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為何成為了階下囚,最後落寞死去

周勃跟隨劉邦一起攻打秦國,一路滅秦、徵項羽、平定內亂、防禦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劉邦死前曾說: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史記.漢高祖本紀》

劉邦認為他能擔大事,把樊噲手下的軍隊交給了周勃。公元前180年,呂后病死,相國呂產、上將軍呂祿“矯制以令天下”,妄圖篡奪漢室,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用計奪取了呂氏軍權,並與朱虛侯劉章共同謀劃,一舉誅殺二呂,族滅呂氏,立劉邦之子代王劉恆為帝,為漢文帝。

那麼漢文帝是如何回報周勃的呢?周勃的丞相之路一波三折,後來還淪為了階下囚,最後在封地落寞死去呢?究竟是漢文帝太過薄情,還是其他的原因呢?

將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為何成為了階下囚,最後落寞死去

01、周勃只是一個好的武將,但缺乏文臣的才能,但是他不懂得適時激流勇退

《蝸居》中宋思明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法國天才數學家迦羅瓦,他一共參加了兩次巴黎理工大學的考試,第一次,由於口試的時候不願意做解釋,並且顯得無理,結果被拒了。當時他大概十七八歲,年輕氣盛,一次在參加理工大學的考試時,他口試時邏輯上的跳躍使考官感到困惑,迦羅瓦一怒之下,把黑板擦擲向考官,且直接命中。19歲的他被送進了牢裡。入牢獄前,他匆匆把一份書寫潦草的手稿交給了朋友,這部手稿在他死後多年由他的朋友交給法國數學院,別人在未來的半個世紀裡,根據這部手稿做出了一個新的數學體系:群論。後人對他的評價是,他的手稿研究150年都研究不完,可惜死得太早。他死的時候才23歲,他的死因令人扼腕,他在和另一個男人爭奪一個女孩的決鬥中死去。當時法國有個風俗,如果兩個男人愛上同一個女人,就以決鬥的方式決定歸屬,不幸的是迦羅瓦的對手是法國最好的射擊手,兩個人當面對決,距離25步,他腹部中槍,倒地身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永遠不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而周勃恰恰就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在戰場上驍勇善戰,連劉邦都對他讚歎不已,但是他缺乏做文官的資質和能力。

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坐而責之:“趣為我語。”《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他不喜愛文辭學問,以致於每次召見儒生和遊說之士,他都是面向東坐著,很不耐煩地催促道:“快快說完。”他的質樸少文可見一斑。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信息:周勃本人就是大老粗一個,不喜歡文辭學問,第二個他打心裡瞧不起那些儒生和說客,那麼他的周圍自然沒有什麼智囊團。這樣一個人在朝堂上當一個文官,對於很多事情難以招架應對了

周勃當初跟隨劉邦打天下,是憑藉他的優勢得到大老闆劉邦的重用,因為他為人質樸剛強,老實忠厚且善戰,這些在打仗年代都是難為可貴的品質,所以深得劉邦之心,從五大夫、虎賁令、威武侯青雲直上一直升至太尉。但是漢文帝年代,已經是和平年代,他需要的是治理國家的文才,所以周勃已經完全失去了優勢,可是由於漢文帝的帝位是周勃為他爭奪過來的,所以他只能以丞相之位來表達感恩。

而周勃卻不能洞察其中的奧妙,其實作為皇帝的左膀右臂的丞相,卻是一個不好文學之人,這多少有點諷刺和尷尬,而且以他的才能自然無法擔當為皇帝出謀劃策,安邦定國。如果說漢文帝初期對於周勃是出於感恩的心態賜給他丞相之位,日後不免對他居高位而不能謀其職,自然生出厭棄之心。

將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為何成為了階下囚,最後落寞死去

有次漢文帝詢問了周勃兩個問題:“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 ,周勃急得汗流浹背,卻無言以對。那麼同樣的問題,陳平是如何應對的呢?他輕鬆自如地告訴漢文帝:“這些事情都有各自的主管,陛下如果問判決案件的情況可以問延尉,若想知道錢糧收支情況,詢問治粟內吏便可瞭解一清二楚。”可笑的是周勃不覺得是自己才能不夠,反而在事後責怪陳平沒有事先告訴他這些,陳平呵呵一笑道: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史記.陳丞相世家》

可惜的是,周勃並沒有聽出陳平此話的弦外之音,他不僅缺少當文臣的智謀,連一個普通臣子的覺悟都沒有,他做事缺乏思考,任意妄為,以致於落下把柄。周勃到封地後,每當河東郡守、郡尉巡視各縣到絳城之時,絳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殺,常披甲冑(類似於現代戰爭中的防彈服),讓家裡人拿著武器去見巡視官員,以防不測。這不僅僅是對皇權的傲慢無禮,因為守蔚是代表皇帝到封地啊來的,明擺著留小辮子給人抓嗎?

