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5期|「教育豐碑」我就讀時的育英學校風貌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5期

編者按:文章內容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

讀樂亭|第5期|「教育豐碑」我就讀時的育英學校風貌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一)

1942年春季我插班到私立育英學校初小四年級讀書,那年我12週歲,此前已在本村小學讀書4年半。

我入育英學校投考時,7個插班生中我居第五。班主任楊老師曾說,你從農村而來,成績偏低,屬於照顧性被錄取的。我入育英學校後,發奮讀書,到高小畢業,經5次期考,均位居前幾名。我沒有過人的天賦,領悟、理解能力也屬一般,學業進步,不能說與教育質量無關。

我家地處偏僻的小村落,祖輩務農,與外界溝通很少。由農村轉入縣城一個私立學校住宿讀書,不是我的家庭經濟充裕,也並非長輩是有識之士,這要從當時社會演變的大環境找遠因,從樂亭縣重商重學找近因。清末民初,列強瓜分中國,軍閥混戰,國家政權腐敗無能,民不聊生,我村鄰近的劉石各莊家族,“闖關東”經商致富不忘鄉里,開辦“親仁學校”,我村有3人入學讀書。而後又有何新莊武百祥、馬頭營黃坨的劉臨閣投資回鄉開辦“百善”、“育英”學校,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樂亭農民,思想理念發生了轉變,他們感悟出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幾畝地上,安於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要學文化,要經商,走前人未走過的發財致富之路,於是決策著眼於下一代即自己的兒孫後代身上。記得我的父兄幾次相議,最後下定決心,再困難也要供個學生,以期家境有所轉機,因此就把我送到名聲鵲起,號稱“百間校舍、百畝校園”(我記得是南北兩院64畝)的育英學校讀書。

(二)

育英學校位於縣城西門外約3華里的觀音堂東側,座北朝南,校門高大,門洞深長。在拱形校門上方書有“私立育英學校”。校園呈長方形,橫寬縱短。進入學校,迎面影壁上有“勤樸、誠勇”4個大字,是劉臨閣校董制訂的校訓。入校左側為教學區,建有圖書館、教學試驗室,6個年級教室,由低而高依次向北排列。各教室中間的甬道兩側,花木蔥蘢,植有丁香、海棠和龍爪槐等樹木。教室窗前的花池,一側為芍藥,一側為牡丹。每年舊曆五月節前後,花木盛開,紅飄滿池,徐風吹拂,香氣沁人心脾。校內右側為學生生活區,周邊建有教師辦公室、食堂,轉而向北是盥洗室、廁所、學生宿舍一至九鄰(房間)。校園中間為體育場,每日朝會、早操均在此進行。其間體育設施,有籃球場、排球場、單雙槓,木馬等運動器械。體育場的中部西側是一座假山,植有花木,綠樹成蔭。假山兩側各有一架紫藤樹,架下設有石凳、石桌,每當春夏花開時節,學生們多來此讀書、談心或乘涼賞花,境界宜人。值得一提的是,校園西北角建有一座兩層教師宿舍樓,樓體以粉紅水刷石抹面,雄偉壯麗,是當時縣城裡唯一的一座樓房,格外顯眼。我們家居城西的學生,在“回家周”返校時,過了丁莊,距校還有十華里,便可遙見。

少年時代已經遠離了我,如今難以深描細述,唯記得當時有一首育英學校校歌,它可以反映學校的全貌。歌曰:

最可愛的育英小學校,

風光幽雅環境好,

有校舍巍巍呈壯麗,

更園林佳貌蔚蔥蔥,

美哉!這樣一個小樂園,

正是來學習、正好來傳頌,

必勤樸、必誠勇,

養成有用才,光大我育英。

(三)

育英學校有一個佔地20餘畝的園地,與學校一條馬路之隔,座南朝北。園地周邊栽植刺槐和灌木,生長多年,枝葉密茂,形成一道天然籬笆。從北面正門進入園地,人行道兩側是茂密低矮的櫻桃樹,裡面是蔬菜種植區。行至中心,是校董劉臨閣紀念堂。紀念堂大門南開,門兩側有弦窗。建築呈方形,周圍有鐵棚欄相圍。顯得肅穆壯麗,造型別致。拾階而上,正面懸掛“劉臨閣紀念堂”匾額,劉校董埋葬於紀念堂的地下。校園內部果樹成林,有兩位工友經營,領工者名叫史奮剛,勤勞和善,以學校人糞尿為肥料,精心耕作,每年收穫頗豐,蔬菜除供學校師生食用外,還連同瓜果一併對外銷售,所得收入補充學校經費不足。記得每年春夏,瓜果成熟時期,由於學校人力不足,大班學生常輪流幫助採摘,此時,我們可在樹下分享鮮果。

每年清明節,我們學校都要到校園去祭祀劉校董。全校師生整隊來到紀念堂前小廣場,有庶務白藝生老師主持儀式,集體行禮後,他念祭文,介紹劉臨閣先生生平事蹟和出資辦學的經過。劉校董出身貧苦,自幼離鄉,在長春、大連艱苦創業,苦心經營獲巨資。他為人勤樸,頗具智慧,致富不忘回報故里,效法前賢,於民國十二年出資創建育英學校施慈於民眾,以改善家鄉人民生存條件。白老師還勉勵學生,今天我們懷著感激的心情前來祭掃校董陵墓,學業有成,將來為報效國民、民族做出貢獻。

