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失敗——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熟讀三國曆史的小夥伴肯定知道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是非常出名的,

公元221年,劉備親自領軍,對東吳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劉備派了吳班、馮習、張南三位將軍,奪取了峽口,進入吳境後在巫地又擊敗了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同時還讓人去協同當地的部落首領沙摩柯和蜀軍前後夾擊吳軍,可謂聲勢浩蕩,一路上攻城拔寨,想要一鼓作氣滅掉吳國。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可能大家會問:曾經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呂蒙“白衣渡江”,讓曹操丟盔棄甲,讓關羽功敗身死的吳國去哪了?坐擁江東富庶之地,佔據長江之險,難道會被劉備直接帶軍給滅了嗎?這時候,孫權做了一個讓他以後都很慶幸的一個選擇,任命陸續為大都督,成功的擊敗劉備,並且一把大火把劉備的家底燒了個精光。

“夷陵之戰”的失敗——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襄樊之戰

這樣的結果讓蜀漢剛剛達到巔峰沒多久,就以這樣慘烈的結果迅速衰落,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們深度解析的。劉備的失敗致死絕非意外,而是三國這個特殊時期,魏蜀吳三方在人才、軍事、領土幾個方面相互制約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們就從這幾個點,來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劉備敗亡之前,蜀漢剛立國,根基不穩,違背隆中對策略

一、首先在人才方面,蜀漢的劣勢是比較明顯的,曹操就不用說了,運用唯才是舉,招攬到了大批的人才,東吳人才儲備也很多,大都督的人選就從來不缺,周瑜死了有魯肅,魯肅死了有呂蒙,呂蒙死了有陸遜(周瑜赤壁之戰打敗曹操、魯肅堅定維護了孫劉聯盟、呂蒙白衣渡江奪回荊州、陸遜大敗劉備),通過東吳的這幾任大都督,我們可以看出除了赤壁之戰,另外的都和劉備有關係。

而劉備集團的人才梯隊,基本都是依附於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的名望,劉備的人才基本都是來源於荊州,大家會說還有益州啊,益州的人才很是匱乏,要不然,劉璋也不至於打個張魯還要請外援了。益州倒是有這麼兩個人才,但是並沒得到諸葛亮重用,就是李嚴和魏延,也是很可惜的了。

“夷陵之戰”的失敗——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劉備

魏吳依靠地勢的優勢,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可以說人才是源源不斷的,而蜀漢從夷陵之戰後,劉備敗亡,諸葛亮也在苦苦支撐了11年後,撒手人寰,從此蜀漢再無拿得出手的人物了(姜維對帶兵作戰有見解,對人才真的沒什麼作為)。此消彼長,結果就可想而知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蜀漢後期最真實的寫照。

二、軍事方面,這一方面本來蜀漢是做得非常不錯的,要知道魏國因為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從而佔據了北方大部,雖然經歷赤壁之戰,但是並沒有傷到根本,而東吳也是在江東穩定的發展,只有劉備是一個暴發戶,從一窮二白,到稱帝,劉備的一生可以用過山車來形容了。

赤壁之戰後奪得荊州,入川之戰奪得益州,漢中之戰奪得漢中,到這時候劉備根據諸葛亮為他規劃好的路線已經實現了一大半了,實力也達到了巔峰,但是隨之而來的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嚴重違背隆中對策略,關羽丟荊州被殺,張飛被手下殺死,劉備兵敗夷陵身死,導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一點優勢,蕩然全無。

劉備集團實力到達極盛用了10多年時間,而到極衰只用了僅僅2年時間。

“夷陵之戰”的失敗——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赤壁之戰

三、政治方面,背信棄義,違背劉備立足之根本。劉備最開始喊的口號是什麼?以仁義治天下,不管在何時,他都事滿口仁義。不顧北方曹魏的巨大威脅,公然撕毀孫劉聯盟,有人會說是東吳先撕毀的,關羽的死只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藉口罷了。

他發動的夷陵之戰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奪回荊州,如果運氣好一點,可以把東吳也給滅了,就算滅不了,我退回益州要沒什麼損失,可惜的是,他碰上了陸遜,一把火把他的所有念想都給撲滅了,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丟給諸葛亮。