將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為何成為了階下囚,最後落寞死去

02、周勃功勞過盛,位高權重,引起了漢武帝的猜忌

如果說周勃單單只是缺乏自知之明,能力配不上他的丞相之位,就憑以前的戰功也可以在朝堂之上混碗安穩飯吃,不至於幾次被漢文帝廢去丞相之位。而且當初漢文帝坐上這個帝位,周勃功不可沒。但我們不難發現一般親自將帝王送上位的的臣子,基本沒有好下場,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公子光便開始疏離他,寧可啟用除了溜鬚拍馬外無所用處的太宰伯嚭,而將伍子胥棄之不用。趙匡胤被手下的將士黃袍加身,從後周的一名大將一躍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那麼趙匡胤是怎麼報答這些功臣的呢?他玩了一招“杯酒釋兵權”,用軟硬兼施將這些手下的兵權悉數收回。

不要說皇帝老兒太心狠,也許這就是人性使然,那麼我們來看看為何漢文帝為何會對周勃埋下心結的呢?

①誅諸呂匡復漢室,周勃的號召力令漢文帝汗顏

誅殺諸呂與匡復漢室使得周勃一下子成為了劉氏宗族的恩人了,尤其是對於漢文帝更是恩同再造,如果不是周勃,漢文帝還是偏安一居苟且偷生的代王,隨時要看朝廷和皇上顏色行事的一個侯爺,如今卻一躍成為了萬人敬仰且俯首稱臣的皇上。

但同時漢文帝也清醒地認識到,功臣周勃功大勢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周勃既可以扶人上馬, 有朝一日也可以拉人下馬。尤其是周勃蕩平諸呂時,他在軍中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號召力在漢文帝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漢文帝每每想起此事便如芒在背, 如鯁在喉,周勃的威勢與影響足以達到威脅皇權穩定的程度, 這樣的人必定是心腹大患。漢文帝認為, 讓這位元老重臣留在身邊利大於弊,即使讓他遠離京城也非萬全之策, 讓他“免相就國”才是最佳之選。

將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為何成為了階下囚,最後落寞死去

②周勃在諸諸呂時表現出來的智謀和膽略讓漢文帝感到後怕。

周勃雖然是一個武將,可是他在與諸呂中的各種周旋和虛與委蛇,以致於下手狠毒的呂后都看走了眼,沒有對他動了殺心,可見此人的城府和隱忍。周勃並非無謀略的魯莽之人,他當初同意大封諸呂顯然是權宜之計, 因為他深知呂后當權, 諸呂勢力強大, 重權在握,他聰明地避開了敵人鋒芒,等時機成熟了反戈一擊,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從中表現出來的周勃深藏不露的心機,以及處理諸呂問題時的虛與委蛇與隨機應變, 誅殺呂產時的細緻謹慎與騙取呂祿兵權時的兵不厭詐, 都足以讓漢文帝感到,這樣的人必定是心腹大患,一旦此人懷有異心,,策動江山易主可謂易如反掌,為了防患於未然,漢文帝覺得此人不可委以重任。

漢文帝之所以覺得周勃功高蓋主,一個是因為“飛鳥盡良弓藏”的人性使然,二來是因為漢文帝的皇位嬪妃是名正言順繼承而來,心中的不安全感自然更多了幾分。可惜周勃卻一直沒有看透此中的奧妙。

將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為何成為了階下囚,最後落寞死去

03、周勃自身犯下的三大錯誤,令漢文帝耿耿於懷

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同樣立下大功的陳平何以沒有遭到漢文帝的猜忌,且陳平的足智多謀卻沒有令漢文帝多加提防,反而受到重用並得以善終了呢?

