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如果我問你一個問題:二戰以後,全球經濟保持高增長時間最長的國家是哪個?很多人馬上會想到中國、美國、日本或者新加坡這些國家。其實都不是,而是一個叫做博茨瓦納的非洲小國。

博茨瓦納?沒聽錯吧,還是個非洲國家。在大家眼裡,非洲就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這裡怎麼可能有經濟高增長?事實的確如此。世界銀行曾對上百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只有13個國家,戰後經濟保持了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長。其中,博茨瓦納位列第一,增長時間持續45年,年增長率約為7%。

博茨瓦納於1966年獨立,建國之初,該國的人均GDP僅為89美元。可到了2018年,人均GDP已達到8259美元,足足漲了93倍!

不僅如此,博茨瓦納的政府清廉指數,在全球同樣名列前茅,在總共168個國家中排在第28位,比很多發達國家還要高。要知道,非洲可是腐敗的重災區,博茨瓦納何以“出淤泥而不染”?著實讓人疑惑。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神秘的國度。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1/7 封閉的地理環境

按照慣例,在介紹博茨瓦納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非洲大陸。不過,這裡說的非洲,主要是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傳統所謂的“黑非洲”。這裡的貧窮舉世皆知,與貧窮如影隨形的,還有各種瘟疫、饑荒和戰亂。難怪有人會說:“非洲是一片哭泣的大陸”。

造成非洲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地理環境首當其衝。用《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話來講:“歷史上,非洲與歐亞大陸隔絕的程度,比······印象要嚴重得多。這一與世隔絕至今仍是非洲大陸發展中的一個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非洲面積是歐洲的三倍,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旅遊雜誌中,非洲被描繪成野生動物的天堂,一座未被現代文明汙染的伊甸園。然而,它的北部卻橫亙著巨大的撒哈拉沙漠,那裡氣候乾旱,寸草不生。更糟糕的是,沙漠把非洲文明與歐亞大陸隔絕了開來。

不僅如此,非洲的海岸也加劇了這種隔絕。從地圖上看,非洲有漫長的海岸線,但這些海岸線非常平直,無法形成海灣和港口。非洲東西海岸高高隆起,這就使得從內陸流向海洋的河流,在抵達沿海地區時會形成瀑布,如同一級級高臺階,致使水勢湍急,船隻難以通行。所以,非洲只有一條河流可供航行,即位於東北部的尼羅河,這幾乎成了古代非洲通往亞歐文明的唯一出口。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除了對外交通,非洲內陸同樣障礙重重。這裡被各種沙漠、叢林、沼澤、草原給分割,使得文明間的往來變得格外困難,成千上萬個部族過著不知彼此,與世隔絕的生活。自古以來,高昂的交通成本,始終是制約非洲發展的頭號難題。直到19世紀中期,非洲內陸的大部分地區仍不為世人知曉。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當然,制約非洲發展的除了地理因素,這裡的氣候同樣讓人頭疼。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這裡雨水充沛,物種豐富,按理說應該不愁吃不愁穿。然而,正因為雨量過多,土壤中的養分全被雨水沖走,所以土地肥力不夠,農業難以發展。而且,熱帶地區還容易爆發傳染病,使人均壽命大大降低。為了延續血脈,人們只能拼命地生孩子,這又加劇了人地緊張,也為日後的戰亂埋下了伏筆。

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從未誕生過先進的農業文明,這裡的人們大多以狩獵採集為生。閉塞的環境使他們免遭外族侵略,直到19世紀,歐洲人踏上了這片土地。

2/7 不合格的統治者

提起歐洲人對非洲的統治,很多人眼前會浮現這樣的景象:一個白人揮舞著皮鞭,逼迫黑人為他們做工。成千上萬的黑奴背井離鄉,他們被成群地塞進運奴船上,前往一個陌生國度,而等待他們的是做牛做馬的生活······

這些景象不免有誇張的成分,而且未能概括出殖民統治的全貌。事實上,白人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統治非洲的當地居民。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歐洲人治理不了非洲,一方面是由於語言不通,另一方面則因為相比非洲人,歐洲人的數量太少。以1939年的英屬尼日利亞為例,這裡的人口多達兩千萬,而統治當地的歐洲人只有1315人。況且,尼日利亞有兩百多個民族,說著兩百多種語言,你讓這群歐洲人怎麼管?即便要管,也不過是走走過場,大多數殖民者連農村都沒有去過,用當地居民的話說,歐洲人僅僅是一群幼稚的“學生長官”。

