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對決!美國押上了“全部家當”!

20世紀10年代,美國海軍發現自己在主力艦方面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英德海軍競賽如火如荼,使得兩國主力艦水平飛躍提升。

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國家主力艦的跟風發展,特別是假想敵日本海軍,其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水平已經壓過世界各國,而此時美國戰列巡洋艦方面還是一片空白。鑑於這種情況,美國在1916年決定啟動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的研製工作。

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對決!美國押上了“全部家當”!

按照美軍計劃,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將配備新一代主炮。為了降低研製風險,美國決定參考之前做法,推出現有戰列艦主炮的改進版。當時美國戰列艦的主炮為356毫米45倍徑主炮,於是新式主炮也隨之成為356毫米艦炮加長版,新艦炮於1916年研製,1918年研製成功,美國稱之為14寸50倍徑馬克4型艦炮。

全炮重81.42噸,長181.35米,其中炮管長18米。以15°仰角射擊時,該炮能將636千克穿甲彈射至22.86千米。炮口初速850米/秒。

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對決!美國押上了“全部家當”!

356毫米50倍徑馬克4型艦炮的裝備歷程則略顯意外。在1917年動工建造的新墨西哥級戰列艦原本計劃配備406毫米艦炮,但隨後該型艦炮的研製工作滯後於計劃。美國海軍便將356毫米50倍徑馬克4型艦炮當做了該級戰列艦主炮。之後,該炮又成了田納西級戰列艦的主炮,而原本計劃中裝備該炮的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則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被廢棄。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356毫米50倍徑炮只裝備了兩級五艘戰列艦,但該型艦炮卻是美國海軍第一型裝在三聯裝主炮塔內的戰列艦主炮。因此356毫米50倍徑炮的裝備數量仍然較為可觀,達60門。

有意思的是,最早將356毫米50倍徑炮應用於實戰的卻不是美國海軍,而是美國陸軍。1918年美國參戰後,美國以356毫米50倍徑炮為基礎開發出了列車炮,用以轟擊德國鐵路樞紐。

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對決!美國押上了“全部家當”!

356毫米50倍徑馬克4型艦炮裝備部隊後,美國海軍還推出其改進型馬克6型。二者差別不大,但都面臨射彈散佈較差的問題。

1935年,美國海軍推出了馬克7型,基本解決了散佈問題。1942年,又換裝了馬克11型。馬克11型的主要改進措施是炮管內鍍鉻,仰角提升至30°,射程隨之提升到33.6千米。

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對決!美國押上了“全部家當”!

美國參加二戰後,裝備著356毫米50倍徑艦炮的美國戰列艦參加了多場重要戰役,全部位於太平洋戰場。

在大多數戰役中,356毫米50倍徑艦炮只是用來對地攻擊。如1942年的阿留申群島戰役、1944年的誇賈林環礁戰役以及1944年的關島戰役等等。但356毫米50倍徑艦炮也參與了蘇里高海峽海戰。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對決中,參與伏擊日本扶桑級戰列艦的六艘美國戰列艦中,有三艘使用的是356毫米50倍徑艦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