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千南万语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01· 《无邪》获奖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各奖项在当地时间2月29日晚终于花落各家,由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苏洛夫执导影片《无邪》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

这一结果超出大众意料,它探讨了专治政权与个人自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似乎很难过审,而在现实中,电影所表达的正在发生——导演本人被限制出境,由他女儿前来代为领奖。


导演狱中,作品获奖。这件事情本身似乎比电影更具意义和话题感。


02· 伊朗的成人童话

初识伊朗电影是2012年的一部《一次别离》,当时摘得金球奖桂冠,它的红与当年《霸王别姬》爆红有相似之处。封闭的国度、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讲述你完全没有了解的另一种生活,这是让普通人接受真正艺术洗礼的最好方式。

我后来索性把伊朗几部高口碑电影全看了一遍,才发现伊朗太擅长把自由、平等和爱等价值观用儿童视角的成人童话来体现了。

在宗教、民族与政治的夹缝中,伊朗电影生存艰难,但是看过伊朗电影的人都不会觉得压抑灰色,相反以儿童、生活细节场景居多,画面清新纯真,风格质朴,一些电影经典定格镜头可与获奖摄影大片相媲美。


有人戏称,因为伊朗电影审查严格,受国情影响,电影中不得出现亲密镜头,所以导演只能拍拍儿童片或一些讲生活的电影,拍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越没有选择,越能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


以中国为反例,市场大、容忍度极高,什么类型的影片都可捞一杯羹,自然就会鱼龙混杂。当然这是题外话。


伊朗的这些儿童视角的影片,画面虽清新,但主题深刻、影片中无时无刻不折射了成人世界。

我心中的成人童话不是那种赏玩黑暗的故事,也不是那种非要揭露人性的弱点,更不需要加入多少现代流行元素来印证自己的“成人性”。它们一样可以是灿烂光明的,同样可以是纯真高尚的,它不是简单的给故事结尾来一个happy ending, 这类故事通透易懂,也能照出别样人生。

下面节选几部10万人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以孩童视角为主的电影,看看它们传达的普世价值。


03· 《小鞋子》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我一定要帮妹妹

买一双鞋


这部创下伊朗票房记录的影片获得过当年数十个国际奖项,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一直擅长拍摄“成人童话”,从处女作《手足情深》开始,他就喜欢上了从儿童视角看这个世界。

《小鞋子》是典型的伊朗“成人的童话”风格,导演用温情又略带心疼的目光,讲述了一个来自被剥夺了公民权家庭的小男孩丢失了妹妹的鞋子之后为得到一双新鞋子历尽磨难的故事。

起因是某天年仅9岁的阿里去补鞋匠那里帮妹妹取鞋,回来的路上却不慎将鞋子弄丢了。这双粉红色的小鞋子破破烂烂,也把街边的贫穷放大了。阿里哭了,他知道家里已经没钱再给妹妹买一双新的了,于是两人商量决定兄妹俩共一双鞋穿。每天都是妹妹上完学回来与哥哥在巷口换好鞋再回家。


有一天妹妹发现自己的鞋被穿在了另一个小女孩脚上,准备去要鞋的时候,发现她和她的盲人爸爸。

善良的妹妹遇到比自己更穷苦的人,她再也没法去要鞋了。


后来阿里看到一个长跑比赛的报名,决定去参加拿奖品,这样就有新鞋穿了。结果他得了冠军,他却哭了。原因是冠军奖品是两周的夏令营和一套运动服,只有季军才有鞋子。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虽然故事发生在贫穷的乡下,一家人也过得琐碎烦恼,甚至最后兄妹俩的问题也被导演故意留白。但导演他并没有把《小鞋子》拍成一个反映贫穷的沉重的作品,全片充满了温情与小满足,纯真、善良、懂事、友爱从孩子们的内心缓缓散发出来。


阿里为了让妹妹有鞋穿,先后经历了换鞋跑步上学、跟着爸爸去绿化区打工、参加长跑比赛,每一次都与他心目中的鞋子失之交臂。电影最后,阿里很失望,而爸爸正在往家里走,自行车上绑了两双鞋,一双女鞋,一双男鞋。电影并没有放阿里看到爸爸买鞋的画面。

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上帝不会堵住一个人的人生路,希望在路上。勇敢面对现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会有希望。


《小王子》里有句话,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电影里的孩子们在经历磨难的时候充满希望,锲而不舍。而他的目标是明确的,以至于他拿到高于他期望的结果时,他却并不高兴。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成人亦如此。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我一定要把作业本

还给我的同学


04·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说真的,这只是一件小事。

小男孩阿默德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为了不让同桌挨骂,于是艾哈默德执着往返于两个距离很远的村子之间寻找朋友的家,最后却无工而返选择了回到家中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帮同学把作业做完。

