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黃雀記》:茅盾獎中最不“小說”的小說

蘇童《黃雀記》:茅盾獎中最不“小說”的小說

《黃雀記》講了一個故事,卻沒有把故事講好。

有一部電影,叫做《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知道這是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的電影,我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看過,家人樓下音像館租碟子,一起看的。但是電影講了什麼,完全忘記了。

《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是改編自蘇童老師的《妻妾成群》。八十年代後,千禧年之前,那是文學電影的黃金時代。僅僅張藝謀一個導演,就改編過莫言、畢飛宇、蘇童等等大作家的作品。

今天,不談電影,也不談《妻妾成群》。想談的是它的作者——蘇童最近的一部長篇《黃雀記》。

蘇童,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短篇小說。我都還沒看過。

讓他成名的是27年前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最後,他卻靠著這部《黃雀記》拿到了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儘管早就熟知蘇童,最新的《黃雀記》卻是我看的第一本他的書。看完後,有點失望。這種失望來自於對於茅盾文學獎的高期望。它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卻沒有將故事講好。這裡的“講”,是小說技術層面的“講”。

我一個無名小卒,何德何能?竟敢出此妄言狂語評判蘇童老師的作品以及他寫小說的技術!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讀者,業餘寫作愛好者。我閱歷尚淺,筆力孱弱。我當然沒有資格評判任何一個好作家。我能做的僅僅是從一個小小讀者的自我感受出發,將讀書的感受流於筆端。

我說蘇童老師沒有把故事講好,當然是參照莫言、閻連科、畢飛宇、王蒙等等代表著最高水準的這一批作家來作出判斷。蘇童老師應該也在此列,只是這部《黃雀記》不在此列而已。

或許是因為最近閱讀海明威的關係,我始終覺得好的小說就是對話多、以及對話多;照搬腦海中的故事場景,沒有過多上帝視角般的敘述;也沒有過多的形容詞,更不會主觀臆斷小說人物的情緒。好小說就是簡單地把腦中的故事架構搬出來,簡明不多餘的對話,簡潔合理的動作。而不是“她哭得很悲傷”這類的調調。作者更不能左右人物的情緒,只能合理地推進情節,描寫人物的行為,這就足夠了。

我要說的就是這部《黃雀記》,它不夠“小說”。就像我上面舉的例子一樣:人物的身上,只有故事,沒有性格。人物的行為也很少。我說的行為是隻有客觀描述的那種行為。不過,不那麼苛求的話,這部小說依然比市面上大部分小說高級,得多!

蘇童《黃雀記》:茅盾獎中最不“小說”的小說

蘇童《黃雀記》:茅盾獎中最不“小說”的小說

我只能在泥地裡仰望這種雲端之上的作品。

保潤一家四口——爺爺、爸媽、保潤住在香椿樹街上,爺爺每年都要去相館拍一張遺照。爺爺覺得自己老了,擔心哪一天死了,掛在正堂的遺像不夠“新鮮”。我很喜歡爺爺這種浪漫、高貴的行為,從容、體面地對待死亡。然而保潤媽媽很討厭爺爺的行為,保潤媽媽是個很強勢的女人,她是一家之主。保潤爸爸有點怕老婆,性格懦弱。保潤自己,不學無術,只能上烹飪學校,卻也繼續不學無術。爺爺後來有點精神失常,說自己魂丟了。扛著鋤頭,在香椿樹街到處挖自己的魂。保潤媽媽終於不顧反對,將爺爺送進了郊區的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成了這部小說的核心要素,所有的高潮與跌落,都發生在這裡。保潤來精神病院照顧爺爺,自學成才,學會了五花八門的捆綁術,專捆不聽話的爺爺。白小姐是精神病院花匠家的孫女,驕橫跋扈,性格潑辣。白小姐15歲,很時髦,喜歡滑旱冰、看電影、跳拉丁舞、聽唱片等等一切在那個時代代表前沿的新鮮事物。白小姐很不喜歡保潤,她嫌保潤醜、窮、木訥。偏偏保潤就喜歡上了這個驕橫的小仙女。柳生也是香椿樹街的,他姐姐也是住在精神病院。柳生家有錢,白小姐幫柳生跑腿賺錢。柳生是白小姐的老大,白小姐很聽他的話。