其實這就是因為周勃自身犯下的三大錯誤,一直令漢文帝耿耿於懷。

①袁盎對於周勃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周勃當初誅諸呂的動機不純,事後又居功自傲

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我們都知道袁盎個性剛直,敢於直言不諱地向皇帝進諫,他就曾經向漢文帝提出對於周勃的看法。意思有兩個:

第一,諸呂專權之時,周勃明明手握兵權卻不匡正挽救,等呂后死了,周勃覺得此時是立功的大好機會,所以才將諸呂打倒。所以周勃僅僅只是一個功臣,而不是能與皇上生死與共的重臣。第二:每次上朝後,皇上對周勃態度恭敬,親自送出,而周勃卻得意洋洋,這不是君臣應有的禮節。

可以說,袁盎的這段話在漢文帝心中起了層層漣漪,原來漢文帝一直感念周勃當時的擁立之功,現在看來不過是別人立功的一粒棋子,而且如今君臣不對等的關係, 被袁盎一語點破。這自然讓漢文帝非常不爽,心中埋下了對周勃怨恨的種子,漸漸在日後生根發芽。

②迎回漢文帝之初,周勃就給了漢文帝一個軟釘子

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原請間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遂馳入代邸。《史記.孝文本紀》

從這段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帝登基之初,周勃曾多次示好,但是都被多疑的漢文帝駁回,當然這也是漢文帝的一個小心思和小手段,他的意思是登上皇位按照公開程序來舉行,由此彰顯自己的皇位的合法性和公開性,他不希望用私下收受的一套,一來皇位的合法性會遭到質疑,二來他便要名正言順地領周勃這個大大的人情,這是漢文帝無法承受的。在連連遭遇到漢文帝的軟釘子後,周勃很快也給出了反擊,

代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史記.呂太后本紀》

這可是周勃給予漢文帝的一個個大大的下馬威。漢文帝當時不得不強忍了下來。可是漢文帝為何只是把這筆賬記到了周勃一個人身上了呢?為何陳平又是如何得到脫身的呢?陳平是個老奸巨猾的人,他知道此事一定在漢文帝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個恰當的機會為自己消除了不良記錄。

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平。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讓勃。”《史記.陳丞相世家》

陳平表面上的意思是要把右丞相之位讓給周勃,因為周勃在誅諸呂扶持漢文帝登上皇位這件事上功勞是大大的。所以有人以此事來稱頌陳平,說他高風亮節。其實陳平真正的用意是告訴漢文帝當初那些個事情都是周勃拿大主意,自己只是個跟班的。漢文帝聽了自然聖心大悅,所以當即賜給黃金千金,加封食邑三千戶,自然對於陳平就沒有了那份猜忌之心,陳平一直在丞相位置上得以善終。可見陳平確實棋高一著,周勃卻一直沉浸在往日的功勞中沾沾自喜,以致於引火上身。

將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為何成為了階下囚,最後落寞死去

③周勃拉攏薄昭有結黨營私之嫌

如果周勃真是個性情中人,可能漢文帝也不會對他如此嚴加防範。周勃偏偏有時又精明過頭了。他把漢文帝賞賜給他的錢財全部用於拉攏薄昭,,薄昭是漢文帝的舅舅,這點讓漢文帝感到十分惱火。自古以來,皇帝最害怕前朝官員結黨營私,而且這次周勃拉攏的不僅僅是朝中官員,更是皇親國戚,所以漢文帝不得不將他趕回封地,免得他在朝廷興風作浪。

也許周勃當初的用意無非是想攀薄昭這個高枝以求自固與自保,可是皇帝可不這麼想,自皇帝的眼裡喜愛錢財的大臣並不可怕,這樣的大臣反而讓人放心。當年的蕭何就是靠這一套取得劉邦的信任,在專制集權的皇權社會, 君主最害怕的就是前朝官員結黨營私,這對於皇權和帝位威脅太大。

總結語:

周勃在初為漢文帝的大臣時,兩人就有了嫌隙,後來周勃一再地觸犯了漢文帝的底線,漢文帝自然容不下他,漢文帝也知道周勃沒有造反的可能,把周勃關進牢獄,只是想徹底斷絕周勃的仕途之路。從監獄中出來的周勃早沒有了往日的雄風和叱詫風雲的膽略了,他不禁感慨萬千:“我曾率領百萬大軍馳騁沙場,今天才知道獄吏的尊貴呀!”此話透露出無盡的傷感和無奈,周勃回到封地後沒多久便在鬱鬱寡歡中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