東吳歷經三世,後方根據地穩固,孫權居安思危

經過孫堅和孫策的打拼,孫權活脫脫的就是一個富二代,說白了,就是東吳的根基很深,所以在東吳的人很多都有點自我滿足,有很多老臣都是這樣的想法,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仗,就是偶爾去合肥騷擾下魏國。

八月,城武昌,下令諸將曰:“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昔雋不疑漢之名臣,於安平之世刀劍不離於身,蓋君子之於武備,不可以已。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

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孫權的政治覺悟相當高,孫權在得知劉備稱帝后,對手下人說,要居安思危,更何況跟魏蜀這樣的豺狼打交道,更是要小心,果然沒過多久,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浩浩蕩蕩的殺奔而來。孫權當機立斷的向曹丕稱臣,免得受到兩個國家的夾擊,以便於專心的對付蜀國。

從這幾點可以看出孫權是個能保境安民的主。

魏國在旁虎視眈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曹魏在幹什麼呢?曹丕剛剛稱帝,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曹丕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進攻蜀國,二種就是進攻東吳。

“夷陵之戰”的失敗——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夷陵之戰時,曹魏軍力分佈

但是從當時的兵力佈局圖來看,曹丕趁火打劫的只有東吳了,因為蜀漢那邊的兵馬只有曹真一支,而打蜀漢是要直接面對諸葛亮的,舍近而求遠,不明智,所以曹丕的目標放在了東吳身上。

《三國志.劉曄傳.裴注》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地欲來者心,必認為懼,其殆不能!孤為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以後乎?”對曰:“蜀遠吳近,又聞我國伐之,便還軍,不可以止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和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定勢也。”

而孫權當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又做了一個英明的決斷:

自魏文帝踐阼,權使命稱藩,及遣于禁等還。

就是向曹丕稱臣,並把于禁送回去,先一步穩住曹丕。

曹丕也是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的,索性哪邊都不幫,他來做那一隻“黃雀”,等到吳蜀兩敗俱傷時,他在一起收之。前期確實也如曹丕所預料的那樣,兩軍互有損傷,但是夷陵之戰成了轉折點,劉備兵敗如山倒,敗得出乎曹丕所料。

“夷陵之戰”的失敗——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孫權稱帝

待劉備逃回白帝城時,他才反應過來去打東吳,可惜這時候陸遜早有防備了,曹丕也只得鎩羽而歸,黃雀沒做成,還惹得一身騷。

劉備沉不住氣,不能見好就收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在前期的效果是很顯著的,打得孫權來求和,這時候如果劉備跟孫權提出收回荊州,相信孫權是會同意的,但是看看劉備是怎麼做的: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不同意,對,劉備還想趁勝追擊,一鼓作氣拿下東吳,俗話說,“狗急了還跳牆”。逼得孫權沒辦法,只得再次迎戰,提拔陸遜為大都督,把劉備引之夷陵。

“夷陵之戰”的失敗——深度解析蜀漢國力盛極而衰的原因

陸遜反攻

夷陵這個地方吧,夷陵也就是在現在的三峽一帶,道路窄小,不利於大軍通行,陸遜跟劉備打起了消耗戰,拖得劉備人困馬乏之際,背後偷襲,一把火燒得劉備狼狽逃串。至此,夷陵之戰結束,以劉備的慘敗而告終。

劉備不僅沒撈到一點好處,還把蜀漢的家底給敗光了,連帶著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了,從此蜀漢再無爭霸天下的機會了。

總結

蜀國盛極而衰的原因是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好不容易獲得諸葛亮的隆中對的先決條件,就是佔據荊州和益州,還額外佔領了漢中,若是按照隆中對後期策略,天下一統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關羽擅自發動襄樊之戰,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兩場戰役把前面幾十年的存貨消耗得精光,留下一個風搖雨墜的蜀國給諸葛亮,諸葛亮也深知蜀國的情況,他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我認為蜀國的盛極而衰取決於其自身的政策錯誤,這個錯誤的政策是全方面的,沒有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兩大戰役的大量消耗,使得蜀漢後期沒人可用,獨留一姜維終究是獨木難支,加上後主親信小人,也是加速蜀漢滅亡的原因。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人可惜!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