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自從認真學習古詩文,對"文變染乎事情"這句話,深以為然。大部分文學作品,確實得放在當時的時代思潮裡去閱讀理解,如果一味用今天的思維意識做判斷,是容易產生誤解的。

這一點,在重讀元代偉大戲劇家關漢卿的雜劇《竇娥冤》時,感受尤其深刻。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河北梆子《竇娥冤》劇照

過去讀《竇娥冤》,覺得竇娥真是反抗壓迫的鬥士,有著豁出性命也要抗爭到底的精神,尤其是她那段指天指地的控訴:"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真是有夠硬氣!

關於竇娥的反抗精神,好像也是被普遍認同的。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四冊(2006年10月第2版)裡,稱竇娥的這段控訴"是對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現。"

老師們真要這樣教的話,恐怕就誤人子弟了。如果你分別瞭解宋朝、元朝的社會環境,瞭解兩個朝代對女性婚姻的政策、態度,就能發現,竇娥反抗的並不是封建法制、封建秩序,她也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反抗精神;而關漢卿創作《竇娥冤》的意圖,也不僅僅是揭露元代社會的不公。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關漢卿

竇娥不但沒有反封建,而且還身體力行地維護封建倫理道德。

竇娥是個命運悲苦的弱女子。她3歲喪母,7歲時父親為了進京科考,把她賣給了蔡婆婆做童養媳,17歲時她和蔡婆婆的兒子結婚,可很快丈夫就亡故了。《竇娥冤》開始時,她20歲,已經守寡3年。

對於所經歷的一切,竇娥心裡是苦的,但她沒有因為悲苦而想要反抗,相反,她任命、對環境逆來順受,她說:"莫不是前世裡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勸今人早將來世修。我將這婆侍養,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口。"

她把悲苦的命運歸結為"前世裡燒香不到頭",並沒認識到自己是被狠心的父親、和"童養媳"的封建陋習所殘害,她還以自身的遭遇"勸今人早將來世修",某種意義上,也是用封建思想在給別人洗腦。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可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確實看到了竇娥的一次堅決"反抗"。當地有個無賴叫張驢兒,他欺負蔡婆婆和竇娥無依無靠,於是跟他爹張老兒一起賴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和竇娥分別嫁給他們父子。

蔡婆婆軟弱怕事,勉強答應了,但竇娥堅決反對,甚至不惜和婆婆爆發衝突:"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萬事休。舊恩愛一筆勾,新夫妻兩意投, 枉把人笑破口。"意思就是,如果改嫁,咱倆都會成為世人的笑柄。竇娥如此嘲諷婆婆,算得上是言辭激烈了。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劇目《竇娥冤》劇照

可仔細想想,支持竇娥從逆來順受中擺脫出來,並顯示出剛烈一面的,其實是女子必須從一而終的貞潔觀念,是因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而這恰恰是封建社會沒有人性的倫理道德。她反對婚事,不因為對方潑皮無賴,不因為這是以強欺弱,她給出的反對理由只有一個——"怕沒的貞心兒自守。"要維護和遵守這封建倫理道德,才是她奮起反抗的原動力。

這一點,也可從接下來的這段表白裡得到印證,她說:"那裡有奔喪處哭倒長城?那裡有浣紗時甘投大水?那裡有上山來便化頑石?可悲!可恥!婦人家直恁得無仁義,多淫奔,少志氣。虧殺前人在那裡,更休說百步相隨。"你看,支撐她不斷抗爭下去的,也是那些宣傳中的古代節烈女子,是那些為忠為義不惜犧牲性命的女子。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竇娥也是不惜以性命來守節的。在接下來的劇情裡,張驢兒偷偷往蔡婆婆的湯裡下了毒,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竇娥成親。可沒想到,這碗湯誤打誤撞地被張老兒喝了。張驢兒毒死了自己的爹,惱怒不已,便把殺人的罪名栽贓到竇娥身上。

如果說竇娥認命守寡,是對封建倫理的維護,那麼此時,她又展現出對封建法制的遵守。她相信父母官的公正,毫不猶豫地跟張驢兒去見官,並期待"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可是她卻遭遇嚴刑逼供,最後因不忍看婆婆受刑,含冤招認。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臨刑前,她道出了那段經典的控訴:"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可此後,她又發下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這說明,其實她至死依然篤信天命,之前的怨天怨地怨鬼神,並不是對社會不公、封建壓迫有了清醒認識和反抗,不過是一時氣話而已。到劇情結束時,她的三樁誓願全部應驗,她的父親也在京城做了官,返鄉為竇娥昭雪,張驢兒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在整部劇裡,竇娥不僅篤信天命、維護封建倫理、法制,而且也孝順至極。她被屈打成招,是因為怕婆婆受刑;臨刑前要求繞道,是怕婆婆見了難受;即便是她化作鬼魂,也要囑託父親收養婆婆。可是別忘了,蔡婆婆是造成竇娥父親無法維持生計的放高利貸者,是造成竇娥被賣做童養媳的無情者,也是引來張驢兒父子、導致竇娥喪命的始作俑者。

竇娥是善良的,她拿生命去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也豁出生命盡了自己的孝心,可她最終還是成了那個封建社會的受害者,並因為那一片孝心含冤認罪,她真是冤枉!

