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朝阳沟》,河北邯郸农村婚礼必备神曲


在河北省南部邢台、邯郸一带,豫剧《朝阳沟》这出戏,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广泛传唱到现在。尤其是进入腊月,村里哪家娶媳妇,大喇叭里总是反反复复播放《朝阳沟》中的唱段。锣鼓家什一响,那优美的唱腔、欢快的节奏、地道的乡音,将喜气洋洋的场景渲染得更加热闹。

豫剧《朝阳沟》于1958年5月19日公演,好评如潮;同年6月在北京演出,影响进一步扩大;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摄制成同名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公映,更加引起社会轰动。数年间,该剧被改编为京剧、评剧、吕剧、滑稽戏等剧种,在全国各地演出,一时间,剧中主角银环、拴保的名字人人皆知。

《朝阳沟》之所以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与其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密不可分。这部戏讲了知识青年择业就业追逐梦想中经历的困惑、彷徨,以及这种选择对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仔细想想,这部戏60多年屡唱不衰,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从人物内心出发,刻画的是有性格、有灵魂的人,容易为观众接受。


主角银环、拴保的心路历程,我们是否多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另外,这部描写一对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戏,吸引人、打动人全靠情节自然推进。我查阅1965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朝阳沟》电影剧本,全剧32000多字,自始至终,拴保、银环两个年轻人连一个拥抱的设计都没有。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展示出剧作者的艺术情怀。

剧中人物鲜明的个性,也为整部戏增色添彩,如银环高中毕业后,在考演员和下乡务农选择上的犹豫不决;拴保同样是高中毕业,却是扎根农村的坚定派,其对女友银环“明强暗求”的性格和举动真实又感人;拴保娘这位最朴实的农家妇女,既想留住银环,又怕说错了话,在银环面前总是小心谨慎,每次出场,都将其善良、包容的性格特征展现得很充分。

还有老支书的正义、老小孩的幽默、拴保爹的憨厚、二大娘的率直、巧珍的幼稚活泼、银环妈的无奈亲情等。众多的人物个体,虽然各有不同,但在对待银环这个从城里来的姑娘时,人人充满了发自心底的爱。


银环下决心扎根山村朝阳沟的直接原因,就是老支书所说的山村建设需要科技,更需要知识青年。这个需要,使银环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用武之地。银环的选择,也与拴保一家人的善良淳朴以及朝阳沟村民对她的爱的包围有关。当然,唱腔设计、舞美灯光、演员演技等,同样是《朝阳沟》人见人爱不可或缺的因素。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走一道岭来翻了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无论在何种休闲场合,只要《朝阳沟》中这些唱段一响,往往就有人情不自禁地轻声附和。这一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旋律,彰显出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之经典。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级要求机关企业、农村行政村等,只要条件允许,都要组建基层业余文艺宣传队,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当时,这些宣传队大多数都将《朝阳沟》中的唱段作为保留节目,实力较强的还排演《朝阳沟》的折子戏、全本剧。


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场所变了,样式多了,但是,群众对《朝阳沟》的喜爱热度同样高涨,看看我们身边:公园广场、员工食堂、卡拉OK歌台、广播电台点歌频道、电视台举办的戏剧赛场等,人们到处都在唱它。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八九岁孩童,都能凭借自己对剧中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在公众面前有模有样地展现一把。

农村结婚现场是一种特殊场合,曾经用其他流行歌曲、戏剧唱段比较,结果渲染不出农村那种淳朴、热闹、喜庆、吉祥的气氛,所以,大家还是喜欢《朝阳沟》。一部现代戏,在没有制度性强制约束下,凭老百姓的耳濡目染,普及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说是戏剧界的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