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之际,交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遥望星空,在路口值守的归途中,不禁感叹,今年的开端,似乎比以往的年份难了一些。

思绪拉至一月中下旬,战“疫”刚刚打响,身为一名党员的我,急于想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看到确诊人数一路攀升,疑似病例居高不下,我心急如焚,却又无力可使,终于在二月三日收到学校的通知:去东风社区值守,来弥补社区防疫力量的不足。党员先行、党员先上...成为了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收到通知之后,我每天步行至东风社区,也做好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并且说服了父母,消除了他们的忧虑,让他们了解当时的形势和社区的人员不足的情况。同时我觉得我是一名党员,应该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积极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在之后的社区帮扶中,因为每天来回就要走将近两个小时的路,我选择中午自备午餐,简单解决,中午就在社区休息一下,晚上回家时先进行自身消毒之后再进家门。那个时候,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担忧的,因为自己的每天行走的路线,在防疫地图中,属于高风险高感染的路线,沿途有许多人都已确诊感染。那个时候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宁愿一人倒下,也要千人站起”。就是这个声音,一直支撑着我到今天,依然奔走在外。在社区帮扶中,有人已经确诊的,也有业主私闯卡口,也有人跟社区工作人员争执。我在其中做着调解、安抚群众、上报社区的实际情况等工作,也会寻看社区工作有没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与社区工作者共事一段时间后,我校成为“两山”返乡人员隔离点,我听从学校的安排,于二月十一日参加学校的准备工作,二月十三日参与到学校隔离点工作人员宿舍管理组。

新的开始,这次离战“疫”一线更近了,工作的时候需要穿着防护服、鞋套、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等,给隔离点的工友们送餐和打扫卫生。由于我负责的那一栋楼,是一栋楼道中间被隔离开,同一层走廊中间不通行至两边楼梯,因此我工作的时候需要两边跑,别人一次性可以跑完的楼层我需要两次跑,工作量比别人要多一倍了。尽管累一些也没有一点怨言。后来建立了楼栋微信工作群,主要是方便记录隔离的群众的各种诉求。对这些为国出力不顾性命的投身于“两山”建设的工友们,我们更是应当像对待英雄一样对待他们。我用笔记本记满他们需要的各类物品,比如:拖鞋、毛巾、充电器、被子等。及时上报给学校总务处,购买后送至隔离点返乡人员,让他们安心隔离,隔离无忧。有的人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隔离这么久,我们及时解释缘由;有的人员到了夜晚想家了,想要出去,我们也及时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明白自己隔离的意义。我清楚地记得,我负责的那一栋寝室楼每一层台阶是24级,每一次送20份的饭,里面有米饭,也有搭配好的菜,我估摸着大概30斤左右,一层一层的送,送完了东边再送西边,送完了饭接着打扫卫生,清理每一层的垃圾桶。有的垃圾桶里面比较重,有茶水也有各种各样的垃圾,容易漏我就套几层垃圾袋,拿不了的只能拿一个垃圾袋下来再分装,如此反反复复,每一次弄完,衣服都湿透了,汗水也模糊了护目镜。此时我算是真的理解到医护人员的不容易,因为穿着防护服做各种平时极为简单的事都是不方便的,去卫生间不方便,擦汗也不方便,喝水吃东西都不方便。在这里,我给所有参与到防疫工作的医护人员点赞,没有他们的昨天,就没有取得捷报的今天。每负责完一餐饭,我跟我的同事们就要去取暖器面前去烤干衣服,每天固定要汗湿三次,就要烤干三次衣服,不然湿透了容易感冒,也不舒服。每次等隔离点的工友们都吃上饭,卫生也弄完了,我和我的同事们才开始吃饭。后来,我学会了在护目镜周围垫上卫生纸,这样的话汗水流淌下来就不会模糊护目镜,也不会看不清了。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三月二日,在完成卫生消毒工作后,隔离点的工作全部结束。

接下来又收到新的党员下沉社区的通知要求,三月三日我及时的跟北门岗社区对接,并接到新的路口值守任务。直到今日,疫情形势好转,胜利即将在望,在这个最关键最容易前功尽弃的时候,路口值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每天与需要通行的群众进行有效沟通,做好详细通行进出记录;与不需要通行的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理解他们的生活的难点,协调好他们的需要的物资的进出。群众理解我们,我们也理解群众,上下同心,共同抗“疫”。

时至今日,疫情持续了已有一个半月有余,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出现曙光,夺取全面抗“疫”胜利的冲锋号角似乎就要在下一秒吹响起。虽然今年的开端难了点,但是举国上下共同抗“疫”的决心,党和政府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所体现的魄力,群众理解形势理解政策的信心。这些背后,无疑是又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政府提出转型服务型政府的一种有力的“答卷”。这场举国大难,我也交了一份我自己的答卷。我无愧于党和政府,无愧于人民群众,无愧于自己的心,这就足够了。(通讯员:红安县职教中心 王昊)

战“疫”之际,交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战“疫”之际,交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战“疫”之际,交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