為了方便管理,歐洲人只能任命本地人充當“長官”。他們把每個部落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所有部落都必須有一位長官。長官不僅得管理部落日常事務,還是殖民者在基層社會的代言人。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這套制度聽起來挺合理,卻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非洲的很多地區,由於是部落社會,長時間處於無政府狀態。歷史上,這裡從未有過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也不曾發展出成熟的官僚系統。部落社會本質屬於小社會,大家習慣了過一盤散沙,自給自足的生活,幾千年來尚能和諧共處。現在,歐洲人給原有的社會強加了一套行政體系,這就讓當地人很不適應,引發了諸多反抗。

如果殖民者能夠允許當地人自治,情況或許會好一些。然而,這些地方“長官”的權力並不大,至少在歐洲人面前是如此。很多事情他們不能擅自做主,否則就可能丟掉官位。這又進一步加劇了上下之間的隔閡與對立。因為在老百姓看來,“長官”們不是他們的父母官,而只是白人的走狗。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此外,不少地方長官仗著有上頭撐腰,經常性地欺壓百姓,貪贓枉法。為了取悅白人,他們可以顛倒是非,肆意抓人,在鄉里橫行霸道。而上級對這些行為通常採取縱容的態度,結果就導致了大量的矛盾和衝突。

歐洲人試圖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治理一盤散沙的社會,然而,他們卻並不關心當地的制度建設,這些問題直到歐洲人走後,也依然沒有解決,從而給獨立後頻繁的內戰埋下了隱患。

3/7 資源的詛咒

二戰結束後,不少非洲國家宣告獨立,遺留下的問題就逐一暴露出來。歐洲人統治時期,當地人還假定上頭有一個“政府”,必要時可以利用威權解決爭端。可現在歐洲人走了,種族矛盾與利益糾葛失去了仲裁人,而當地社會又沒能培養出現代化的治理機制,最終只能爆發內戰,並導致軍事強人上臺。

剛果(金)的蒙博託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人曾在比利時殖民當局擔任過衛隊長官,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在殖民地時期,這給他帶來了接近上層的便利,從而平步青雲。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蒙博託

剛果獨立後,蒙博託通過政變上臺,統治剛果長達30多年。在此期間,蒙博託在各個重要崗位上安插了自己的家屬、族人和親信,把整個政府變成了權力尋租的工具。擔任總統期間,蒙博託搜刮了5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其屬下的官員也是貪腐成性。而剛果(金)卻淪為了一個貧民窟,老百姓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蒙博託的故事並非個案,很多獨立後的非洲國家,都上演過類似的悲劇,所以,政治學家給它們取了個專有名詞,叫做“蒙博託陷阱”。除此之外,還有個陷阱叫“資源的詛咒”,這是比“蒙博託陷阱”更諷刺的現象。

所謂“資源的詛咒”,講的是某些國家由於自然資源豐富,原本可以給自己創造巨大的財富,可結果卻適得其反,豐富的資源反而加劇了貧窮與腐敗。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以非洲的尼日利亞為例,這裡是全世界著名的產油國。然而,石油出口沒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這裡7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政府腐敗嚴重。由於石油問題挑起的部族衝突,還導致該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爆發了全面內戰,兩百多萬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與尼日利亞相似的例子是塞拉利昂,這裡有豐富的鑽石資源,但鑽石卻給當地人帶來了苦難。軍閥通過壟斷鑽石開採,獲得了鉅額的財富,又利用財富武裝起軍隊,挑動內戰,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如果你看過好萊塢電影《血鑽》,對於塞拉利昂的故事應該不會陌生,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電影《血鑽》劇照

鑽石讓塞拉利昂人民身陷苦難,卻讓另一個國家收穫重生。不錯,這個國家就是博茨瓦納,它成功地擺脫了資源詛咒,並通過有效的社會治理,避開了內戰與腐敗的陷阱。

4/7 博茨瓦納的誕生

說起博茨瓦納,不得不提到他的首任總統——塞雷茨·卡馬。卡馬接受過高等教育,40年代先後在南非和英國牛津大學學習,並於1948年在倫敦取得了律師資格,還娶了一位白人女子為妻。可以說,卡馬接受過正統的西方教育,而且深受歐洲民主與法治觀念的影響。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塞雷茨·卡馬雕像

