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这个社会永远“拼爹”


很抱歉,这个社会永远“拼爹”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不是老鼠天生会打洞,而是老鼠爸爸天天给儿子演示的都是打洞,这叫儿子如何学不会打洞。


1

周末,想要改善伙食,一家人去吃烤肉,竟然意外地近距离观摩了一回全武行。

隔壁桌高唱生日歌的声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隔壁桌坐着典型的4+2+1家庭,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加上爸爸、妈妈和一名五六岁小男孩。那天是小男孩的生日,一家人一起给他庆生。桌上摆满了好吃的菜,还有一个蛋糕以及几瓶啤酒。唱完生日歌,孩子爸爸大声地呼喊“服务员,把啤酒给我打开”。

中国的餐馆有多吵杂,大家都懂的。

再次注意到隔壁桌的动静是因为孩子爷爷指着一名年轻男服务员的鼻子用着极尽污秽的语言破口大骂。“没见过世面”的老公马上抱着儿子逃得远远的,剩下我独自看包,看热闹。周围的服务员纷纷过来劝说,孩子爷爷不依不饶继续大骂。孩子爸爸是个“实干派”,直接起身给了年轻男服务员一巴掌,文斗变武斗,大战一触即发。

吵吵闹闹中,我终于听明白,事件的起因竟然仅仅因为服务员没有及时把啤酒打开。孩子爷爷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轻慢,孩子爸爸觉得这是对我爹的挑衅,于是全家对着这名“就是一破服务员”的年轻男孩展开了双重攻击。本应该是今天聚会核心的小寿星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没有表情,没有声音。

晚上回家,我给老公讲了他没见到的骇人场面,他不禁感叹,在这种家庭教育下,不出意外那个小男孩也会变得跟他爸爸爷爷一样,这就是他们家的“家风”。

孩子爸爸在原生家庭学会的是不尊重他人,暴力解决问题,想来,他也会把这些言传身教给他的儿子。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缩影,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家庭教育的直观体现。


很抱歉,这个社会永远“拼爹”


2

有段时间我喜欢上了高晓松的《晓说》,上下班的路上必须听上一段。我很好奇这样一个搞音乐的音乐人为什么懂得东西这么多。问了一下某度某科,我恍然大悟。高晓松的家庭背景有多牛,我就不复述了。只说一下我印象深的几个细节。

他说小的时候他们家定了好多好多的军事杂志,随手可见,他自然地成为了一个军事迷;他轻松考上了清华,并不觉得有什么骄傲,因为一家子人都是清华毕业;他讲他很爱看书,小时候就看了好多书,甚至背完了整本世界地图,因为家里人都在读书,读书就像吃饭,睡觉,呼吸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高晓松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他的家庭就是“别人家的家长”。要想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得先有一个“别人家的家长”。

多少家长苦恼于孩子不爱读书,想想,自己一年又看了几本书。给孩子买上一堆书的时候,可有给自己买上两本?

多少家长苦恼于孩子沉迷手机、电视和网络游戏,想想,自己回家时可会放下手机,休闲时可会远离电视?

多少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指望学校教育点石成金,自己只要赚钱就好。

事实是,家庭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面前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很抱歉,这个社会永远“拼爹”


3

拼爹,不是简单地有个爹叫王健林,有个爹叫李刚。这种拼爹只是金钱,权力,资源的世袭,更多是物质上的比拼,是硬实力的比拼,这不是我要说的拼爹。


很抱歉,这个社会永远“拼爹”

我说的拼爹是指父母的文化水平,观念,三观,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等等的比拼,是软实力的比拼。

为什么富二代在现今的社会成为了一个“贬义词”,甚至成为了狂妄、物质、幼稚、空虚、拜金主义的同义词。因为好多富一代当年忙着创业打拼,忙着挣钱,忽略了对富二代的家庭教育。这样培养出的富二代不是贵族,不是精英,仅仅是富二代。

教育的比拼不仅仅是孩子的比拼,更是爹妈的比拼。

心理学最是看重原生家庭,觉得所有的成年问题都可以回溯童年找到答案,教育也是如此。

一个开朗乐观的孩子,他身后的父母大多也是开朗乐观的

一个优秀的孩子,他身后的家庭多半也是温和,充满爱的家庭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一定也是存在问题的。

因为开明的父母教给孩子的是自由,接纳和包容;狭隘的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偏见,封闭和自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拼爹拼妈”都是不变的。我们会把我们的观念,思维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传递恶还是善,传递智慧还是愚蠢,传递富裕还是贫穷,都是由爹妈决定。这个社会永远是一个“拼爹拼妈时代”。

请先做一名“别人家的家长”,再去期待一名“别人家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