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國著名"照片洩密案",日本特工破解後,讓日商大發橫財

60年代我國著名"照片洩密案",日本特工破解後,讓日商大發橫財


在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個人的隱私空間也在一點一點被蠶食。如今,信息安全每個人都視若珍寶。畢竟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隱私空間越來越小,隨便透漏一點相關線索,極易被人按圖索驥找到自己的家庭住址等全盤信息。


60年代我國著名

聽起來有點駭人聽聞,事實確實如此。早些年,美國潛逃特工斯諾登就曾爆出過"稜鏡門"事件,直指美國政府利用通信技術暗中監聽所有美國民眾的隱私信息。而在如今人人都上網的年代,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到信息收集無疑是輕而易舉。

別說是現在,在更早的五六十年前,一張照片都有可能成為洩密的關鍵。譬如上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的"照片洩密案",日本特工正是靠一張照片掌握了我國的核心機密。


60年代我國著名

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還得從1959年說起,這一年,我國剛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一舉邁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對於新生的中國而言,亟待發展的關鍵無疑是工業了。眾所周知,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石油。不過,我國那會並沒有任何大型油田,想要發展工業,石油完全依賴進口。

然而,那會願意賣給我國石油的國家少之又少。首先是我國財力捉襟見肘,另一個原因便是當時世界的石油貿易基本壟斷在資本主義列強手裡。因此在建國初期,我國的石油資源相當匱乏。


60年代我國著名

但我國並不是一個缺少石油資源的國家,據後來地質學家的勘察,我國的石油儲量在60億噸左右,位列世界第八。於是,開發一個國家級大型油田,便成了發展工業的首要任務。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在1959年9月26日,勘探人員果然在東北的松遼盆地發現了一個大型油田,這個油田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大慶油田。其總儲量約56.7億噸,甚至還躋身世界十大油田的行列。


於是,對大慶油田緊鑼密鼓的開發便啟動了。為了快速開發這片黑色海洋,當時我國幾乎將所有的石油人才都調往了大慶。像是後來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鐵人"王進喜,便是從玉門調往的東北。

由於對當時國際複雜局勢的考量,為了保護大慶油田的安全。一開始,我國對大慶油田執行的是嚴格保密措施。不僅西方國家一無所知,對我國百姓都是稱呼"農墾場",可見措施之嚴格。


而到了1964年那會,大慶油田的開採步入正軌,再加上國際環境趨於穩定。尤其是大慶還出了不少勞動模範,我國決定公開大慶油田的秘密,順便宣揚一下鐵人精神。於是,1964年的《中國畫報》上,鐵人王進喜便成了封面人物。

而也就是這張封面照片,讓日本政府知道了我國大慶油田的更多秘密。當時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後,日本特工便對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通過字裡行間的報道,以及照片上王進喜的穿著裝束,日本特工竟研究出了大慶油田的大概位置,以及其產量和鑽井設備。


那麼,日本特工是如何得知的呢?照片裡,王進喜頭戴狗皮氈帽,身穿大棉襖,乃是典型的東北冬季裝扮。在配合報道里提到的"馬家窯子"這個地名,日本特工很快便確定了油田是在大慶區域內。

同時,根據王進喜手裡握著的手柄,他們還推算初了油井的直徑。還有他背後礦井架的密度和高度,反推出了當時我國大慶油田的產量和儲量。


最重要的是,根據這些數據,日本的決策機構分析,我國在近幾年時間裡一定會感到煉油設備的不足,屆時必將向外招標購入設備。由於日本也是個貧油國,為了從大慶油田分一杯羹,他們早就提前做好準備,生產了一大批物美價廉的煉油設備。

果不其然,沒多久我國石油工業部便開始向國際招標,欲購買日產一萬噸的煉油設備。面對如此巨大的設備,即便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在短時間內也拿不出來。但日本由於早前就未雨綢繆,輕而易舉地中了標,日本商人也因此發了一筆橫財。


雖然這個"照片洩密案"裡,我國並沒有什麼損失。但足以證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一張小小的照片在60年代就能提供如此豐富的信息。而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個體的隱私安全著實是件相當棘手的問題。

"諜"雖然隱藏著自己的名字,但依然"魂"系國家。雖然涅槃重生,但我們從未離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