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直播火了,銀行圈能否出個“李佳琦”?

最近支付寶披露的一組數據頗為耐人尋味:春節期間,有近百萬人次在支付寶觀看了理財直播,人數較節前增長了63.98%,其中90後是觀看理財直播的主力軍,將近佔4成,另有近13%的直播觀眾是中老年,理財熱情同樣高漲。

原來,近期各大銀行網點的經營時間和營業數量都有所調整,但是正值銀行理財產品的營銷旺季,多家銀行均開展了線上客戶營銷活動,通過多渠道工具指導客戶在線辦理理財、投資等業務。同時,為了更好滿足客戶學習理財知識和購買金融產品的需求,各大機構更是力邀合作渠道的基金經理、理財大咖到直播間內做起了主播,開啟了“雲帶貨”模式。

“直播熱”源於巨大的理財市場和需求,讓金融機構專業人士轉型做“主播”,也催化著服務新模式。打造銀行端數字化銷售的私域流量,共情式體驗服務必不可少。或許“李佳琦式”的直播營銷案例能給我們帶來一點啟示:首先李佳琦們對產品諳熟於心,上百種色號的優質口紅均能脫口而出,專業能力可窺一斑;其次他們對客群的需求有強大的共情能力,不同色號的口紅適用於不同場合,哪種口紅會讓你獲得更多的“小確幸”,這種與受眾相關的專業分析隨時娓娓道來;最後專業能力和需求的共情能力都落腳於體驗式服務,即網絡主播們都會親自試用所推銷的產品,隨著“OMG”“真的很有效果”這樣的銷售話術,讓客群似乎親身感應到了產品的好處。

當然,不同於一般商品銷售,銀行渠道若想出現一批“李佳琦”式的帶貨大咖,首先必須要將符合金融營銷宣傳行為規範放在首位。其次,專業能力的磨練也必不可少,特別是為不同客群訂製專屬資產配置方案的基本功必須紮實。再次,要傾情提升銀行端數字化銷售私域流量的共情能力,也就是我們如何站在客戶身邊講故事的能力。要讓看不到、摸不著的金融產品,變為能夠讓客戶生活更美好的可行路徑,教會客戶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通過金融產品的“複利”效應和功能性達成人生目標,這就是我們銀行客戶經理能夠為客戶搭建的產品場景。

隨著互聯網移動端的不斷升級、網絡受眾的不斷增加,直播路演等線上傳播形式勢必會成為產品推廣、品牌宣傳的重要形式,改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服務的升級和優化,相信銀行“李佳琦”們會通過“雲帶貨”模式,使客戶的投資生活變得更美好!

文章刊於3月9日《中國城鄉金融報》A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