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文寫成美文(四大標準)

大凡能調到機關工作的,都有一定的寫作基礎,會寫公文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然而,會寫公文是一回事,把公文寫好又是另一回事。所以,這裡提出一個觀點:把公文寫成美文。

把公文寫成美文,在我國也是有傳統的。在我國古代,文與言是相分的。也就是說,平時說話可以隨便一點,但要落成文字,就要追求盡善盡美。歷史上那些流傳千古的華章,實際上不少都是公文,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都是向最高領導寫的請示報告。這些公文,原本無意於抒情或唯美,卻因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竟把奏議或請辭的公文寫成了流傳千古的美文,“讀《出師表》不流淚謂之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謂之不孝”,這就是美文的魅力。

什麼是美文?《辭源》的解釋是:美好的文辭。我覺得,美文是個與時俱進的概念。通俗地講,凡是寫得好的文章,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實用文章,就是美文。那麼,文章怎麼叫好,怎麼叫不好,怎麼才能寫好,這裡面的道理很多,可以說,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毛澤東曾經提出一個要求:“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我認為,具有這“三性”的公文,就稱得上是美文。具體說來,把公文寫成美文,起碼要具備“通俗、深刻、簡明、生動”等方面的特徵。

第一,通俗——深入淺出,言近旨遠

文章的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四種:深入深出,深入淺出,淺入淺出,淺入深出。這四種以深入淺出為最好,以深入深出為最差。通過研究發現,不獨我們把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看作是文章、文件的最高境界,外國思想文化界也是這麼認為的。美國文化界對於什麼是名著,提出六條標準:一是通俗的,二是讀者最多,三是言近旨遠,四是持久不過時,五是教育性、啟發性,六是涉及人類生活。我們看看,前三條標準,都是講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裡面既有態度問題,又有方法問題。態度是指寫作態度和學風,有實事求是之意,無譁眾取寵之心,老老實實地說,樸樸實實地寫。方法是指思維方法,文字表述方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作為世界名牌大學,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學會五種能力,其中之一便是“清楚而有效的寫作能力”。

清楚有效,這四個字看起來並不高深,可以歸入通俗易懂之類。但是認真想一想,要能做到還真不容易。什麼叫清楚?清楚就是我們需要表達的東西能夠明白無誤地用文字表述出來,併為讀者所理解。這需要經過三個環節:一是想清楚,二是說清楚,三是寫清楚。至於有效,即是指文章的主觀意圖在客觀上產生了預期的效果。清楚有效,既是寫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相當高的要求。什麼樣的文章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一言蔽之:“外行人能看懂,內行看著不外行。”尤其是那些專業性、技術性強的公文,這就需要在起草過程中,進行通俗化、淺顯化、大眾化處理。

第二,深刻——觸及問題,觀點鮮明

認真分析一下文字材料的歷史,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是實用文章,還是文學作品,有的寫出來後影響非常之大,有的甚至流傳千古,成為千古絕唱。比如從典型材料來看,如寫祖狄的“聞雞起舞”,寫孟子母親的“孟母擇鄰”,寫匡衡的“鑿壁偷光”,等等,這些故事雖已流傳了幾千年,家喻戶曉,但還是會不斷地流傳下去。就從“建議”類的公文說,如李斯的《諫逐客令》、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等等,都是歷史上的名篇,一兩千年流傳不息,代代相傳,其中蘊含的思想到現在人們還在引用。

當然,也有一些文章,寫出後沒有引起人們的任何重視,甚至一出手就無聲無息了。大家都去過故宮,故宮牆上寫了許多萬壽無疆賦,那是給慈禧太后祝壽時寫的,仔細看一看那些賦,文字寫得非常華麗,對句非常工仗,寫得也非常好。又寫在牆上,那麼多人到故宮去,應該說廣告面是很廣了,可是到現在為止,卻從沒有聽到哪個人說,故宮裡的萬壽無疆賦有哪一篇寫得好。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我們認真研究就會發現,文章反響大小、影響遠近的根源,關鍵看是不是觸及到了問題,是不是針對一定的問題去寫,凡是觸及到問題的,影響就大,流傳就遠,反之則無病呻吟,有的只是華麗的詞藻,有的只是龐雜的材料,不是針對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人們讀過之後,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沒有思想,沒有觀點,沒有靈魂,就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所以,我們要把公文寫成美文,就要敢於觸及問題。

首先,觸及的問題越尖銳、越突出,引起的影響就越大;

其次,觸及的問題涉及範圍越廣泛,引起的反響就越強烈;

再次,觸及的問題越難解決,在歷史上反覆的次數越多,影響越長遠.

