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不過, 從現實生活中來比較,把這兩首詩細細品味一下,可以看出兩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低,似乎蘇軾更高明一些,您看看下面所說是不是有一點兒道理。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從黃州調往汝州作官,期間偷閒遊覽廬山。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本來不想作詩,但是一時忍耐不住,作了三首五言絕句。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雲: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

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之後蘇軾又收到了陳令舉的《廬山記》,讀完以後,對好友關於徐凝與李白瀑布詩的評價又有不同意見,於是又做了一首七絕,把徐凝嘲笑了一番:

有以陳令舉見寄者。 旦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 。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 ,因作一絕雲: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 記遊廬山》)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徐凝的這首“惡詩”未必都知道: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唐朝詩人徐凝很受白居易的賞識,這首入聲韻的瀑布詩也是一流的作品,我個人特別喜歡“一條界破青山色”這句,可惜蘇軾老人家不喜歡,還把徐凝諷刺了一番。

蘇軾在廬山遊覽十幾天,最後做了這首《題西林壁》,然後稱自己的廬山詩從此寫完了:

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 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雲: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餘廬山詩盡於此矣。(《東坡志林·記遊廬山》)

這篇文章中的第二句是另外一個版本:到處看山了不同。現在流行的版本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蘇軾的詩中可以看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何跳出來呢?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似乎是一種解決辦法。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二、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的詩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詩人王安石當年只有三十歲 。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晚清民國時期的錢振鍠在《名山詩話 》中評價:

荊公《北高峰塔》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予登山常為雲所苦,蓋高則蔽生。荊公下筆便不合理。袁子才論吏治曰:“自以為不誤,誤常多;自以為誤,誤常少。”荊公自謂不誤者也。

錢振鍠說王安石後兩句不太合理,越是登高,雲就越多,怎麼會越高看的越清楚呢?不太符合事實與常理。

袁子才是隨園老人袁枚,他評論的極為深刻。他說官員自認為沒有錯誤的時候,錯誤就會比較多,自以為錯誤,錯誤就會比較少。看來王安石很自信,“自謂不誤者也”。

這兩段話其實對於王安石都提出了疑義。站得越高,浮雲越多,自以為看得清楚,其實早已經被矇蔽了雙眼。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三、 蘇軾看不清 王安石能看清嗎

這兩首詩的區別,就在於每首詩的最後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蘇軾這首詩是經歷過滄桑後的感悟,元豐二年, 發生烏臺詩案, 李定、舒亶、王珪等人本欲致蘇軾於死地。幸虧包括王安石在內的眾人搭救,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死裡逃生,被貶往黃州。

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是元豐七年,距離烏臺詩案僅僅5年。蘇軾已經年近半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一箇中年人的感悟。

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只有三十歲。他受到宰相文彥博、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和舉薦,對於未來充滿了自信,正準備大展宏圖。

因此從王安石詩與蘇軾詩中的氣度就能感受到不同。

不過,從袁枚上面的評價可以看出,王安石這首詩似乎有一點“詩讖”的意思。登得高,自然是希望看得遠。但是浮雲環繞之下,您王安石真得能看清楚嗎?

蘇軾反對新法,就是他認為王安石新法存在許多弊端。 在蘇軾眼裡,那個"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的王安石並不瞭解真實的民情。

蘇軾雖然也希望進行變革,但是對於新黨的粗暴推行的方式卻不認可。因為蘇軾屢次上書反對,惹惱了王安石身邊的一些”浮雲“,結果釀成烏臺詩案,差點丟了性命。

所以蘇軾感慨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而王安石的變法,也在”浮雲“籠罩下失敗,自己黯然下課了。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結束語

題主問: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 當然都有哲理性。

但是,一個似乎過於收斂,一個又鋒芒太露。另外,還要看您用在什麼地方,例如要送一幅書法給好友,您會選哪首詩呢?

在這個推崇創新和發展的時代,應該王安石的詩更受歡迎吧,社會需要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雖然蘇軾的詩更加理性,但是迷茫不是這個時代的需要。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