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說到“詞”這種文學體裁,它萌芽於南朝,興起於隋唐,經過五代,到宋代時發展到空前繁榮的景象,發展高度等同於唐詩,因此,我們較為熟悉的,市面上看到的書都是“唐詩宋詞”,也就是古代文學史上文學體裁中的兩個極具典型的高峰!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從古畫《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市景我們可以得知,由於那時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就開始發展藝術了,當時普羅大眾有很多休閒娛樂的時光,聽聽唱詞就是最普遍的一種娛樂方式,再加上宋代的知識分子們也很喜歡創作詞,因此,詞在宋代也就異常興盛。

“詞”最初叫“曲子詞”,顧名思義,跟音樂有關,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歌詞!因為它是從詩歌發展而來的,所以又叫“詩餘”,又因為它的詞句有長有短,長短交織,又被稱為“長短句”!

字數不同也有不同的稱謂:

  • 小於58字的叫“小令”
  • 在59~90字之間的叫中調
  • 大於91字的叫長調

詞的段落稱為“片”、“闋”,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的叫“三疊”,四段的叫“四疊”,後兩者比較罕見。

一開始作的詞都只有詞牌名,而且詞和曲調的風格統一,後來由於新作的詞越來越多,光看詞牌名已經滿足不了詞的內容的需要了,於是後面用“•”間隔開的就是詞的題目或是小序,概括詞的內容,是為了進一步區別同曲調不同詞意,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副標題”。

我們通常看到一首詞,比如《雨霖鈴•xxxxx》就是用的“雨霖鈴”的曲調,“•”後面跟的是詞的大致內容。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說到“雨霖鈴”的詞調來由還有個故事:相傳唐玄宗在楊貴妃死後,一天雨中行路,走在山谷中突然聽到了鈴聲,雨聲和鈴聲交錯在一起,再加上雨天的景緻,聽起來格外的悽清哀婉,唐玄宗憶起逝去的佳人,便寫下了這首曲子。這說明古人對於音樂的表達也是十分的敏感的,詞曲搭配更能展現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按照詞的風格,可把詞分為兩大詞派:一種是婉約派,一種是豪放派。

  • 婉約派的內容一般都是婉轉含蓄,描寫的是離愁別緒,兒女情思之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如李煜、柳永、宴殊、李清照等。
  • 豪放派的內容一般都是恢弘雄放,描寫的是軍情國事或是感懷歷史之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范仲淹、蘇軾、辛棄疾等。


接下來所提到的這首詞,就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作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是辛棄疾赴鎮江任知府備戰期間寫的,“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說在京口的北固亭感懷歷史,追古抒情。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城北有北固山及北固亭,北固亭下臨長江,三面環水,地勢險要,在古代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當66歲的辛棄疾登上了北固亭,看著這滔滔的江水,面對這歷史的古城,放眼遠望,想起在此建功立業的英雄,想起國運和自己的身世,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就寫下了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66歲的他要去征戰,他又有什麼樣的身世呢?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時期的愛國詞人,亦是豪放派詞人,與蘇軾並稱“蘇辛”!

辛棄疾生長於金人佔領的區域,受爺爺辛讚的影響,從小就有恢復中原的志向。22歲時,便拉起了2000人的隊伍開始實現兒時的志願。

南宋人洪邁曾寫了一篇《稼軒記》,形容辛棄疾的神勇:“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狡兔。束馬銜枚,間關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說有一次他聽說抗金起義軍中有賣國投敵的叛徒,他立即率領50人直奔五萬餘人的金兵營地,為了避免不小心發出聲音被敵人發現,他們把馬蹄包裹起來,減小聲音。然後每人嘴裡含一根筷子一樣的竹木棍,日夜兼程、一路狂飆,不吃飯不喝水的連夜生擒叛徒並把他綁在馬上帶了回來。這件事在當時的朝野上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當時他才23歲,這足以說明辛棄疾有著非凡的膽識、謀略和勇氣。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生長在北方的辛棄疾為了抗金殺敵,進展才略,便投奔了南宋朝廷,然事與願違,由於當時南宋朝廷懦弱畏縮,甘心向金納貢求和,使他請纓無路,報國無門。他一生力主抗金,卻不斷遭到猜忌和排擠,每當他主張抗金,便會被罷職,長期落職閒居於鄉間前後有二十餘年。他的理想是做統兵將領,馳騁沙場,但偏不遂願,滿腔熱血,一身才幹卻無處施展,便轉而以筆作劍,在詞壇上建功立業。

武藝高強,軍人出身的辛棄疾,詞像其主,充滿了英雄氣質和戰場風光,從刀槍劍戟,到弓箭戈甲,從鐵馬旌旗,到將軍騎兵,構成了詞史上罕見的軍事景觀和意象,形成了雄豪壯闊的審美境界。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由於他20多年的鄉村生活及對鄉村生活的熟悉與熱愛,所以對鄉村生活的描寫也極其細緻生動,如《西江月》裡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首創的“聽蛙聲預豐收”的寫作手法,突顯了鄉村裡歡樂又充滿詩意的意境,這種鄉村圖景的多方面描述也格外的豐富多彩、清新自然,這種書寫農村田園生活的風格在詞史上也堪稱唯一!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如此高的評價!瞭解了詞人的故事後,就來欣賞一下這首經典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千古以來,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現在已經無處尋覓了。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儘管物換星移,滄桑屢變,曾經的繁華景象、一代人物的文采風流也已經隨著風吹雨打和時光的流逝,一去不復返了!但他的英雄業績和千古江山將交相輝映。

