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5期|「教育丰碑」我就读时的育英学校风貌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5期

编者按:文章内容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

读乐亭|第5期|「教育丰碑」我就读时的育英学校风貌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一)

1942年春季我插班到私立育英学校初小四年级读书,那年我12周岁,此前已在本村小学读书4年半。

我入育英学校投考时,7个插班生中我居第五。班主任杨老师曾说,你从农村而来,成绩偏低,属于照顾性被录取的。我入育英学校后,发奋读书,到高小毕业,经5次期考,均位居前几名。我没有过人的天赋,领悟、理解能力也属一般,学业进步,不能说与教育质量无关。

我家地处偏僻的小村落,祖辈务农,与外界沟通很少。由农村转入县城一个私立学校住宿读书,不是我的家庭经济充裕,也并非长辈是有识之士,这要从当时社会演变的大环境找远因,从乐亭县重商重学找近因。清末民初,列强瓜分中国,军阀混战,国家政权腐败无能,民不聊生,我村邻近的刘石各庄家族,“闯关东”经商致富不忘乡里,开办“亲仁学校”,我村有3人入学读书。而后又有何新庄武百祥、马头营黄坨的刘临阁投资回乡开办“百善”、“育英”学校,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乐亭农民,思想理念发生了转变,他们感悟出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几亩地上,安于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学文化,要经商,走前人未走过的发财致富之路,于是决策着眼于下一代即自己的儿孙后代身上。记得我的父兄几次相议,最后下定决心,再困难也要供个学生,以期家境有所转机,因此就把我送到名声鹊起,号称“百间校舍、百亩校园”(我记得是南北两院64亩)的育英学校读书。

(二)

育英学校位于县城西门外约3华里的观音堂东侧,座北朝南,校门高大,门洞深长。在拱形校门上方书有“私立育英学校”。校园呈长方形,横宽纵短。进入学校,迎面影壁上有“勤朴、诚勇”4个大字,是刘临阁校董制订的校训。入校左侧为教学区,建有图书馆、教学试验室,6个年级教室,由低而高依次向北排列。各教室中间的甬道两侧,花木葱茏,植有丁香、海棠和龙爪槐等树木。教室窗前的花池,一侧为芍药,一侧为牡丹。每年旧历五月节前后,花木盛开,红飘满池,徐风吹拂,香气沁人心脾。校内右侧为学生生活区,周边建有教师办公室、食堂,转而向北是盥洗室、厕所、学生宿舍一至九邻(房间)。校园中间为体育场,每日朝会、早操均在此进行。其间体育设施,有篮球场、排球场、单双杠,木马等运动器械。体育场的中部西侧是一座假山,植有花木,绿树成荫。假山两侧各有一架紫藤树,架下设有石凳、石桌,每当春夏花开时节,学生们多来此读书、谈心或乘凉赏花,境界宜人。值得一提的是,校园西北角建有一座两层教师宿舍楼,楼体以粉红水刷石抹面,雄伟壮丽,是当时县城里唯一的一座楼房,格外显眼。我们家居城西的学生,在“回家周”返校时,过了丁庄,距校还有十华里,便可遥见。

少年时代已经远离了我,如今难以深描细述,唯记得当时有一首育英学校校歌,它可以反映学校的全貌。歌曰:

最可爱的育英小学校,

风光幽雅环境好,

有校舍巍巍呈壮丽,

更园林佳貌蔚葱葱,

美哉!这样一个小乐园,

正是来学习、正好来传颂,

必勤朴、必诚勇,

养成有用才,光大我育英。

(三)

育英学校有一个占地20余亩的园地,与学校一条马路之隔,座南朝北。园地周边栽植刺槐和灌木,生长多年,枝叶密茂,形成一道天然篱笆。从北面正门进入园地,人行道两侧是茂密低矮的樱桃树,里面是蔬菜种植区。行至中心,是校董刘临阁纪念堂。纪念堂大门南开,门两侧有弦窗。建筑呈方形,周围有铁棚栏相围。显得肃穆壮丽,造型别致。拾阶而上,正面悬挂“刘临阁纪念堂”匾额,刘校董埋葬于纪念堂的地下。校园内部果树成林,有两位工友经营,领工者名叫史奋刚,勤劳和善,以学校人粪尿为肥料,精心耕作,每年收获颇丰,蔬菜除供学校师生食用外,还连同瓜果一并对外销售,所得收入补充学校经费不足。记得每年春夏,瓜果成熟时期,由于学校人力不足,大班学生常轮流帮助采摘,此时,我们可在树下分享鲜果。

每年清明节,我们学校都要到校园去祭祀刘校董。全校师生整队来到纪念堂前小广场,有庶务白艺生老师主持仪式,集体行礼后,他念祭文,介绍刘临阁先生生平事迹和出资办学的经过。刘校董出身贫苦,自幼离乡,在长春、大连艰苦创业,苦心经营获巨资。他为人勤朴,颇具智慧,致富不忘回报故里,效法前贤,于民国十二年出资创建育英学校施慈於民众,以改善家乡人民生存条件。白老师还勉励学生,今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前来祭扫校董陵墓,学业有成,将来为报效国民、民族做出贡献。