但必須得說,竇娥身處封建社會,她拿封建倫理道德來要求自己,甘於一輩子守寡、為婆婆盡孝,甘願成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是極為正常的。如果我們用今天的思維,要求她擔起反封建、反壓迫的重任,才是對她的苛求啊。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關漢卿塑造竇娥,是因為他本身是封建倫理道德的衛道士嗎?

在關漢卿創作的雜劇裡,確實有不少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作品。除了《竇娥冤》之外,《蝴蝶夢》的主旨是"國家重義夫節婦,更愛那孝子順孫",《單鞭奪槊》強調"烈女豈嫁二夫,俺這忠臣豈佐二主"。

可同時,我們也能看到觀念不一樣的作品。《望江亭》的女主人公譚記兒也是一位寡婦,她就無法忍受年輕守寡的青春寂寞。譚記兒上場時就說道:"我想著香閨少女,但生的嫩色嬌顏,都只愛朝雲暮雨,那個肯鳳只鸞單?這愁煩恰便似海來深,可兀的無邊岸!怎守得三貞九烈?敢早著了鑽懶幫閒。"想另尋心上人的願望袒露無疑,而劇中她也確實重新找到了愛情。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京劇《望江亭》劇照

對於沒有從一而終的譚記兒,關漢卿不但沒有貶斥她的改嫁行為,沒有把她作為反面形象來針砭,反而是持著肯定、欣賞、讚美的態度,並給了她一個美滿的結局。

可見,關漢卿也不像是封建倫理道德的衛道士,更何況,他在散曲《一枝花·不伏老》裡還自稱"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語氣之間多有叛逆的味道。所以,如果說竇娥這一形象,是要體現關漢卿對封建倫理道德的維護,似乎並不合適。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話劇《關漢卿》劇照

為什麼在關漢卿身上,會出現兩種矛盾的思想?曾有學者給出過一種解釋——"彰揚美德,昭贊古風,事實上也是一種對現實社會的曲折批判,《蝴蝶夢》的思想意義正在於此。"(王星琦《元曲藝術風格研究》)

這說的是《蝴蝶夢》,而《竇娥冤》又何嘗不是如此。關漢卿本身是叛逆的,並不熱衷於封建倫理道德;但封建倫理道德代表了舊有的意識形態,在作品裡維護它,也就折射出對新朝代、即元朝統治的批判。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高揚自己的民族意識,或許才是關漢卿創作《竇娥冤》的目的。

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並對女性提出了"從一而終"的不平等要求,《禮記·郊特牲》說:"壹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這種道德層面的觀念,到了宋代時,上升為一種現實的規範,它被宋代的理學家們絕對化、極端化了。在《近思錄》裡,就記載了理學家程頤與他人的這樣一段對話:

又問:"人或居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經過理學家的宣揚,女子"從一而終"的貞節觀日益深入人心。唐代公主再嫁的有二十八人,而宋代,除了宋初的秦國公主,以後的八十多位公主,沒聽說有再嫁的。

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後,這方面的觀念被顛覆了。一方面,他們入主中原時帶有遊牧民族的掠奪性,公然搶劫婦女,佔為己有,關漢卿的雜劇《魯齋郎》反映的就是這樣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他們的婚姻風俗習慣,也與中原不同,女子再嫁是尋常事,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曾感慨:"顧世之名巨族,往往有夫骨未寒而求匹之念已萌於中者。"(《南村輟耕錄》)

不僅如此,還有更亂的——如果兄死,弟可以娶嫂為妻;如果父死,兒子可以娶小母為妻。元朝將領闊闊帶去世後,他的兒子就想收小母高麗氏,便賄賂伯顏向皇帝求情,最終如願以償,並且還是奉旨迎娶。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這樣混亂的風習,對於深受孔孟思想影響,又帶有強烈民族情緒的中原知識分子來說,肯定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而且在元代,中原知識分子的地位非常低。元代統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列第九,在娼妓之下,只居於末等的乞丐之上,所以有"九儒十丐"之說。科舉制度也被廢除了七十多年,像關漢卿這樣才華橫溢的文人,大多沉抑在社會底層。

我皇元初並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流連光景。——朱經《青樓集· 序》

重讀《竇娥冤》:過去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顛覆

所以,關漢卿筆下的現實社會暗無天日,官吏橫行霸道,惡霸無法無天,百姓水深火熱,這是從正面對蒙古族的統治進行否定。

而在作品裡宣揚"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則像是一種側面批判的方式。宣揚舊有的倫理道德,就等於否定現實的倫理道德,也就表達出對蒙古族統治的反對立場,其中潛藏的,是他強烈的民族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