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落选院士,触动了谁的神经

今日,“屠呦呦最后一次申请院士落选”的消息传遍网络。部分自媒体以“耻辱”,“可笑” , “愤怒” 等冷嘲热讽字眼为标题,只为吸引网友眼球,毫无客观理性分析。

首先,中国两院最近一次评选院士是在2019年12月,2020院士推选还未展开,所以“屠呦呦最后一次申请院士落选”消息是为无稽之谈,更是某些自媒体借公众人物吸睛之举。

另外,即使以2019年屠呦呦落选两院院士来分析,屠呦呦未能当选院士也非网友所言:“院士选举标准有问题”,“院士只论论文”,“院士需要关系”等毫无依据之言。

屠呦呦落选院士,触动了谁的神经


我们需要知道诺奖与院士并非一回事:

翻了一下最近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美国人获奖,但并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人大有人在:

Shuji Nakamura 美国国籍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有入选美国院士

George E. Smith 美国国籍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有入选美国院士

Yoichiro Nambu 美国公民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有入选院士

Hugh Politzer 美国国籍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有入选院士

Raymond Davis Jr. 美国国籍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有入选院士

而日本的诺奖获得者田中耕一与中村修二,甚至连科学家都算不上,仅仅是公司的普通员工。

往前倒翻,这种例子更多。

以往日美非院士获得诺奖从没见有人把日美的科学院批判,如今却盯着屠呦呦大作文章,可见其心之坏。

屠呦呦落选院士,触动了谁的神经


2.诺奖标准与院士标准不一样。

诺奖评选标准是意味着有研究成果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帮助人类理解整个宇宙。或者解决了实际问题(LED,集成电路等),而屠呦呦无疑属于后者。

而院士评选是有国界的,入选院士意味着入选该国国家权力的核心团体,在国家重大科学项目与决策有一定话语权。

院士的评选更多意义上是政治上的考量,是让科学家为国家服务,建言献策的。

所以因为屠呦呦没有入选院士而大肆批判院士的选拔体系,搞阴谋论的,不是蠢就是坏。

在此,笔者呼唤:

屠呦呦落选院士,触动了谁的神经

1.批判可以,请有理有据。毫无依据的指责谩骂与阴谋论,除了能宣泄某些网友的情绪,毫无其他作用。

2.请少些指责,多建言献策。发现问题可贵,但多建言献策才对社会有实际帮助。比起指责,多发些国家或者社会该如何改进的言论,对社会帮助更有利。

3.请擦亮眼睛,看到消息,请多查查来源,查查真实性,不要被某些自媒体带节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