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次提到福特汽車?因為它的案例太經典了

在業務航向不變、複雜度沒那麼高的時候,高度集權的企業是有效的,一旦環境改變,需要轉變航向時,它就容易被困住。

為什麼多次提到福特汽車?因為它的案例太經典了。直到近年,人們評價影響了當代工業文明進程的著名企業,福特汽車公司仍排在前100位,作為偉大的企業家,亨利·福特排在前10位。

為什麼多次提到福特汽車?因為它的案例太經典了

這位福特汽車王國的締造者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他首創工業化大生產的方式,使人類突破了工業製造能力不足的限制,他還創立了汽車的分銷系統,把工業文明的成果普惠到普通人,美國從此變成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福特還首倡八小時工作制,使人有尊嚴地工作,同時代IBM職員日薪不到2.3美金,福特工人的日薪高達5美元,可以說福特培育了美國最初的城市中產。

美國打贏了二戰,福特首創的大規模生產方式為之提供了重要助力。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被迫參戰,這時,參戰國的工業產能變得極為重要,必須在短時間內把作戰裝備生產出來。就像現在全民疫情防控,疫情一爆發,出現了口罩、額溫槍等必需物資短缺,以致於各路“倒爺”哄抬物價。其實大家只要不著急,不大量囤貨,過不多久供應就能上來,我們這個製造大國應對這點事兒還是沒問題的。

福特汽車在1920年代巔峰時期,黑色T型車銷量佔到世界市場份額的70%。老福特非常牛,他本人就是福特汽車的研發總工程師和技術總監,技術班子把所有技術和工藝要求細分到極致,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整個工廠嚴密、高效,像一部精密運轉的巨型機器。

福特工廠除了老福特發號司令,其他助手其實是監工,沒有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管理人員。大家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裡看到過藝術誇張的工業流水線場景,那是工業化大生產前期的真實寫照,在監工的嚴苛管束下,生產線效率高,工人勞動強度大。當時通用汽車打不過福特,對後者的生產效率忘塵興嘆。

但當美國中產消費品位開始升級,一成不變的T型車不再是富裕階層的第一選擇時,福特的業務就遇到了巨大的障礙。老福特是個技術大牛,也研發了若干其他車型,但沒能及時成功地推向市場,最終無力奪回被轉型更快的通用汽車蠶食鯨吞的市場。福特轉型新車業務的失敗,原因就在於整個組織過於結構化了,僵化得如同一架只會聽從一套指令、只能做規定動作的機器。

在這種組織氛圍裡,從上到下,除了一個總指揮,其他人都在等待熟悉的指令,沒有人為時代的鉅變做好了準備,沒人知道該如何去改變。通用汽車後來居上,是一群善於協作的人打敗了一個獨裁領導者的勝利。(來源:華夏基石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