作业本是不是归还了,作业是不是写完了,显然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他更想让人们睁大眼睛看看他一路的艰辛:仍在坐月子的母亲对他归还本子先是不屑,后来又斥责了一顿;坐在街边无所事事的爷爷给他生了个小是非;但这阻拦不了阿默德归还本子的决心,他跟随一个他认为是同学父亲的人再次翻山越岭寻找同学的家。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这部影片要表现孩子的善良纯真、诚实守信的人生闪光点。孩子越有童真,越能折射成人世界的苍凉孤寂,展现了成人社会各种感情沟通的困难。


除了被阿默德的执拗感动外,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于“为什么长大了人会变成这样”的深思。 阿默德身上这种优良品质被时间所磨平,而环境与身份的转变又不再允许我们使用年幼的思维方式应对和考量生活的种种。我们逐渐削弱、最后完全丧失了天真烂漫的坚持。

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人的外在样貌、衣着、语言,由表及里是人的内心、思维和价值观。就像铁的氧化侵蚀由表及里,缓慢发生着化学反应而不自知。


我们竭力地追求着成长速度,热衷于成人理智化的行为情感方式(就像阿默德的妈妈认为送作业本是件多余的事),忙着永远也停不下来的生活琐事,放弃了诚信、放弃了理想,丧失天真,甚至带着狡诈,走向更为平庸的世界。


影片中他一路遇到的人,要不是对童年没什么印象,要不就是回忆满目疮痍,不愿再过一次那样的童年。在一个大人们习惯说“我不知道”的国度里时,只有这个小男孩的眼睛是睁开的。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他有着迥异于成人的执拗、憨厚,甚至傻气。他的童真,真如片尾夹在作业本中的那朵白色小野花一样刺眼。

最终那个作业本被别人带走的同学,他的结局是好的——阿默德帮他完成了。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永远对无辜善良的人饱有善意。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我的手指感觉到了阳光

那是真主


05· 《天堂的颜色》

它讲述了一个八岁的盲童默罕默德时常虔诚地用双手去找寻心中的真主安拉。然而,母亲离去多年后,父亲为了再娶,决定甩掉他。先把默罕默德从盲人学校接回家,在家乡从奶奶与两个妹妹那里,得到真挚的爱,结果好景不长,他被父亲连拖带拽送到了一个盲人木匠处当学徒。


史铁生说,人所不能者即为残疾。

大概人由于自己各种各样的“残疾”,不得不构筑一个天堂,来帮自己抵御各种黑暗。默罕默德看不见却想要寻找真主,来帮他抵御黑暗。真正的黑暗不是这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他的父亲。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父亲说自己是幼年丧父,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不幸,所以真主夺去了他的幸福(婚礼取消),这进一步催化了他内心邪恶的种子,他下定决心要灭掉自己的亲儿子,在他把默罕默德带到危险的地方的时候,森林传来的野兽的恐怖的吼叫,象征了他内心的某种危险的欲望。


最终桥断落水,父亲还是下水企图救出儿子,虽然结局悲伤,但至少也让我们看到了因为生活的不幸而泯灭了的人性回归了,默罕默德要找的真主出现了。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影片中奶奶临终前,看见了一道耀眼的白光,她的表情充满喜悦。片尾也出现了一道白光,照在穆罕默德的身体上,他的手突然能动了。他用手去寻找真主,天堂之光带他而去,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也是本片的宗教意义。

伊朗电影获金熊奖 | 解读伊朗那些儿童视角电影里传达的普世价值


在所有电影里面,有一类叫“伊朗儿童影片”独树一帜。在世风喧嚣浮躁的时代,在我们的感官被充满暴力、激情的电影刺激得迟钝麻木的今天,伊朗电影返璞归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带给人们清新质朴、恬淡温暖又充满哲理的感觉。

很多画面都是美的不像话,被喻为童话世界,而童话本身,起初就写给成人看的。

伊朗孩童视角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大多启用非职业演员,不雕琢,真实得像生活本身,从不掩饰生活的阴暗与悲伤。孩子的眼睛就像放大镜,我们在看电影时好像不是在看电影,而是亲临伊朗社会本身。

孩子与大人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比成年人更会思考。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我们最羡慕他们的东西了。

我们大人对一些东西熟视无睹的时候,孩子们面对一点变化或新鲜的事物就会思考半天,他们告诉我们:我们想要与这个世界同频。我们早已熟悉的事物还有更多面,刻意忽略就是一种逃避。任何改变或困难的问题,我们都怀抱开放的心态来拥抱它。


这也是电影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说孩子是上帝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当真善美快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当普世价值被怀疑、被摈弃、被遗忘的时候,总有一群人会拉着我们回归。

那群人,就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