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黄雀记》:茅盾奖中最不“小说”的小说

苏童《黄雀记》:茅盾奖中最不“小说”的小说

《黄雀记》讲了一个故事,却没有把故事讲好。

有一部电影,叫做《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知道这是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我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看过,家人楼下音像馆租碟子,一起看的。但是电影讲了什么,完全忘记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正是改编自苏童老师的《妻妾成群》。八十年代后,千禧年之前,那是文学电影的黄金时代。仅仅张艺谋一个导演,就改编过莫言、毕飞宇、苏童等等大作家的作品。

今天,不谈电影,也不谈《妻妾成群》。想谈的是它的作者——苏童最近的一部长篇《黄雀记》。

苏童,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短篇小说。我都还没看过。

让他成名的是27年前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最后,他却靠着这部《黄雀记》拿到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尽管早就熟知苏童,最新的《黄雀记》却是我看的第一本他的书。看完后,有点失望。这种失望来自于对于茅盾文学奖的高期望。它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却没有将故事讲好。这里的“讲”,是小说技术层面的“讲”。

我一个无名小卒,何德何能?竟敢出此妄言狂语评判苏童老师的作品以及他写小说的技术!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读者,业余写作爱好者。我阅历尚浅,笔力孱弱。我当然没有资格评判任何一个好作家。我能做的仅仅是从一个小小读者的自我感受出发,将读书的感受流于笔端。

我说苏童老师没有把故事讲好,当然是参照莫言、阎连科、毕飞宇、王蒙等等代表着最高水准的这一批作家来作出判断。苏童老师应该也在此列,只是这部《黄雀记》不在此列而已。

或许是因为最近阅读海明威的关系,我始终觉得好的小说就是对话多、以及对话多;照搬脑海中的故事场景,没有过多上帝视角般的叙述;也没有过多的形容词,更不会主观臆断小说人物的情绪。好小说就是简单地把脑中的故事架构搬出来,简明不多余的对话,简洁合理的动作。而不是“她哭得很悲伤”这类的调调。作者更不能左右人物的情绪,只能合理地推进情节,描写人物的行为,这就足够了。

我要说的就是这部《黄雀记》,它不够“小说”。就像我上面举的例子一样:人物的身上,只有故事,没有性格。人物的行为也很少。我说的行为是只有客观描述的那种行为。不过,不那么苛求的话,这部小说依然比市面上大部分小说高级,得多!

苏童《黄雀记》:茅盾奖中最不“小说”的小说

苏童《黄雀记》:茅盾奖中最不“小说”的小说

我只能在泥地里仰望这种云端之上的作品。

保润一家四口——爷爷、爸妈、保润住在香椿树街上,爷爷每年都要去相馆拍一张遗照。爷爷觉得自己老了,担心哪一天死了,挂在正堂的遗像不够“新鲜”。我很喜欢爷爷这种浪漫、高贵的行为,从容、体面地对待死亡。然而保润妈妈很讨厌爷爷的行为,保润妈妈是个很强势的女人,她是一家之主。保润爸爸有点怕老婆,性格懦弱。保润自己,不学无术,只能上烹饪学校,却也继续不学无术。爷爷后来有点精神失常,说自己魂丢了。扛着锄头,在香椿树街到处挖自己的魂。保润妈妈终于不顾反对,将爷爷送进了郊区的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要素,所有的高潮与跌落,都发生在这里。保润来精神病院照顾爷爷,自学成才,学会了五花八门的捆绑术,专捆不听话的爷爷。白小姐是精神病院花匠家的孙女,骄横跋扈,性格泼辣。白小姐15岁,很时髦,喜欢滑旱冰、看电影、跳拉丁舞、听唱片等等一切在那个时代代表前沿的新鲜事物。白小姐很不喜欢保润,她嫌保润丑、穷、木讷。偏偏保润就喜欢上了这个骄横的小仙女。柳生也是香椿树街的,他姐姐也是住在精神病院。柳生家有钱,白小姐帮柳生跑腿赚钱。柳生是白小姐的老大,白小姐很听他的话。

柳生的姐姐精神失常,常常当众脱衣服。柳生脸面挂不住,求绳艺了得的保润帮他绑姐姐。柳生给保润的好处是,帮他安排和白小姐的约会。没有互相喜欢的约会,最终都要砸场。白小姐诓骗了保润80块钱,买了唱片机。保润死心眼,一心认钱不认人,也不认情。于是将白小姐绑在了精神病院的水塔。白小姐在水塔被强奸了。保润和柳生都被抓走。柳生家稍有钱一些,打通了关系,出来了。保润以强奸犯的罪名,进去坐了10年牢。

这10年,柳生成为了不错的小商贩,人际关系处得很好,到处都能包揽一些小生意,在香椿树街算富裕了。保润的爸爸死了,妈妈远走省城改嫁。爷爷继续在精神病院疯疯癫癫地长寿着。而白小姐收受了柳生家的一点好处,远走他乡。白小姐做了歌女,白小姐被富商搞大了肚子,白小姐回到了这个城市。10年后,出狱的保润、白小姐、柳生,三人相遇。吊诡的是,柳生租了没有人住的保润家,给怀了富商孩子的白小姐住。保润没有恨白小姐诬陷自己,白小姐也没有恨柳生强奸了自己,反而生出了甜蜜的感觉,居然能跟柳生谈起心来。这是让我感觉不合理的情节。有点假,有点勉强。我很怀疑时间,短短10年的时间,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冲刷掉一切。

复述到这里,我想所有人都能猜得出来,刚好10年之期那天,保润杀了柳生报仇。白小姐在所有人的唾沫的屈辱中,生下富商的孩子,然后住进了精神病院。她把孩子交给了爷爷,然后从精神病院消失了。故事结束。

小说的结构,很新颖。分为三段: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每一段是不同的主角视角,三段小说将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精神病院的水塔之下。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令人唏嘘不已。

尽管为人物命运唏嘘,这部小说,带给我唯一的思考,就是不公平。保润遭受的不公,让我想起小学的一位老师。这个老师同样是我的老乡,他家距离我家就二三百米。说是老师,其实他只比我大七八岁的样子。他教我们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其实他考上了大学的,但是被顶替了,冒名顶替在那个年代盛行。我只记得他很温和,我给过他一个黄果,他给我说了声谢谢。在封闭的农村,他是唯一一个会说谢谢这个天外词汇的人。做了他半学期的学生,我就搬走了。后来,捕风捉影似的听到过一些关于这个小学老师的事情:他没做多久的老师,就疯了。一个人去了深圳,然后从深圳徒步三个月回到了老家。所有的人都叫小孩子们远离他。我再见他是十多年以后,没想到他在路边认出我来。他不叫我学生,他记得我的名字,记得叫我爸爸幺叔。他说小兄弟你长大了。印象中,我小时候,他很白净清秀。再见他时,胡子拉碴,牙齿外露、泛黄,不忍直视。他非要拉着我下象棋,其实我是个臭棋篓子,蹩脚的马我都能走出来。但是我还是下赢了他。我不能像大家一样说他是疯了,但是智力下降、精神失常是无疑的。我把他的命运,归咎于遭受的不公——高考被顶替。

以上对于那个小学老师的回忆,就是《黄雀记》这部小说能带给我的所有思考。

这部《黄雀记》不够心中期望那么好,我想应该会忘记得很快。但是它,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