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岂曰无衣”等诗句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在中日韩三国为新冠疫情困扰的时候,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日韩诗词文化大放异彩,拉近了中日韩三国的距离,句句暖心,声声悦耳。

“道不远人”、“岂曰无衣”等诗句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中国援韩的物资中,引用了诗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这是唐末旅华新罗文人崔致远在溧水、扬州等地任职16年之后,归国思念自己在中国的时光,撰写了《双磎寺真鉴禅师碑铭》,其碑文开篇即是“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体现了崔志远在中国求学所得的扎实的汉学功底。

“道不远人”、“岂曰无衣”等诗句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道不远人”、“岂曰无衣”等诗句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道不远人”来自《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思是说,道不排斥、疏远任何人,道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人无异国”,来自李斯的《谏逐客书》(收录在《古文观止》里)--“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意思是,不管天南地北,人都应该没有差异,应该一视同仁,和睦共处。

“道不远人”、“岂曰无衣”等诗句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日本援华物资引用的诗词中,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来自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背后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申包胥是楚国重臣。公元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

“道不远人”、“岂曰无衣”等诗句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退入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原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秦哀公写的,难怪写的这么棒。意思就是说,你不要怕,你们家遇到困难,我马上就过来帮你。

韩国友人也不含糊,在发布给中国人民抗疫的电视加油视频中,也用到了“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道不远人”、“岂曰无衣”等诗句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守望相助”来自于《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完整的原文是“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意思是如果街坊邻居都能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扶持,那么就天下太平了。

“共克时艰”的意思就是大家共同克服当年的困难,在灾难面前,全国各地给湖北送去生活物资,山东送一车车的蔬菜,西藏送“藏香猪”肉。友邻同邦也不含糊,缅甸送来200吨大米,蒙古国送来三万只羊。全部都把家底里最好的东西翻出来给我们。这就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相信经过这次疫情之后,中日韩三国会越来越重视汉学文化经典的学习,其实汉学文化经典,即“三百千千、四书五经、前四史”,已经在中日韩的传统教育体系里流传盛行了千年之久,过去每个学子都学过。而今,万万不可废止、丢弃,否则,岂不是可惜之至!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学文化源远流长、丰实厚重,中日韩同属一个文化圈,如果我们都能够在新一代学子中,重新普及汉学文化典籍的学习,那我们以后,之间沟通的时候,是不是世世代代都风雅之至,有点啥事,啥也别说,直接飆诗!

如何能脱口就飆典故、飆诗词呢?

学无他法,唯日日潜习中华传统诗文经典而已。

飙叔,2020,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