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最后结局如何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法国)

当1870年,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发表了"埃姆斯密电"——这样一份具有挑衅性的宣言之时,法国、普鲁士(德国)这两个欧洲大陆上长期的对手,又一次爆发战争。普法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领导的法军不敌,大片领土沦丧。身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的巴斯德在将波恩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证书退还之后,说出了上面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语。爱国、报效祖国也成为了无数科学家们一生奋斗的准绳。

当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也正是在这样的赤子情怀之下,钱学森能够舍弃美国的高薪,毅然回国,投身于火箭事业;钱三强,亦能够舍弃在法国小有所成的事业,回到祖国怀抱;叶企孙又何尝不是如此!


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最后结局如何

但与这些人不同的是,身为中国遗传学之父的李景均,却选择了先来后走。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肆虐中国之时,他与夫人归国,意欲以一己之力报效国家;但10年之后后,他却又选择了几经周折,不惜出走美国。那么最后他的结局如何呢?

1912年,李景均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足的商人家庭。在他的成长之中,也显得波澜不惊。先是通过努力,24岁时便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随后他又前往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进行他感兴趣的植物育种和遗传学学习。也就在他博士在读期间,确定了他的研究方向——群体遗传学;并且结识了他一生中的伴侣克拉拉(美籍华人)。1940年,他完成博士学业,等待他的自然可以是高薪、在美国安稳的就业环境。

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最后结局如何


此时的祖国,日本人正在一步步的撕裂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就在同妻子完婚之后,他们毅然决然的登上了前往上海的轮船。

但是这艘原本三周便可以到达上海的轮船,却因为要躲避日本潜艇,几经周折,最终51天航行之后,他们才到达了香港九龙。但是也就在他们到达的当天,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香港也遭到了日本人的攻击,李景均和妻子克拉拉被迫滞留近两个月,因为只有旅行支票没有本币,他们更是要忍受极度饥饿。好在,此时在康奈尔读书时的朋友给了他500港元和大米,这才算勉强度日。但即便如此也并未浇灭他的爱国赤子之心,在与地下组织结识之后,他跋山涉水来到桂林。

即便此时的战火不断、自己的儿子刚刚出生,他也并未停下手中的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先后在广西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任教,而此时战火之中诞生的儿子却在他前往重庆探望亲朋之时,患上了痢疾,最终眼睁睁的看着死在了自己的怀中。


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最后结局如何


这种切肤之痛,丧子之痛,却并未动摇他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他被邀请到北京大学农业院任教,在教职上兢兢业业的他很快便以此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而且对于学术,他也曾未停止过上下求索,1948年时,《群体遗传学导论》诞生,这本书也奠定了他在群体遗传学上的地位,让他享誉世界,更是成为中国遗传学之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清华、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他作为遗传学领域的专家前往任教。

可惜的是,此时的中国遗传学领域却在经历一场灾难。在当时的遗传学领域,传统的孟德尔遗传学受到了打击,而造成这种境遇的便是“李森科-米丘林学说”在中苏两国的绝对地位的确立。

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最后结局如何

李森科是乌克兰农学家,米丘林是苏联农学家,他们认为所有物种经过上一代培育,便会在基因中打下烙印,永久传承。学术之辩,本对于科学发展是有益的,正所谓不辨不明。但当学术与某些因素结合,所造成的的便是形而上学,唯上违心之论。

坚持传统的孟德尔学说,坚持获得性能力基本不可能遗传的李景均,自然也成为打击对象。随后李景均的《遗传学》、《生物统计》、《田间设计》在乐天宇的坚持下被迫停课。至于李景均,得到的竟是“资产阶级的”“唯心的”“伪科学”的评语。

面对乐天宇的咄咄逼人,他只得辞去教职,选择赋闲。而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其实是有过“反抗的”。即便是“道不同”,但他还是决定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在翻译李森科的《遗传及其变异》的基础上,在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

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最后结局如何


虽然伊始乐天宇等人对他翻译《遗传及其变异》一书,怀疑他居心叵测,或是为了歪曲李森科学说,但当这本书出版,正如他自己给予这本书的评语——“这本书是一本理论著作,必得仔细研读体会,才能了解其理论的真谛。”

这便是一个科学家,一个正直科学家的坚持。但即便如此,当流言蜚语肆意攻击谩骂之时,在科学真理与违心之间,他终于心灰意冷,做出了抉择,选择出走他乡。

就在这种不忿之中,他向学校请假数月,并提出不需要发放工资。而后,经过上海、广州,最终又到达了香港。

相比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一定十分煎熬,自己为之奋斗的却到头来如此结局。在香港就和他第一次到香港的境遇无二,由于没有护照,他也无法获得签证。幸亏,他的好友一样是著名遗传学家的穆勒,在他无助之时,选择帮助他在营造学术地位的同时,获得了护照。1951年5月,李景均一家到达美国。

北大最年轻系主任,中国遗传学之父,出走美国,最后结局如何


他背负的是什么?我们众所周知。但是开弓无回头箭,尽管在得知李景均出走之后,领导曾多次批复要求严肃撤查农大领导,但对于李景均而言已经于事无补。

在美国的几十年间,他就职于匹兹堡大学。在遗传学、统计学、医学上,经过几十年的科研,都取得了蜚声海外的成就,甚至还获得了美国人类遗传学会颁发的杰出教育奖。2003年,92岁的他溘然辞世。尽管在出走美国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但他在与国内朋友的通信之中却无不流露着思乡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