最后大家齐唱学校创作的“祭孔歌”:

……

泗水钟灵秀,声名并山河,

时雨千年化,春风万事和,

莘莘众学子,就望教泽多,

今天乐,乐如何, 

欣然共唱圣寿歌。

(四)

我入学读书那年,时任校长党任农,教务主任李曙晖,他们老成持重,治校严格。党校长因年事已高,常不在校,翌年校长职务由李老师接任,并改名李光增。学校的老师队伍,特别是高年级老师,多从北平、天津、保定聘任而来,李校长和六年级级任教员邓老师是安平县人,五年级级任教员郭老师、体育教师郭老师分别是饶阳、深县人,史、地和音乐等科任老师是平、津人,低年级老师多为本县人。各位老师学历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注重历史、地理课,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传统。学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可谓是一个有良好校风、有活力的学校。只有日语教员宁鸿新是日本守备队的翻译,二十几岁、个头矮小,吃得肥胖,走起路来左右摇晃,说起话来,如咀嚼食物,喃喃蠕动,一副二鬼子架势,动辄训斥学生。有一次考试日语,他见我答卷不规整,令我站起来,当即一记耳光,但我敢怒不敢言。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李光增老师,他学识渊博,教学认真,要求严格,爱生如子。李老师担任校长后,更是尽职尽责。星期天、节假日经常巡课堂和学生宿舍,查看学生学习情况,谈天论事,交流思想,密切师生关系。他满腹经论,谈古论今,传播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深受学生们崇敬。记得我住在九邻时,一天晚上他来到宿舍,学生围他而坐,要求他讲故事,他反问你们想听什么故事,学生们一时提不出来,他又说,你们出个什么题或指个什么物,引发我讲。有个同学指着挂在屋梁上的汽灯说,老师讲个灯的故事吧!他不假思索地说,那我讲个诸葛亮伐魏五丈原祭祀七星灯祈寿的故事吧!他讲得有声有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们许多人没看过三国演义,更不知有这段故事呢!李老师乐善好施,在经济上周济过一些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关怀学生,我们走上社会后,同学们相见议论起李校长,有不少受恩于他。尤其让我难以忘记的是,1942年冬季,八路军华山武工队住在我家,与日伪军遭遇交火,家兄梁兴为武工队带路转移中被捕牺牲,我家被抄家封门,家人四散外逃,我被困于学校,无论精神上和经济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李校长得知后,给予极大慰藉关照,使我在危难中感受到了温暖。1964年,我与同班同学李勤为在济南相会,把我们俩的合影照片寄给他,他给我回信,喜悦的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五)

育英学校非常重视掌握教育方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并购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只在每周的星期天可以自由出入,住宿学生每月一次“回家周”。学校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很重视学生的操行即德行的培养,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同学互助等行为,学校均予记功或及时表扬,一大功加学期平均分三分,如打架、斗殴,不守纪律,污辱老师,轻则记过,重则开除学籍。学校还非常重视体育课程,无论原体育教师郭健三、还是后来的杨怀忠老师,都精选培养学校的运动员,每年春季在进修中学操场全县举行的运动会上,都取得较好名次,如学校蓝球队员刘玉堂,短跑运动员洪彩喜在全县均有名气。由于学校遵循刘校董制订的“勤朴、诚勇”宗旨,教学方针明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升学率较高,特别是在考进修中学的录取率较高。这些学生走入社会以后,在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很多发挥了骨干的作用。我的同班同学高锦荣、乔树栋(李原)、俞文元、李勤为、陈风亭在地方工作都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在本系统本行业小有名气。在军队工作的杨瑞珩、曹秀春、杨迂祯、白信光等都担任中级以上领导职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六)

学校的生活是紧张活泼的,气氛是团结向上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在共同生活的时日,我们这些有着丰富感情的青年学生,怀着一颗纯洁天真的心灵,相亲相爱,相爱相亲,1944年夏季,我们班50多位同学就要毕业离校了。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对学校、对同学依依不舍,深情留恋的心情,互写留言、互赠照片,留下了通信地址。两年多我们在学校的教育培养下,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经验,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进了一大步。我们的心情是振奋的,但与多年的同窗共砚的学友和培养我们成长的恩师要分别,心情又是怅然的。为了自己和国家的未来,匆匆别去,各个热泪盈眶,一首临别唱出的毕业歌,道出了我们矛盾的心情。

几年欢聚一堂, 仿佛家庭模样。

同学犹如兄弟, 先生如家长,

两面感情融合, 爱戴教泽深长,

今朝忽然离别, 怎能不惆怅,

更悲伤前途茫茫, 此去难免彷徨,

尚待多赐教言, 仁海度慈航。

每每想起就读育英学校时,心绪万千,她已成为我几十年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