柳生的姐姐精神失常,常常當眾脫衣服。柳生臉面掛不住,求繩藝了得的保潤幫他綁姐姐。柳生給保潤的好處是,幫他安排和白小姐的約會。沒有互相喜歡的約會,最終都要砸場。白小姐誆騙了保潤80塊錢,買了唱片機。保潤死心眼,一心認錢不認人,也不認情。於是將白小姐綁在了精神病院的水塔。白小姐在水塔被強姦了。保潤和柳生都被抓走。柳生家稍有錢一些,打通了關係,出來了。保潤以強姦犯的罪名,進去坐了10年牢。

這10年,柳生成為了不錯的小商販,人際關係處得很好,到處都能包攬一些小生意,在香椿樹街算富裕了。保潤的爸爸死了,媽媽遠走省城改嫁。爺爺繼續在精神病院瘋瘋癲癲地長壽著。而白小姐收受了柳生家的一點好處,遠走他鄉。白小姐做了歌女,白小姐被富商搞大了肚子,白小姐回到了這個城市。10年後,出獄的保潤、白小姐、柳生,三人相遇。弔詭的是,柳生租了沒有人住的保潤家,給懷了富商孩子的白小姐住。保潤沒有恨白小姐誣陷自己,白小姐也沒有恨柳生強姦了自己,反而生出了甜蜜的感覺,居然能跟柳生談起心來。這是讓我感覺不合理的情節。有點假,有點勉強。我很懷疑時間,短短10年的時間,到底有沒有這麼大的能量沖刷掉一切。

複述到這裡,我想所有人都能猜得出來,剛好10年之期那天,保潤殺了柳生報仇。白小姐在所有人的唾沫的屈辱中,生下富商的孩子,然後住進了精神病院。她把孩子交給了爺爺,然後從精神病院消失了。故事結束。

小說的結構,很新穎。分為三段: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每一段是不同的主角視角,三段小說將三個年輕人的命運交織在精神病院的水塔之下。每一個人的命運,都令人唏噓不已。

儘管為人物命運唏噓,這部小說,帶給我唯一的思考,就是不公平。保潤遭受的不公,讓我想起小學的一位老師。這個老師同樣是我的老鄉,他家距離我家就二三百米。說是老師,其實他只比我大七八歲的樣子。他教我們的時候,剛剛高中畢業。其實他考上了大學的,但是被頂替了,冒名頂替在那個年代盛行。我只記得他很溫和,我給過他一個黃果,他給我說了聲謝謝。在封閉的農村,他是唯一一個會說謝謝這個天外詞彙的人。做了他半學期的學生,我就搬走了。後來,捕風捉影似的聽到過一些關於這個小學老師的事情:他沒做多久的老師,就瘋了。一個人去了深圳,然後從深圳徒步三個月回到了老家。所有的人都叫小孩子們遠離他。我再見他是十多年以後,沒想到他在路邊認出我來。他不叫我學生,他記得我的名字,記得叫我爸爸么叔。他說小兄弟你長大了。印象中,我小時候,他很白淨清秀。再見他時,鬍子拉碴,牙齒外露、泛黃,不忍直視。他非要拉著我下象棋,其實我是個臭棋簍子,蹩腳的馬我都能走出來。但是我還是下贏了他。我不能像大家一樣說他是瘋了,但是智力下降、精神失常是無疑的。我把他的命運,歸咎於遭受的不公——高考被頂替。

以上對於那個小學老師的回憶,就是《黃雀記》這部小說能帶給我的所有思考。

這部《黃雀記》不夠心中期望那麼好,我想應該會忘記得很快。但是它,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