最後大家齊唱學校創作的“祭孔歌”:

……

泗水鍾靈秀,聲名並山河,

時雨千年化,春風萬事和,

莘莘眾學子,就望教澤多,

今天樂,樂如何, 

欣然共唱聖壽歌。

(四)

我入學讀書那年,時任校長黨任農,教務主任李曙暉,他們老成持重,治校嚴格。黨校長因年事已高,常不在校,翌年校長職務由李老師接任,並改名李光增。學校的老師隊伍,特別是高年級老師,多從北平、天津、保定聘任而來,李校長和六年級級任教員鄧老師是安平縣人,五年級級任教員郭老師、體育教師郭老師分別是饒陽、深縣人,史、地和音樂等科任老師是平、津人,低年級老師多為本縣人。各位老師學歷較高,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注重歷史、地理課,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中華文化傳統。學校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可謂是一個有良好校風、有活力的學校。只有日語教員寧鴻新是日本守備隊的翻譯,二十幾歲、個頭矮小,吃得肥胖,走起路來左右搖晃,說起話來,如咀嚼食物,喃喃蠕動,一副二鬼子架勢,動輒訓斥學生。有一次考試日語,他見我答卷不規整,令我站起來,當即一記耳光,但我敢怒不敢言。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李光增老師,他學識淵博,教學認真,要求嚴格,愛生如子。李老師擔任校長後,更是盡職盡責。星期天、節假日經常巡課堂和學生宿舍,查看學生學習情況,談天論事,交流思想,密切師生關係。他滿腹經論,談古論今,傳播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深受學生們崇敬。記得我住在九鄰時,一天晚上他來到宿舍,學生圍他而坐,要求他講故事,他反問你們想聽什麼故事,學生們一時提不出來,他又說,你們出個什麼題或指個什麼物,引發我講。有個同學指著掛在屋樑上的汽燈說,老師講個燈的故事吧!他不假思索地說,那我講個諸葛亮伐魏五丈原祭祀七星燈祈壽的故事吧!他講得有聲有色,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我們許多人沒看過三國演義,更不知有這段故事呢!李老師樂善好施,在經濟上週濟過一些學生,在思想政治上關懷學生,我們走上社會後,同學們相見議論起李校長,有不少受恩於他。尤其讓我難以忘記的是,1942年冬季,八路軍華山武工隊住在我家,與日偽軍遭遇交火,家兄梁興為武工隊帶路轉移中被捕犧牲,我家被抄家封門,家人四散外逃,我被困於學校,無論精神上和經濟上都承受著巨大壓力。李校長得知後,給予極大慰藉關照,使我在危難中感受到了溫暖。1964年,我與同班同學李勤為在濟南相會,把我們倆的合影照片寄給他,他給我回信,喜悅的心情,洋溢在字裡行間。

(五)

育英學校非常重視掌握教育方針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採取封閉式的管理模式,併購置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學生只在每週的星期天可以自由出入,住宿學生每月一次“回家周”。學校在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很重視學生的操行即德行的培養,學生做了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同學互助等行為,學校均予記功或及時表揚,一大功加學期平均分三分,如打架、鬥毆,不守紀律,汙辱老師,輕則記過,重則開除學籍。學校還非常重視體育課程,無論原體育教師郭健三、還是後來的楊懷忠老師,都精選培養學校的運動員,每年春季在進修中學操場全縣舉行的運動會上,都取得較好名次,如學校藍球隊員劉玉堂,短跑運動員洪彩喜在全縣均有名氣。由於學校遵循劉校董制訂的“勤樸、誠勇”宗旨,教學方針明確,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生的升學率較高,特別是在考進修中學的錄取率較高。這些學生走入社會以後,在我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很多發揮了骨幹的作用。我的同班同學高錦榮、喬樹棟(李原)、俞文元、李勤為、陳風亭在地方工作都擔任領導職務,有的在本系統本行業小有名氣。在軍隊工作的楊瑞珩、曹秀春、楊迂禎、白信光等都擔任中級以上領導職務,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六)

學校的生活是緊張活潑的,氣氛是團結向上的。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轉眼兩年多過去了,在共同生活的時日,我們這些有著豐富感情的青年學生,懷著一顆純潔天真的心靈,相親相愛,相愛相親,1944年夏季,我們班50多位同學就要畢業離校了。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一顆對學校、對同學依依不捨,深情留戀的心情,互寫留言、互贈照片,留下了通信地址。兩年多我們在學校的教育培養下,增長了知識,也增長了經驗,在人生的旅途中前進了一大步。我們的心情是振奮的,但與多年的同窗共硯的學友和培養我們成長的恩師要分別,心情又是悵然的。為了自己和國家的未來,匆匆別去,各個熱淚盈眶,一首臨別唱出的畢業歌,道出了我們矛盾的心情。

幾年歡聚一堂, 彷彿家庭模樣。

同學猶如兄弟, 先生如家長,

兩面感情融合, 愛戴教澤深長,

今朝忽然離別, 怎能不惆悵,

更悲傷前途茫茫, 此去難免彷徨,

尚待多賜教言, 仁海度慈航。

每每想起就讀育英學校時,心緒萬千,她已成為我幾十年記憶裡揮之不去的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