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這個社會永遠“拼爹”


很抱歉,這個社會永遠“拼爹”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不是老鼠天生會打洞,而是老鼠爸爸天天給兒子演示的都是打洞,這叫兒子如何學不會打洞。


1

週末,想要改善伙食,一家人去吃烤肉,竟然意外地近距離觀摩了一回全武行。

隔壁桌高唱生日歌的聲音吸引了我們的注意。隔壁桌坐著典型的4+2+1家庭,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加上爸爸、媽媽和一名五六歲小男孩。那天是小男孩的生日,一家人一起給他慶生。桌上擺滿了好吃的菜,還有一個蛋糕以及幾瓶啤酒。唱完生日歌,孩子爸爸大聲地呼喊“服務員,把啤酒給我打開”。

中國的餐館有多吵雜,大家都懂的。

再次注意到隔壁桌的動靜是因為孩子爺爺指著一名年輕男服務員的鼻子用著極盡汙穢的語言破口大罵。“沒見過世面”的老公馬上抱著兒子逃得遠遠的,剩下我獨自看包,看熱鬧。周圍的服務員紛紛過來勸說,孩子爺爺不依不饒繼續大罵。孩子爸爸是個“實幹派”,直接起身給了年輕男服務員一巴掌,文鬥變武鬥,大戰一觸即發。

吵吵鬧鬧中,我終於聽明白,事件的起因竟然僅僅因為服務員沒有及時把啤酒打開。孩子爺爺覺得這是對自己的輕慢,孩子爸爸覺得這是對我爹的挑釁,於是全家對著這名“就是一破服務員”的年輕男孩展開了雙重攻擊。本應該是今天聚會核心的小壽星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沒有表情,沒有聲音。

晚上回家,我給老公講了他沒見到的駭人場面,他不禁感嘆,在這種家庭教育下,不出意外那個小男孩也會變得跟他爸爸爺爺一樣,這就是他們家的“家風”。

孩子爸爸在原生家庭學會的是不尊重他人,暴力解決問題,想來,他也會把這些言傳身教給他的兒子。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縮影,孩子的種種表現都是家庭教育的直觀體現。


很抱歉,這個社會永遠“拼爹”


2

有段時間我喜歡上了高曉松的《曉說》,上下班的路上必須聽上一段。我很好奇這樣一個搞音樂的音樂人為什麼懂得東西這麼多。問了一下某度某科,我恍然大悟。高曉松的家庭背景有多牛,我就不復述了。只說一下我印象深的幾個細節。

他說小的時候他們家定了好多好多的軍事雜誌,隨手可見,他自然地成為了一個軍事迷;他輕鬆考上了清華,並不覺得有什麼驕傲,因為一家子人都是清華畢業;他講他很愛看書,小時候就看了好多書,甚至背完了整本世界地圖,因為家裡人都在讀書,讀書就像吃飯,睡覺,呼吸一樣,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

高曉松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而他的家庭就是“別人家的家長”。要想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就得先有一個“別人家的家長”。

多少家長苦惱於孩子不愛讀書,想想,自己一年又看了幾本書。給孩子買上一堆書的時候,可有給自己買上兩本?

多少家長苦惱於孩子沉迷手機、電視和網絡遊戲,想想,自己回家時可會放下手機,休閒時可會遠離電視?

多少家長把孩子的教育完全託付給學校,指望學校教育點石成金,自己只要賺錢就好。

事實是,家庭教育永遠是最重要的教育,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面前總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很抱歉,這個社會永遠“拼爹”


3

拼爹,不是簡單地有個爹叫王健林,有個爹叫李剛。這種拼爹只是金錢,權力,資源的世襲,更多是物質上的比拼,是硬實力的比拼,這不是我要說的拼爹。


很抱歉,這個社會永遠“拼爹”

我說的拼爹是指父母的文化水平,觀念,三觀,思維方式,處世方式等等的比拼,是軟實力的比拼。

為什麼富二代在現今的社會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甚至成為了狂妄、物質、幼稚、空虛、拜金主義的同義詞。因為好多富一代當年忙著創業打拼,忙著掙錢,忽略了對富二代的家庭教育。這樣培養出的富二代不是貴族,不是精英,僅僅是富二代。

教育的比拼不僅僅是孩子的比拼,更是爹媽的比拼。

心理學最是看重原生家庭,覺得所有的成年問題都可以回溯童年找到答案,教育也是如此。

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他身後的父母大多也是開朗樂觀的

一個優秀的孩子,他身後的家庭多半也是溫和,充滿愛的家庭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一定也是存在問題的。

因為開明的父母教給孩子的是自由,接納和包容;狹隘的父母教給孩子的是偏見,封閉和自私。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拼爹拼媽”都是不變的。我們會把我們的觀念,思維方式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傳遞惡還是善,傳遞智慧還是愚蠢,傳遞富裕還是貧窮,都是由爹媽決定。這個社會永遠是一個“拼爹拼媽時代”。

請先做一名“別人家的家長”,再去期待一名“別人家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