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上)


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後,於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政策和軍事戰略。隨後,發起東征、西征戰役,發展與鞏固陝甘革命根據地,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並適時地做出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戰略決策,同時派紅一方面軍南下作戰,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地區勝利會師,偉大長征勝利結束。

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上)

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上)

——瓦窯堡會議和東征、西征。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今子長縣縣城)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規模的抗日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為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革命策略而召開的。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科學地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政治策略問題,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為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偉大的抗日戰爭奠定了政治基礎。

瓦窯堡會議後,按照會議決定的策略和戰略方針,開始了東征的準備。1月31日,毛澤東在延長縣城主持召開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進行東征。紅1軍團為左路軍,紅15軍團為右路軍。2月18日至20日,紅一方面軍下達東征作戰命令,東征戰役全面開始,至5月5日,歷時75天的東征作戰在軍事上、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正如毛澤東所總結的那樣:東征作戰“打了勝仗,喚起了民眾,擴大了紅軍,籌集了財物”。但是,紅28軍軍長劉志丹在東征中不幸犧牲。

5月14日,紅一方面軍在陝北延長縣大相寺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作了形勢與任務的報告,總結東征作戰經驗,進行西征戰役的動員。5月18日,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根據大相寺會議的決定,頒佈西征命令,組建了中國人民紅軍西方野戰軍。19日,西方野戰軍開始進行西征戰役,至7月27日,中革軍委確定結束西征戰役,西方野戰軍部隊就地轉入休整備戰,準備南下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

在歷時2個多月的西征作戰中,西方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7個營,擊潰3個團又5個營,俘敵2000餘人,佔領城鎮10餘座,開闢了縱橫各200公里的陝甘寧新根據地,為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起了積極作用。

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上)


——決策三軍大會師。會寧北依黃河,東南緊靠西蘭公路,是紅二、四方面軍北上的必經之路,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36年9月下旬,毛澤東在陝北保安討論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地點時,就選定了會寧。

在1936年9月下旬的一個晚上,毛澤東正準備吃晚餐,周恩來來了。

兩位偉人邊用晚餐,邊商議三軍會師地點。

是周恩來喝下一口小米稀飯後把話引入正題的:“主席,現在二、四方面軍即將北上,一方面軍也正南下迎接。關於三軍會合的地點,請主席考慮一下,軍委也好提前協調安排。”

毛澤東放下飯碗,思考片刻說:“三軍會合的地點是要慎重考慮,選個好地方,上次和國燾會合,選了個兩河口,結果分道揚鑣了。這回再不能重蹈覆轍。”說著,他抬頭問:“軍委其他同志有什麼意見?”周恩來回答:“我和德懷同志商量了,認為放在會寧為好。”見毛澤東正在沉思,便接著解釋:“會寧是隴東重鎮和交通樞紐。北控靖(遠)、海(原),西障定(西)、臨(夏),南蔽秦(安)、通(渭),東跨隆(德)、涇(源),素有‘秦隴鎖鑰’之稱。二、四方面軍北上必須經過會寧。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即佔領了樞紐地區,又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毛澤東突然問:“胡宗南現在到了哪裡?會寧那邊敵人兵力如何?”

周恩來當即彙報:“胡部現仍在天水地區,據偵察報告,會寧只有甘肅省保安團和縣保安隊400多人守衛,兵力十分薄弱。”

毛澤東邊掐滅菸頭邊說:“好,三軍會師,就放在會寧。”“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會寧、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古人雖然起了個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沒有得安寧,現在三軍一會合,人民就會得安寧。恩來,這個地名很有含義,彷彿遠古先人就是為我們今天紅軍三支主力部隊在此會師而起的吶。”

周恩來也被毛澤東的豪情和幽默所感染,笑著說:“主席聯想得好,會寧、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太妙了!太妙了!”說完,也哈哈笑了起來。

實際上,毛、周兩位領袖選擇會寧作為三軍會師之地,不僅僅在於會寧地名好,最主要的因素還有另外三點:即會寧便於紅軍“行”、“打”、“藏”。行——會寧北鄰黃河,是紅軍北進黃河實施“寧夏戰役”的必經之地,也是接近黃河的最短距離;打——會寧是隴中戰略要地,加之獨特的地形地理條件,佔據會寧不僅有利於紅軍運動防禦作戰,而且有利於紅軍的東進轉移;藏——會寧耕地廣闊,人口較多,村落集中,民風樸實厚道,有利於紅軍集中休整,補充給養。

8月底,西方野戰軍奉黨中央命令由西征戰役轉入南下迎接紅二、四方面軍的新任務。三個方面軍齊聚隴原,形成南北呼應,夾擊敵人的戰略態勢。

9月13日,黨中央和中革軍委及時制定了“靜會戰役計劃”。根據計劃確定的任務,9月14日,紅一方面軍右路縱隊15軍團73師進佔會寧打拉池(現屬平川區)地區,一部直插會寧縣北部的郭城驛、宋家河畔,切斷了會寧通往靖遠的道路,使駐守兩縣的敵軍失去了聯繫。9月18日,左路縱隊1軍團1師、2師逼近西蘭公路,紅1師佔領了靜寧縣的界石鋪和會寧東南青江驛、老君坡、楊崖集一線,並以此為中心控制了西蘭公路。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集結靜寧、隆德、海原、靖遠一帶,在會寧外圍形成了一個弧形保護圈,給紅二、四方面軍北進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條件和時機完全成熟了。