問題是文字材料的靈魂,要想寫出好的公文,必須要了解問題,很好地研究問題,針對問題去寫。只要善於研究問題,不會寫材料的人可以很快會寫材料,寫材料一般化的人,能較快地提高寫作的質量。相反,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儘管付出了很多代價,想了很多點子,材料還是寫不好,更談不上寫出有影響的東西。

第三,簡明——簡潔明快、言約義豐

簡明就是行文簡明扼要,沒有多餘的話。簡明不僅文字作品是一種形式,更是文章的一種美的素質。寫出簡明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和鍛鍊的過程。

一般地說,人的經歷閱歷越豐富,他的行文就越趨向簡明,這不只是與文字修養有關,也與把握現實、洞察世情有關。

如何寫出簡明的公文?

從思想方法上講,需要弄明白這樣幾個辯證關係:

一是“惜時如金”與“惜字如金”;

二是“接受心理”與“傳播規律”;

三是“繁瑣哲學”與“群眾觀念”;

四是“少而精”與“博而深”。

從工作方法上講,需要掌握如下寫作技巧:

一是縝密思考,想明白再寫。

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三是把握輕重,抓住要害。

四是高度概括,薈取精華。

五是控制展開,乾脆利落。

六是精心修改,反覆錘鍊。

總而言之,要把公文寫簡練,把比較複雜的意思用最短的篇幅寫出來,就如同礦石提純、元素濃縮一樣,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所以文章寫好後,要字斟句酌,反覆推敲,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生動——能說服人,能打動人

胡喬木在《怎樣寫文件》中曾提出公文生動的三條標準,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紹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二要看得懂;三要能說服人,打動人。他還指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總以為自己的道理是對的,要人家相信,要說服黨和人民群眾。寫文件就是要用道理說服人,不但說服人,還要能打動人,說服著重在理智方面,打動人除了理智方面還帶有一點感情,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動員起來。

(一)要注意以情動人

我們起草公文,目的是給人看的,儘管是討論工作,但是應該有感情。提倡什麼、促進什麼要有感情,反對什麼也要有感情。可以說,感情在文字材料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讀有感情的材料,令人如浴春風,使人愛不釋手,其中所講的東西也容易接受。無感情的材料,冷若冰霜,令人生厭,唯恐避之而不及,很難談得上發揮其作用。

首先,位置要擺正,不居高臨下。

其次,思維要辯證,不走向極端。

再次,語言要活潑,不板著面孔。

(二)要遵循公文的語言特色

機關公文的語言,有自己的審美範疇。它要求樸實無華,規範準確,含義深刻,簡潔明快,朗朗上口,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的幹部文字功底較差,用詞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詞彙乾癟,囉嗦含糊,味同嚼蠟,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使人不願親近。古人講:“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提高公文質量,很重要的是按照公文語言特色,認真進行潤色。

一是表述要準確。

二是內涵要豐富。

三是語言要規範。

(三)要注意以事感人

一般來說,事實最有說服力,也最能感動人。但只有事實還不夠。在寫作時,你還要考慮,怎樣才能把這一事實交代清楚,寫得完美,使人讀起來有興味。一方面,要儘量少用形容詞。再一方面,要學會用事實說話。這就是有的認為機關公文不能太具體、太實際,不然就會缺乏普遍指導意義。由於這個思想的指導,有的在起草過程中,總是追求原則化、理性化的東西。表面上看,這樣的材料立意很高,氣勢很大,實際上卻是很“虛弱”,裡面多是缺乏實際內容的大話、空話、套話。這樣的文字材料寫得再多,也只是應景文章、表面文章,對工作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應走出坐而論道、從虛到虛、原則來原則去的誤區,不斷提高用事實說話的能力。

一是善於運用自己調查的資料。

二是善於運用數字資料。

三是善於運用科研成果資料。

四是善於運用典故資料。

(四)要注意把細節寫好

一篇好的文字材料,必定要有血有肉,詳略適當,該簡的地方一筆帶過,該繁的地方不能省略,否則就剩下乾巴巴的幾條筋,像骷髏般醜陋難看。

一是要在抽象的論述中加些不抽象的東西。

二是要把工作中的原則要求講細緻。

三是用形象化語言表述理性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