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傢俱之因緣

​可以說自小伴隨使用明式傢俱長大,奶奶家的開光八仙桌是姑父親手打製的,父親跟隨姑父自十四五歲開始做學徒學木匠,於八十年代父親仿照奶奶家的八仙桌親手仿製了一個。記得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父親給人打製過好幾張八仙桌。其他的諸如明式的椅子倒是沒看到打製,後來明白當時在附近村有專門打製椅子的幾個木匠,並形成了規模,人們都從那裡定製。至於大型的條案几則很少見有打製的,倒是時興用水泥澆注製作。大概是水泥製作快捷而又成本低,也或是缺少有能力製作大型條案的木匠匠人了吧!

明式傢俱之因緣

上圖:中堂四件套,八仙桌為父親打製。

為什麼只是提到了八仙桌、椅子和條案几呢?因為在北方農村約略記得和聽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大型條案几前正中搭配八仙桌,八仙桌兩側對稱各配一把四出頭官帽椅的中堂格局還是十分流行的。到了九十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發展,各式傢俱品種的增多,年輕一代成家就很少有中堂傢俱了,再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更是鳳毛麟角了。遍地的沙發茶几為主的各類型西式現代傢俱完全代替了傳統中堂傢俱。

說到中堂四大件之一的最大件條案几,不得不說說我們家那件了。該條案几材質為老榆木,由傳統一塊玉的用料和工藝製作,不過一塊玉是由一木出的兩塊雙拼起來的。牙板遠看是夾頭榫結構,但實際並未嵌夾,而是透雕成柺子龍的鏤空牙板用紫銅條鉤掛在一塊玉面板上的。牙頭和牙條是分開的,據母親說早先靠近腿足的牙頭部分還有更多的鏤空柺子紋花牙垂下來,都是用紫銅條互相串聯鉤掛在一起的。顯得十分繁縟氣派的。後來的歲月裡遺失了。


明式傢俱之因緣

上圖:所量尺寸遺失,待回老家再次測量。整體大氣,比例較協調,是晚清民國初北方民間較為體面的一件傢俱


據老人講,這件條案几是我母親的爺爺曾經使用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傳下來的。由於手頭沒有準確的族譜資料,只能推算一下了。已故敬愛的姥姥是一九一七年生人,據母親講姥爺比姥姥大一二十歲,就按照姥爺是一九零零年前後生人吧,那麼外曾祖父應該至少一八八零年左右生人。條案几成器年代不會晚於晚清民國早期是無疑的了。

外曾祖父是晚清一名武舉人,是騎馬去縣裡出公差的。這件條案几以及零星流傳下來的馬鈴鐺、香爐等是自己親族歷史的見證吧。據二舅等親戚講,早前大量的馬鈴鐺一串一串的,還有頂大門的關公大刀有幾十斤重,大刀後來被泰安市博物館徵集去了。後來還保留有紅頂子帽子,因為太過瘮人,不知何年月就找不見了。還記得小時候家裡收音機蓋頭底下好多的袁大頭銀元和各種民國錢幣,後來的歲月裡都找不見了,馬鈴鐺不說十幾個也有七八個的,至今只有一個被我收集收藏了起來。這都是當時母親陪嫁過來的。條案几還有個故事,早年母親想讓父親把它拆掉改制成其它傢俱,幸虧作為木匠的父親知道它的價值,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堅決不同意,最後完好的保留了下來。

自小伴隨家裡的中堂四件套長大,其它傢俱買新換舊,就這四件穩穩的佔據著屬於它的位置。其中一件為父親打製,一件為外曾祖父所傳。這應該是我跟傳統傢俱最早的緣分吧。

父親是傳統木匠,五七年生人的父親自初中畢業就跟隨隔村的姑父學木匠。出徒後“幹莊活”(在村裡或者周邊村承接各家各戶的各種木匠活),那時候的木匠都是全能的,從“木裝屋”(大木做蓋房子)到“門窗扇”(打製門、窗),再到“打傢什”(製作各式傢俱),都是一個人做。大到大錛劈砍大梁,拉大鋸解大料,小到製作一個小板凳,打磨油漆……,無不親力親為,都要會做,不像現在工廠生產分工細密。

那時候的木匠一方面帶著工具箱去各家各戶幹活,也有很多傢俱活是在自己家院子裡進行的。所以對木匠活從小還是耳濡目染的。他們是不畫圖的,圖紙都在腦子裡,直接配料,然後做造型開榫卯,最後進行裝配並打磨上漆。


明式傢俱之因緣

上圖:父親打製八仙桌,尺寸碩大,做法符合制式,整體造型比例較為協調;但做工較粗,楊木等雜木製作。

不得不說的是,以父親為代表的這個年代這個地域環境的木匠手藝能力侷限性還是很大的。農村民用性質決定了無論大木做還是小木作,對材料、技術和藝術性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實用為主。特別是榫卯制式,幾乎是單一的透榫和直榫,偶有如在中堂傢俱上能用到更多種類的榫卯樣式。


明式傢俱之因緣

上圖:A為穿銷,B為抱肩榫,C束腰牙板兩分作,D穿帶,工藝基本符合傳統做法。


木匠的家庭環境影響,是跟木頭和跟榫卯有緣分的第二個因緣吧。

大了以後外出求學,並就業創業創建家庭。忙於生計,漸漸的遺忘了有關木匠啊、榫卯啊、中堂啊這些跟木頭和傳統傢俱有關的東西。12年裝修的時候什麼也不懂,裝飾公司給設計了簡歐風格的樣式,並配買了簡歐風格的傢俱。16年的時候回老家,記得有一次坐在中堂的官帽椅上跟家人聊天,坐慣坐久了沙發等軟式坐具的自己突然感覺到中堂的官帽椅不也很好嘛,是另外一種舒適,是平靜、簡單、挺拔而不繁縟的感覺。硬朗的風格和載有歷史基因的樣式,帶來的不僅是坐感上的新體驗,更讓人聯想和體味到什麼。

帶著這種特別的感觸,17年初新裝房子的時候,有計劃購置一套硬質的紅木傢俱。當時市面上的現代款紅木沙發和傳統中堂類的都曾經想過,於是藉助網絡進行了一番比較研究。正是這個時候,明式傢俱的概念和王世襄的大作《明式傢俱研究》才開始映入眼簾。17年5月29日購入《明式傢俱研究》,這是我與明式傢俱的第三個因緣。


明式傢俱之因緣


法其上者得其中,法其中者得其下。王世襄及其大作高屋建瓴,無疑是“其上者”,跟著它學習一定不會錯。在這部大部頭裡,記憶裡的中堂、條案几、八仙桌、官帽椅、木匠、榫卯,都被系統的展開了,真是大開了眼界。特別是收錄的明末清初遺留下來的黃花梨明式傢俱樣本,讓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明式傢俱世界。

明式傢俱及其攜載的文化藝術是華夏民族的寶貴財富,即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歷久更彌新,經典永流傳!藉此三份因緣,有志於在明式傢俱以及明式傢俱文化和藝術領域深耕後半生,豈不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