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上)


——紅一方面軍攻佔會寧。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和西北地區國民黨軍佈防的情況,中革軍委決定以紅1、紅15軍團和紅81師、軍委騎兵團共1.7萬餘人組成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進行西征,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參謀長為左權,政治委員為聶榮臻。紅15軍團軍團長為徐海東、政治委員為程子華。西征命令下達後,西征紅軍分左右兩路軍西進。

9月30日傍晚時分,紅一方面軍15軍團騎兵團團長韋傑、政委夏雲飛火速趕到寧夏同心縣王家團莊軍團部所在地,軍團長徐海東對韋傑、夏雲飛說:“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奉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的指示,命令我軍團派部隊攻佔會寧城,迎接二、四方面軍會師。我們決定讓你們團完成這一戰鬥任務。”

10月1日傍晚,由韋傑、夏雲飛率領的騎兵團急行軍到達會寧縣城北10裡的小村莊楊家寨子(今柴家門鄉柴家門村寨子社),封鎖了通向城裡的道路。團指揮部設在東山的金龍廟裡。戰士們利用休息時間整鞍餵馬,團長和政委找了幾位老鄉瞭解城內駐軍情況及城門開放時辰。

10月2日凌晨5時半,騎兵團行進到離會寧縣城3裡處,團長韋傑、政委夏雲飛一面派出人員偵察敵情,一面研究部署作戰方案,並指示各連隊做好戰前動員,接著,騎兵團以戰鬥隊列突進縣城。

部隊漸漸靠近了會寧城,城頭遊動哨沒有查問口令,也沒有鳴槍報警,而且城門已經打開,敵人沒有想到紅軍會如此神速,“開始!”韋傑果斷地下達了作戰命令,各連迅速按戰鬥序列展開進攻,戰士們策馬揚刀,閃電般向北城、西城兩門衝去。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搞得暈頭轉向,驚慌失措。約1小時後戰鬥結束,紅軍勝利攻佔了會寧縣城。共斃敵10餘人,俘虜300餘人,繳獲一批武器彈藥。紅軍只有一位參謀和幾名戰士負傷。由於紅軍奔襲速度太快,敵人還沒來得及加強對會寧的防禦,會寧縣城就被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攻佔了。騎兵團從接受作戰任務到攻克會寧縣城,歷時32小時,行程300多里,全殲縣城守敵,拉開了三軍大會師的序幕。

騎兵團攻佔會寧縣城後,駐蘭州的國民黨新1軍軍長鄧寶珊,電令駐定西11旅旅長劉寶堂,率兵收復會寧縣城,並派飛機協助作戰。10月3日上午11時,劉寶堂部到達距會寧城西北10多里的曹家河畔,與在這裡擔任阻擊任務的紅一方面軍1軍團直屬騎兵第2團發生戰鬥。4日上午,1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率1師、2師從界石鋪,15軍團73師師長趙凌波、政委陳漫遠率部從郭城驛火速向會寧縣城增援。在縣城西北的范家坡、西巖山構築工事,作好戰鬥準備。下午2時許,劉寶堂部分兩路進犯,戰鬥一直打到下午6時。紅軍英勇抗擊,敵軍全線潰退,死傷多人,敵副團長張銘注被擊斃。10月5日,劉寶堂部佔據西巖山上一土堡,劉親自督戰指揮,向紅軍陣地發起反撲。戰鬥持續2個小時,敵軍被徹底擊潰,倉皇逃向定西。至此,會寧縣城及其周圍敵軍全部肅清,紅軍完全控制了會寧城,為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掃清了障礙。

1936年9月,紅一方面軍15軍團73師219團政委李國厚帶領4連,駐紮郭城驛紅堡子村,等待接應紅二、四方面軍。10月6日,駐防靖遠縣城的國民黨新1軍10旅旅長李貴清派團長王五田率部襲擊紅軍,企圖阻止紅軍會師。紅軍偵知後即在村外設伏,敵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氣勢洶洶撲來,待敵軍進入伏擊圈,紅軍猛烈開火,王部被擊潰,逃往靖遠大蘆子,又被紅73師夾擊,王五田及幾個殘兵逃回靖遠城,其餘全被殲滅。此次戰鬥中,紅軍一位姓黃的連長犧牲。

為做好迎接紅四方面軍的工作,左權和聶榮臻向陳賡及紅1師團以上幹部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在與紅四方面軍接洽時,絕對禁止任何一方面軍人員自傲與不友愛舉動,要注意全黨全軍的團結,向兄弟部隊學習,取長補短。並要求紅1師多準備糧食、蔬菜和肉以及禦寒的衣物送給兄弟部隊,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