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之因缘

​可以说自小伴随使用明式家具长大,奶奶家的开光八仙桌是姑父亲手打制的,父亲跟随姑父自十四五岁开始做学徒学木匠,于八十年代父亲仿照奶奶家的八仙桌亲手仿制了一个。记得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父亲给人打制过好几张八仙桌。其他的诸如明式的椅子倒是没看到打制,后来明白当时在附近村有专门打制椅子的几个木匠,并形成了规模,人们都从那里定制。至于大型的条案几则很少见有打制的,倒是时兴用水泥浇注制作。大概是水泥制作快捷而又成本低,也或是缺少有能力制作大型条案的木匠匠人了吧!

明式家具之因缘

上图:中堂四件套,八仙桌为父亲打制。

为什么只是提到了八仙桌、椅子和条案几呢?因为在北方农村约略记得和听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大型条案几前正中搭配八仙桌,八仙桌两侧对称各配一把四出头官帽椅的中堂格局还是十分流行的。到了九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各式家具品种的增多,年轻一代成家就很少有中堂家具了,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更是凤毛麟角了。遍地的沙发茶几为主的各类型西式现代家具完全代替了传统中堂家具。

说到中堂四大件之一的最大件条案几,不得不说说我们家那件了。该条案几材质为老榆木,由传统一块玉的用料和工艺制作,不过一块玉是由一木出的两块双拼起来的。牙板远看是夹头榫结构,但实际并未嵌夹,而是透雕成拐子龙的镂空牙板用紫铜条钩挂在一块玉面板上的。牙头和牙条是分开的,据母亲说早先靠近腿足的牙头部分还有更多的镂空拐子纹花牙垂下来,都是用紫铜条互相串联钩挂在一起的。显得十分繁缛气派的。后来的岁月里遗失了。


明式家具之因缘

上图:所量尺寸遗失,待回老家再次测量。整体大气,比例较协调,是晚清民国初北方民间较为体面的一件家具


据老人讲,这件条案几是我母亲的爷爷曾经使用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传下来的。由于手头没有准确的族谱资料,只能推算一下了。已故敬爱的姥姥是一九一七年生人,据母亲讲姥爷比姥姥大一二十岁,就按照姥爷是一九零零年前后生人吧,那么外曾祖父应该至少一八八零年左右生人。条案几成器年代不会晚于晚清民国早期是无疑的了。

外曾祖父是晚清一名武举人,是骑马去县里出公差的。这件条案几以及零星流传下来的马铃铛、香炉等是自己亲族历史的见证吧。据二舅等亲戚讲,早前大量的马铃铛一串一串的,还有顶大门的关公大刀有几十斤重,大刀后来被泰安市博物馆征集去了。后来还保留有红顶子帽子,因为太过瘆人,不知何年月就找不见了。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收音机盖头底下好多的袁大头银元和各种民国钱币,后来的岁月里都找不见了,马铃铛不说十几个也有七八个的,至今只有一个被我收集收藏了起来。这都是当时母亲陪嫁过来的。条案几还有个故事,早年母亲想让父亲把它拆掉改制成其它家具,幸亏作为木匠的父亲知道它的价值,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坚决不同意,最后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自小伴随家里的中堂四件套长大,其它家具买新换旧,就这四件稳稳的占据着属于它的位置。其中一件为父亲打制,一件为外曾祖父所传。这应该是我跟传统家具最早的缘分吧。

父亲是传统木匠,五七年生人的父亲自初中毕业就跟随隔村的姑父学木匠。出徒后“干庄活”(在村里或者周边村承接各家各户的各种木匠活),那时候的木匠都是全能的,从“木装屋”(大木做盖房子)到“门窗扇”(打制门、窗),再到“打家什”(制作各式家具),都是一个人做。大到大锛劈砍大梁,拉大锯解大料,小到制作一个小板凳,打磨油漆……,无不亲力亲为,都要会做,不像现在工厂生产分工细密。

那时候的木匠一方面带着工具箱去各家各户干活,也有很多家具活是在自己家院子里进行的。所以对木匠活从小还是耳濡目染的。他们是不画图的,图纸都在脑子里,直接配料,然后做造型开榫卯,最后进行装配并打磨上漆。


明式家具之因缘

上图:父亲打制八仙桌,尺寸硕大,做法符合制式,整体造型比例较为协调;但做工较粗,杨木等杂木制作。

不得不说的是,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个年代这个地域环境的木匠手艺能力局限性还是很大的。农村民用性质决定了无论大木做还是小木作,对材料、技术和艺术性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实用为主。特别是榫卯制式,几乎是单一的透榫和直榫,偶有如在中堂家具上能用到更多种类的榫卯样式。


明式家具之因缘

上图:A为穿销,B为抱肩榫,C束腰牙板两分作,D穿带,工艺基本符合传统做法。


木匠的家庭环境影响,是跟木头和跟榫卯有缘分的第二个因缘吧。

大了以后外出求学,并就业创业创建家庭。忙于生计,渐渐的遗忘了有关木匠啊、榫卯啊、中堂啊这些跟木头和传统家具有关的东西。12年装修的时候什么也不懂,装饰公司给设计了简欧风格的样式,并配买了简欧风格的家具。16年的时候回老家,记得有一次坐在中堂的官帽椅上跟家人聊天,坐惯坐久了沙发等软式坐具的自己突然感觉到中堂的官帽椅不也很好嘛,是另外一种舒适,是平静、简单、挺拔而不繁缛的感觉。硬朗的风格和载有历史基因的样式,带来的不仅是坐感上的新体验,更让人联想和体味到什么。

带着这种特别的感触,17年初新装房子的时候,有计划购置一套硬质的红木家具。当时市面上的现代款红木沙发和传统中堂类的都曾经想过,于是借助网络进行了一番比较研究。正是这个时候,明式家具的概念和王世襄的大作《明式家具研究》才开始映入眼帘。17年5月29日购入《明式家具研究》,这是我与明式家具的第三个因缘。


明式家具之因缘


法其上者得其中,法其中者得其下。王世襄及其大作高屋建瓴,无疑是“其上者”,跟着它学习一定不会错。在这部大部头里,记忆里的中堂、条案几、八仙桌、官帽椅、木匠、榫卯,都被系统的展开了,真是大开了眼界。特别是收录的明末清初遗留下来的黄花梨明式家具样本,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明式家具世界。

明式家具及其携载的文化艺术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即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久更弥新,经典永流传!藉此三份因缘,有志于在明式家具以及明式家具文化和艺术领域深耕后半生,岂不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