代,舍生取义在万不得已之时实为下策,还有更多的幸福需要我们去争取,还有更多的义气需要我们去实行。


得鱼之美,留于自己获得活下去的能力;得熊掌之福祉,赠之以社会,方是圆满的功德修行。


而在玉石雕刻界,也有一位“熊鱼霸主”林亨云


林亨云(1930-2018),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


林亨云自幼学习木雕,汲取各家精华,兼擅木雕、牙雕、寿山石雕,最终在寿山石雕这一领域脱颖而出,成为 “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艺术大师。


“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一家亲,寿山旗降石


木石跨界游刃有余


12岁时,林亨云就跟随舅父陈发坦学习木雕,初衷很简单:


“我当时学习木雕目的很简单,因为雕刻不需要担心风吹日晒。”


木雕的学艺启蒙为林亨云日后的石雕技艺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的伟大艺术家齐白石,曾经也是木匠出身,兼学篆刻,跨界进入国画,精于工笔,57岁衰年变法力求突破。


林亨云经历与其颇有几分相似,他年少时期进入木雕行业以图养家糊口,而正当他于木雕行业如日中天之时,却选择转投石雕行业,在不惑之年跨界出发。


“我因为在木雕厂做得很不错,所以被调到工艺美术实验厂工作,当时实验厂同时生产石雕和木雕。那段时间我深入接触到寿山石,并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石头。”


“我在1959年就被授予‘省工艺美术名艺人’称号,当时木雕界获此殊荣者寥寥无几,进入石雕行业等于是放弃了前面二十几年的努力。”


林亨云陷入两难的选择中,最终对石雕的热爱战胜了所有的舆论,他选择了石雕,至于是否会失败,林亨云并没有顾虑那么多。


他自学成才,将二十几年的木雕实践经验嫁接到石雕上,并抓住时机学习西方美术基础知识;他触类旁通,逐渐摸索到了石雕的雕刻技法,并运用有限精力突破单个题材;他生性勤恳,注重足下,积累跬步致千里,在跨界融合中大放异彩,于游刃有余中精品迭出。


多年创作,林亨云认为细心观察、搜集资料和思考领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成功往往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这里不得不谈到他的经典之作《海底世界》


“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海底世界,寿山高山石


此作品色彩俏丽,层次分明,搓摩光洁,有如幻影,将鱼类灵动畅快游弋于水中的怡然自得神态刻画得入石三分。


而为了将海底世界的鱼表现得栩栩如生,他趁出访美国夏威夷与参观香港海洋公园的机会,细心观察琢磨各种热带鱼的形态,回国后又努力搜集各种热带鱼、贝类与珊瑚的资料,对它们形态了然于胸。


经过精心设计,以夸张的艺术手法,汲取木雕和牙雕技巧,运用虚实结合,巧妙利用天然俏色和镂空技法,雕刻出一群游弋于海底珊瑚丛中的热带鱼,创作了《海底世界》,并于1988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早年学习木雕的时候,林亨云就把熊刻得栩栩如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画册中见到了北极熊,北极熊洁白浓密的毛发让已是刻熊专家的林亨云再次获得创作灵感。


书本学习并不能满足他对创作的需求,为此他便成为动物园的常客,写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而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同样贯穿于林亨云的熊雕创作中,表现出其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之心。


在寿山乡出产焓红石当时,这些形状硕大、材质细腻、通体洁白,中间还夹杂些许红色的石头引起林亨云的关注,长期与石头相伴的他发现这是雕刻北极熊的极佳材料。


“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母子情钮章,寿山焓红石


“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寒冬一霸,寿山焓红石


多年来创作熊的作品,他先后选用寿山纯白旗艮、焓红旗艮、黑色豆耿石,用木雕刀法雕刻熊毛,创作出黑熊、白熊、褐熊等。


“熊鱼霸主”林亨云: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双熊,煤精石


同时他对材质进行严格把关,石头的长宽厚薄与实物的比例,打坯泥稿需步步谨慎,让作品立体生动逼真传神,达到各个视角和方位的高度统一及完美融合,十分传神。


千里马需要伯乐,才有了行走千里的流传佳话。


焓红石价格一度因林亨云的巧手水涨船高,其不仅拓宽了寿山石雕刻的题材,更是让这种埋藏于地底数千年的石头大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