然而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卡馬的祖父和父親,曾在當地最大的部族擔任酋長,1925年,卡馬繼任了酋長一職。所以,在卡馬身上,具有傳統政治與現代政治的雙重基因,這給他日後的上臺執政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事實上,在獨立後的非洲國家,像卡馬這樣的領導人並不多見。歐洲人曾在殖民當局培養了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非洲官員,但歐洲人卻不給他們平等地位與相應的權利。尤其在地方上,歐洲人喜歡任命當地酋長,結果就造成了前面提到的,在社會上下層之間產生了撕裂。基層社會對精英階層缺乏信任,他們更相信傳統的那一套。

而卡馬由於酋長的身份,就有效避免了這個問題。世襲的酋長為他在當地帶來了聲望。1957年,卡馬當選為殖民政府非洲諮詢委員會委員,四年後又當選為立法議會議員。1962年,卡馬創建了民主黨,並吸引大量部落首領與政治精英加入政黨。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博茨瓦納國旗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精英中間,有相當一部分都接受過英國的教育,他們既具備國際視野,又擁有來自基層社會的合法性,這就有效彌合了傳統社會與精英上層之間的裂痕。而且,博茨瓦納還有個有利條件,這裡的民族相對單一,所以就避免了類似尼日利亞那樣,上百個民族難以管理的局面。此時距離博茨瓦納獨立還有四年時間,而當地已經通過民主選舉與司法改革,建立了有效的自治管理。

博茨瓦納是內陸國家,這裡氣候乾旱,大片地區土地荒蕪,饑荒長期折磨著這裡的人民。建國之初,博茨瓦納有16%的收入來自於國際援助,幾乎看不出有任何的發展潛能。然而,上帝終究還是眷顧了這個小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博茨瓦納發現了大量的鑽石礦。

5/7 上帝的饋贈

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發現豐富的自然資源後,採取的做法往往是收歸國有。比如,中東國家伊朗,就試圖從西方大公司手中奪取石油開採權。尼日利亞政府也通過類似的方式壟斷石油資源。從政治的角度,這樣做固然可以贏得民心,卻會帶來意外的經濟後果。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首先,當地政府缺乏先進的開採能力,技術與管理相對落後,所以在經濟上是低效的。而且,一旦資源開採由政府壟斷,很容易滋生腐敗,成為政客們斂財的工具。而像塞拉利昂這樣的國家,軍閥在佔領鑽石礦之後,甚至用武力逼迫當地居民充當勞工,不服從者砍手砍腳,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而博茨瓦納政府的做法卻出人意料,他沒有急於壟斷鑽石的開採權,而是與南非的戴比爾斯公司達成了合作關係。戴比爾斯公司你可能聽說過,我們小時候熟悉的那句廣告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便出自這家企業。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當地政府知道,單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充分利用鑽石資源的,所以就必須藉助西方企業的技術與市場。政府聘請戴比爾斯公司的專家,負責鑽石的開採與市場營銷。1976年,戴比爾斯公司又在當地發現了另一座鑽石礦,並與博茨瓦納政府聯合成立了一家新的採礦公司。這一回,博茨瓦納政府依然慷慨,居然許諾將公司80%的利潤歸戴比爾斯公司所有。

說到這兒,你肯定看不下去了,博茨瓦納政府的做法,跟賣國有啥區別呢?但是別急,當地政府其實精明得很。為了讓鑽石價格保持高位,博茨瓦納政府特意儲藏了一批鑽石,1986年,政府將這批鑽石出售給戴比爾斯公司,並用所獲得的現金,購買了公司5.2%的股份,還能親自任命兩位董事會成員,博茨瓦納政府以這種方式,充分介入到鑽石資源的分配當中。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對於資源開採,博茨瓦納政府則採取了謹慎的態度。儘管戴比爾斯公司擁有較多的勘探權,但是政府方面卻保留了決策權。開採多少,賣多少,都不是戴比爾斯公司說了算。

通常情況下,博茨瓦納政府主導漸進式的開發策略,這一方面是基於國內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讓鑽石價格走高。鑽石這種商品與石油不同,它並非生活必需品,越是稀缺,就越顯珍貴,消費者更願意出高價來買,這也是博茨瓦納政府和戴比爾斯公司寧願把鑽石“藏著掖著”,也不肯多采多賣的原因。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經過數十年的博弈與協商,如今,博茨瓦納政府與戴比爾斯在當地的聯合公司各佔50%的股份,政府已經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控制權。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切都是在共贏的基礎上實現的,沒有掠奪,沒有內戰,也沒有出現嚴重的貪汙腐敗,博茨瓦納對鑽石資源的開發,充分體現了政府的規則意識。而政府將買賣鑽石的所得,全部投入到公共事業中,如全民教育、全民醫保和養老。

6/7 健康的政治制度

當然,開發鑽石資源,並不是博茨瓦納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原因,健康的政治制度,才是讓這個國家崛起的關鍵。

