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鳥籠中竟然蘊含這麼多文化!


“長袍馬褂,提籠架鳥”是很多人對於遛鳥愛好者們的印象。這種休閒生活方式的確很常見,清晨的公園裡、街頭小巷中,總能看見遛鳥愛好者們哼著小曲唱著歌,慢悠悠地欣賞著愛鳥。


天津人會“玩”名聲在外,他們用耐心和精心把愛好玩出了名堂,把消遣玩出了文化,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遛鳥的鳥籠子中蘊含的文化。


清朝末年,天津人就開始玩鳥。對於民國時期的文人墨客而言,玩鳥是門高雅的藝術。提籠架鳥,那叫一個細緻,不僅養鳥有講究,養鳥的籠子也大有門道。


天津的鳥籠中竟然蘊含這麼多文化!

天津的鳥籠中竟然蘊含這麼多文化!


鳥籠因受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的影響而各有不同。各地鳥籠也各具特色,鳥籠按照地域可被劃分為5大類籠:北籠,南籠,廣籠,川籠以及各地方籠。


以北京、天津、河北為代表的北籠,精緻高雅更不落俗套。天津鳥籠產業的蓬勃發展也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他們的作品更像是一件精雕細琢的工藝品,極具收藏意味和價值。其中劉氏雕刻鑲嵌工藝鳥籠也被收錄在和平區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中。


天津鳥籠圈沒人不知道劉月明的名字,“東西好,活兒細緻,人隨和”,這是圈內好友對他的評價。其實劉月明家制作鳥籠的手藝已經流傳近百年,到他那兒應該是第五代,但最開始家裡人不想讓他幹這個,他是自己鼓搗鼓搗著,才把愛好乾成了終身的事業。


天津的鳥籠中竟然蘊含這麼多文化!


雕刻和鑲嵌是劉月明的絕活,這也是源於機緣巧合。劉月明的材料來源於四川的毛竹,但在一次進貨中由於缺乏經驗,竹子表面斑點太多,不夠光滑,於是他藉此機會逐漸摸索出雕刻和鑲嵌的技法。


天津的鳥籠中竟然蘊含這麼多文化!


一雕一琢盡顯真功夫,複雜的工藝下體現的是濃重的地域特色,匠人之心正是如此。玲瓏精緻的鳥籠,不只是玩鳥的器具,更承載了過往的歷史煙雲和民俗文化。天人合一的極高境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恆理念,從小小的鳥籠中,我們看到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