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类型多样,广为人们喜爱,自从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下“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后,对联便没有再中断过,并为历朝历代所继承和发扬光大,并广受人们喜爱。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历史上的对联品类多样,各种各样的名联层出不穷。对联自然也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常见的比如家里的大门、酒楼、饭店、旅馆等等地方。这其中,别忘记了还有一个谁都免不了要去的地方,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避免不了要去的,那就是——厕所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慈溪如厕

上厕所,谁都避免不了,但如厕的环境却大不同。以前在乡下,一间茅草屋,一块木板就可以成为一间厕所,甚至露天的都有。而讲究的厕所,却令人咋舌,比如传言慈禧要上厕所,里面用昂贵的檀香,连地上的砖头都是金砖做成的。那如厕用的据说是喷喷香的手帕,其奢华也是无人能及了。

但真要论文雅,还是需要挂一副对联的。古代厕所对联是颇有讲究的,有的对联善用典故,有的对联甚至用了隐字联,若不了解典故,是不知所云的。比如这副隐字联:七条严妇戒;四品受夫封。咋一看,这和厕所好像没啥关系吧?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要了解这副对联,先得知道,古代上厕所,文雅说法是:出恭。这个词最早源自明代的科举考试。因为那时考试时间很长,考生要去上厕所,必须拿上考场制作的“出恭入敬”的牌子,托在胸口,方便后回来还牌子,后面的考生才允许接着去。“出恭入敬”的牌子本意是考场严肃,出入要恭敬。后来“出恭”一词就演化成上厕所的代称。接着我们来看看这副对联,为何说是一副厕所对联呢?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恭人

封建时代妇女有“七出”戒律(无子、淫佚、不事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触犯任何一条,都可能被休并赶出家门,上联依据此戒律暗藏一个“出”字。而明清四品官之妻的封号就是“恭人”,所以下联暗藏一个“恭”字。这副对联巧用隐语,构思精妙。但一般人是不会挂在厕所的。

还有流传较广的文绉绉的厕所对联,如“文成自古称三上,作赋而今过十年”,上联用了欧阳修在马上、枕上、厕上写文章的故事,下联用了左思家里到处搁笔(包括厕所)写《三都赋》的故事。不了解典故自然也是无法知道这副对联的含义。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还有一类,构建的意境较好,刻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上厕所也有一个好心情,比如“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小坐一时,便会放松意念;清闲片刻,即成造化神仙”之类的,读来也是颇能放松心情,从而便意丛生,一泄为快。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以上厕所对联,颇有高雅之意,还有一种对联,暗含禅理,就更为难得了。比如这副“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此联有两种解读,第一种可以读成“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小便就去找适宜之地——厕所,要是大便,就脱下裤子解决问题。读来画面感满满,令人忍俊不禁。第二种读法就颇有哲理意味,“有/小便宜,得/大解脱。”“便宜”成语“便宜行事”中的“便宜”,方便合适的意思,可引申为“方便法门”解,“解脱”是佛家语,上下连起来读,仿佛是在讲成佛之道,有时一件小事,做好了,也是一种修行,一种升华,暗藏玄机,禅理颇深,妙不可言。

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厕所对联,幽默诙谐中有学问

除了这类把上厕所说的文雅、高大上的对联后,还有较为常见的通俗易懂的厕所对联,比如“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松”,写出上厕所前的狼狈和上厕所后的轻松之态。比如公厕带有提示意味的“大小皆宜,方便休随便;站蹲均可,穷排莫乱排”,就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还有据说是唐伯虎写的“天下英雄男儿到此俯首脱裤,世上贞烈女子进来低头解裙”,就颇有谐谑味道了。

诸位,生活中有值得期待的诗和远方,但也有实实在在的需求,如吃喝拉撒,谁也离不了。那么,关于厕所对联,还有哪些有趣的呢?欢迎留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