早在建國之初,塞雷茨·卡馬就立志建立一個不分種族,自由平等的民主國家。當然,很多非洲領導人都喊過類似的口號。但結果大多南轅北轍,國家要麼陷入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壓迫,要麼淪為硝煙瀰漫的戰場,要麼成為腐敗政客的溫床。而博茨瓦納卻跳出了魔咒,將民主制度成功地保留並實行下來。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博茨瓦納議會大廈

任何成功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對外來制度的簡單複製,它必須是內生的,即建立在本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結構基礎上。

博茨瓦納領導人充分意識到這點,比方說,總統卡馬從國情出發,專門設立了一個酋長院,分別由八名主要部族的代表,四名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三名由酋長院特別推選的代表組成,從而體現了政府對傳統社會的尊重。然而,酋長院只是個諮詢機構,他享有議事權,卻沒有立法權。這就保證了國家權力既不被傳統勢力裹挾,又能聆聽到傳統社會的聲音,從而緩和種族之間的矛盾。

除了設立酋長院,博茨瓦納還給各族酋長很高的回報。他們領取政府給予的高薪,享受與官員同等的級別。然而,他們不得競選議員,而且被剝奪了分配土地的權力。在地方上,酋長的權力僅限於部族內部,地方行政則完全交給了政府。對於重要的自然資源,法律則明文規定,一切歸政府所有,個人或部族不得涉足。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博茨瓦納的政黨制度比較完善,這一方面得益於實踐的時間長。在獨立之前,博茨瓦納便開始實行競選。而更重要的是,博茨瓦納通過和平方式取得獨立,所以長時間由文官政府執政,避免了軍人獨裁。而且,由於國內種族較少,代表各種族的政黨之間,競爭也不是太激烈,國家沒有由此陷入分裂。

總體而言,博茨瓦納的政治制度,傳統與現代兼容。領導人深受西方憲政觀念的影響,卻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改進了西方制度。卡馬本人雖身為大族酋長,但是國家權力卻沒有被大族壟斷。卡馬逝世後,他的繼任者馬西雷來自一個小部落,而且從未擔任過酋長,但就是這麼一個普通人,居然蟬聯了三屆總統,並將博茨瓦納的經濟增長持續推向新高。

7/7 總結

一個國家在轉型過程中,通常會面臨兩個難題,一個是集權,一個是分權。

所謂集權,就是建立起強大的政府動員能力,國家能夠在立法、國防、治安、以及資源的分配上獲得主導權。但僅僅集權是不夠的,集權之後還得有分權,即考慮各階層,各民族的利益,並讓整個社會保持相應的活力,這樣才能讓經濟獲得健康的增長。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很多非洲國家,要麼在集權上出了問題,要麼在分權上出了問題。一些軍事獨裁者熱衷集權,在任期間大力發展裙帶關係,政府貪汙腐化,民心盡喪。而另一些國家則因為民族眾多,早早地實行分權,結果就使得部族之間衝突頻繁,權力被各方諸侯裹挾,實力強的則開啟戰端,國家永無寧日。

而博茨瓦納比較幸運,它解決了上述這兩個難題。國家在實行西方式民主的同時,又保持了政治穩定,傳統的社會結構,也沒有因此被淘汰掉,這是個穩定並具有包容性的制度。時至今日,博茨瓦納依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富裕的國家,雖然地處內陸,它的人均GDP卻高於在南部沿海地區,被列入“金磚國家”之一的南非。

當然,博茨瓦納還遠遠談不上成功。2008年經濟危機後,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工業基礎依然薄弱,經濟對採礦業過度依賴,國內艾滋病橫行,這讓很多人對該國的衛生狀況與人均壽命深表擔憂。

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國博茨瓦納如何擺脫貧困的詛咒

不過,我們依然相信這個國家會有更好的未來。畢竟,成為富裕的發達國家,不一定非得通過工業化,像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工業也不發達,卻同樣躋身先進國家之列。

博茨瓦納有什麼理由做不到呢?如今,博茨瓦納服務業的佔比已達到了38%,雖然還不算高,卻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不要忘了,這裡除了鑽石,還有廣袤的沼澤、草原和三角洲,棲息著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大象會在酒店的陽臺前路過,你可以在夜晚聆聽各種珍稀鳥類的音樂會,還能一邊在餐廳享受牛排,一邊與對岸的河馬對視。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裡將成為全世界的旅遊勝地,非洲,不再是苦難的大地,而是一座充滿野趣的人間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