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朝陽溝》,河北邯鄲農村婚禮必備神曲


在河北省南部邢臺、邯鄲一帶,豫劇《朝陽溝》這出戏,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廣泛傳唱到現在。尤其是進入臘月,村裡哪家娶媳婦,大喇叭裡總是反反覆覆播放《朝陽溝》中的唱段。鑼鼓傢什一響,那優美的唱腔、歡快的節奏、地道的鄉音,將喜氣洋洋的場景渲染得更加熱鬧。

豫劇《朝陽溝》於1958年5月19日公演,好評如潮;同年6月在北京演出,影響進一步擴大;196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其攝製成同名戲曲藝術片在全國公映,更加引起社會轟動。數年間,該劇被改編為京劇、評劇、呂劇、滑稽戲等劇種,在全國各地演出,一時間,劇中主角銀環、拴保的名字人人皆知。

《朝陽溝》之所以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與其緊扣時代脈搏的主題密不可分。這部戲講了知識青年擇業就業追逐夢想中經歷的困惑、彷徨,以及這種選擇對家庭、朋友、社會的影響。仔細想想,這部戲60多年屢唱不衰,就是因為它貼近生活,從人物內心出發,刻畫的是有性格、有靈魂的人,容易為觀眾接受。


主角銀環、拴保的心路歷程,我們是否多少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另外,這部描寫一對知識青年紮根農村的戲,吸引人、打動人全靠情節自然推進。我查閱1965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朝陽溝》電影劇本,全劇32000多字,自始至終,拴保、銀環兩個年輕人連一個擁抱的設計都沒有。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展示出劇作者的藝術情懷。

劇中人物鮮明的個性,也為整部戲增色添彩,如銀環高中畢業後,在考演員和下鄉務農選擇上的猶豫不決;拴保同樣是高中畢業,卻是紮根農村的堅定派,其對女友銀環“明強暗求”的性格和舉動真實又感人;拴保娘這位最樸實的農家婦女,既想留住銀環,又怕說錯了話,在銀環面前總是小心謹慎,每次出場,都將其善良、包容的性格特徵展現得很充分。

還有老支書的正義、老小孩的幽默、拴保爹的憨厚、二大娘的率直、巧珍的幼稚活潑、銀環媽的無奈親情等。眾多的人物個體,雖然各有不同,但在對待銀環這個從城裡來的姑娘時,人人充滿了發自心底的愛。


銀環下決心紮根山村朝陽溝的直接原因,就是老支書所說的山村建設需要科技,更需要知識青年。這個需要,使銀環看到了自己未來的用武之地。銀環的選擇,也與拴保一家人的善良淳樸以及朝陽溝村民對她的愛的包圍有關。當然,唱腔設計、舞美燈光、演員演技等,同樣是《朝陽溝》人見人愛不可或缺的因素。

“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心裡話。親家母,咱都坐下,咱們隨便拉一拉”“走一道嶺來翻了一架山,山溝裡空氣好實在新鮮”“咱兩個在學校整整三年,相處之中無話不談”……無論在何種休閒場合,只要《朝陽溝》中這些唱段一響,往往就有人情不自禁地輕聲附和。這一影響幾代中國人的旋律,彰顯出超越時空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戲曲現代戲之經典。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級要求機關企業、農村行政村等,只要條件允許,都要組建基層業餘文藝宣傳隊,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當時,這些宣傳隊大多數都將《朝陽溝》中的唱段作為保留節目,實力較強的還排演《朝陽溝》的摺子戲、全本劇。


改革開放以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場所變了,樣式多了,但是,群眾對《朝陽溝》的喜愛熱度同樣高漲,看看我們身邊:公園廣場、員工食堂、卡拉OK歌臺、廣播電臺點歌頻道、電視臺舉辦的戲劇賽場等,人們到處都在唱它。上至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八九歲孩童,都能憑藉自己對劇中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在公眾面前有模有樣地展現一把。

農村結婚現場是一種特殊場合,曾經用其他流行歌曲、戲劇唱段比較,結果渲染不出農村那種淳樸、熱鬧、喜慶、吉祥的氣氛,所以,大家還是喜歡《朝陽溝》。一部現代戲,在沒有制度性強制約束下,憑老百姓的耳濡目染,普及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說是戲劇界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