舞榭歌臺:演出歌舞的臺榭,這裡代指孫權故宮。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孫仲謀: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文韜武略,與劉備聯盟一致對抗曹操,為鞏固聯盟把自己年輕的妹妹孫尚香嫁給了50多歲的劉備,引發了一場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連他的對手曹操也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在斜陽裡,草樹的掩映下的普通小巷,據說是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

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伸為普通、平常。巷、陌,這裡都指街道。

這裡用“尋常”形容“巷陌”,強調劉裕出身孤寒,並不是什麼貴族、大家子弟,卻仍然做出了一番大事業!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寄奴:即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劉裕原是東晉大將,出生於京口,寒門逆襲,以京口為基地起兵平定了貴族軍閥桓玄的叛亂,取代了積弱不振的東晉政權,建立了劉宋王朝。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他幾次揮戈北伐,收復百餘年淪陷於異族的版圖(黃河以南廣大地區)。

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裡指代精銳的部隊。

劉裕沙場征戰的聲威與氣勢被辛棄疾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形象的概括出來。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上片的兩位英雄人物都在京口建立功勳,都勇敢面對北方強敵,從百戰中創建基業。與曾經的統治者怯懦偷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意在勸勉皇帝學習古人勵精圖治,這也是辛棄疾之所以推崇孫權、劉裕的目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的年號。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沒有周密的部署和充分的準備便倉促北伐,落得大敗而逃的結局,本想贏得“封狼居胥”的壯舉,也隨之徹底化為了泡影。

草草:輕率。

贏得倉皇北顧:即贏得倉皇與北顧。宋軍北伐,被北魏軍擊敗,北魏軍趁機大舉南侵,直抵揚州,嚇得宋文帝親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觀望形勢。贏得,剩得,落得。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封狼居胥:說的是漢代名將霍去病的故事。霍去病為抗擊匈奴,率軍遠征,殲敵七萬餘人,俘獲許多匈奴貴族,後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內蒙古境內),經此一戰,匈奴逃到了遙遠的地方,大漠以南再無匈奴。

辛棄疾借典故從反面總結歷史教訓,告誡當權者要避免重蹈覆轍,要充分做好北伐的準備,切勿輕敵冒進,倉促上陣。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辛棄疾追憶過去以及自己的抗金歷程:四十三年過去了,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的抗金場面……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四十三年:作者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從北方抗金南歸,至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任鎮江知府登北固亭寫這首詞時,前後共四十三年。

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地區,到處都是抗擊金兵南侵的戰火烽煙。路,宋朝時的行政區劃,揚州屬淮南東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往事不堪回首,如今在佛狸的廟前香菸繚繞,充斥著老百姓的當神一樣的祭祀供奉,卻忘了它曾經是異族皇帝的行宮!

可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元嘉二十七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裡,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神鴉:指在廟裡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這句寓意人們遺忘的很快!那金人南侵的歷史,不也很容易就忘了嗎?!可見作者的急切又悲哀的感慨與心情!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有誰來問,廉頗的飯量如何?辛棄疾認為北伐雖困難諸多但也有勝利的希望,關鍵在於任用什麼樣的人,同時,也以廉頗自喻、自比、自薦,表示自己雖然已66歲,但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仍然有抗金報國之力。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一心想著趙國!於是,趙王派遣使者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恐廉頗再得勢,暗中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無獨有偶,辛棄疾滿懷希望的以為自己終於等到了渴慕已久的為國效力的機會,積極投入北伐的準備工作,派人勘察敵情,訓練士兵,儲備物資,縫製軍服,預備招募壯丁,充實軍力。但當時的執政者韓侂冑獨攬朝政,積極籌劃北伐,目的是希望通過抗金勝利提高自身地位!他先將閒置已久的辛棄疾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辛棄疾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是想利用他元老重臣的身份和主戰派的招牌作號召天下的幌子,並不打算重用他或重視他的意見!

不久後,他就徹底被棄用!再次落職南歸!為此辛棄疾無比悲憤的發出“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出自《瑞鷓鴣·乙丑奉祠歸舟次餘干賦》)怒斥朝廷不是真的愛惜人才的仰天長嘆!

經典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辛棄疾


著名詩人臧克家曾在稼軒祠提詞“力挽山河,浩氣貫日月,空餘英雄心一顆;名垂宇宙,文光射牛鬥,剩有悲壯詞千篇。”讚頌了辛棄疾壯懷激烈的愛國之心,也高度評價了辛棄疾悲壯慷慨的豪放詞風!

“空有殺敵英雄夢,卻做田園牧歌人”一代文武雙全的英才,一生只為報效國家,卻如此生不逢時,上一任執政者膽怯懦弱,不敢戰,下一任執政者獨攬大權,不讓戰!一身才華,滿腔熱血,竟會無處施展!感嘆遺憾之餘,也讚歎“以筆為劍”的功力之雄厚,用典貼切之自然,意境之慷慨,心緒之悲壯!

同樣是“懷古”,辛棄疾的詞雖沒有同是豪放派的另一位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那種“大江東去”、“亂石穿空”的曠達和雄邁,但卻在眾多典故中借古抒情,由古及今,使其愛國之情與難酬之志多了幾分悲涼、蒼勁,也正因為如此,也鑄就了辛棄疾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豐碑!而這也只是“寶藏男神”辛棄疾諸多才情中的其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