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袁隆平向湖北紅十字會捐款10萬元,說要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在這之前,袁隆平高科技公司還捐獻了200噸大米運到武漢。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消息看到這裡,我突然對袁隆平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在這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上學時課本上的考點,他是一個種地的老爺爺。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研究雜交水稻,他家庭生活幸福嗎?

這些統統不知道,帶著巨大的好奇心,翻閱歷史長廊,我走近了他。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動盪中的童年

1930年的一個秋天,一個小嬰兒在北京協和呱呱墜地,因為族裡的"輩派"父親給他起名為隆平,因是家裡第二個兒子,小名二毛。沒有人會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小嬰兒在未來會活無數人口。他不僅給中國,也給世界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袁隆平與母親和哥哥

隆平週歲時,"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東三省。六年後,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在抗日戰火中,袁隆平一家與全國同胞一樣,流離失所,扶老攜幼,逃向遠離戰火的後方。

袁隆平8歲時的春天,他跟著父母,一家七口從漢口坐著一隻小木船,逆水而上。二十多天後,到達湖南桃源縣,逃難途中不僅風浪很大,還要擔心敵機轟炸,飢餓和死亡時時威脅著全家。

桃源鎮雖然叫桃源,卻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一家人到達桃源不久,敵機成群結隊而來,丟下燃燒彈和炸彈,全家擠在逃難的人群中,躲在石拱橋下,逃得一命。

轟炸機走後,袁隆平不顧父母的勸阻,跟著船工跑到街上。這裡一片廢墟,屍體遍地,血肉模糊,這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亡,這殘酷的現實與"桃源仙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災難中的國家,容不下兒童的天真。

在桃源停留不久,全家繼續乘小木船逆水而上,原準備去湘西,但聽說湘西水匪嚴重,便改道去重慶。

這年的春節,全家在北方呼嘯的小木船上度過,清冷、寂寞,父親惆悵,母親沉默。

第二年春天,一家歷經種種波折,終於到達重慶。不幸的是,到重慶不久,他們又再次面臨日本轟炸機,幾乎每天都有,他父親常悲傷地說:今天全家還躲在一起,不知明天將怎樣?

袁隆平的童年,充滿了苦難,受盡了折磨,短短几年的逃難生涯中,路過了湖北、湖南和四川幾十個地方。

不幸是一做最好的學校。

袁隆平因為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他從小立志長大後要讓國家強盛。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學農、教農的青年

他在重慶生活了8年,從一個小小孩童長成了一名英俊青年,這8年,他最喜歡的運動就是游泳,幾次橫渡長江。

袁隆平16歲時,因為父親工作調動,一家人從重慶返回漢口。

第二年,湖北省舉辦游泳比賽,他躍躍欲試,但是因為他身材矮小,體育老師並不看好他。

袁隆平一直都是決心要做什麼事,就一定要做到的人。他跟同學商量辦法,在漢口市區舉行選拔賽那一天,他尾隨參賽同學溜入賽場。那天,他獲得了漢口賽區男子自由泳第一名。接著,他參加了湖北省的省級比賽,獲得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袁隆平18歲時,父親工作再次調動,一家人搬到南京。他在南京讀完了高中,面臨以後上哪所大學的問題,父親希望他報南京中山大學,將來從政。

袁隆平對此不感興趣,並且思念曾經生活了8年的重慶,他熱愛大自然,想以後跟大自然打交道。

他對父親說,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農業科學家。

父母尊重了他的選擇,8月,袁隆平告別南京,告別父母,趕往他嚮往已久的重慶相輝學院。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1950年,相輝學院併入西南農學院,後改名西南農業大學。

4年大學生涯,袁隆平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裡,他開始接觸世界範圍內知名的生物學家,如米丘林、李森科、孟德爾、摩爾根等的各種不同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並對其學說進行初步比較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學術資料。

他努力學習,但也不是書呆子,他向同學學習拉小提琴,還經常去江河裡游泳。

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熱浪中,袁隆平決心投筆從戎。他報名志願軍,經過體檢合格,成了西南農學院被錄取的8名飛行員之一。正當他們出發之際,上級需要在校大學生參加國家經濟建設,他們留校繼續讀書。

如果當初袁隆平成為抗美援朝志願兵,也許後來我們也就沒有雜交水稻之父了,只能說時也,命也。

時光太匆匆,轉眼已畢業,他即將被分配工作,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決心離開割捨不下的重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袁隆平拿著分配通知書到湖南省農業廳報道,他被分配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

安江農校是由古老的聖覺寺改建而成,這裡依山傍水,人煙稀少,他在這個開始了長達19年的教學生涯。

他剛去的時候,擔任俄語老師,在這期間又苦學英語,第二年開始教授農學,帶著同學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一年四季,春天播種插秧,夏季鋤草撓秧,秋天收割耕地,他樣樣農活學著幹,並抓緊課餘時問,帶領學生堅持參加生產勞動。

20世紀50年,蘇聯生物學家米丘林、李森科關於"無性雜交"理論盛行,光有理論沒有實踐可不行,袁隆平帶領學生對多個作物進行"無性雜交",最後都失敗了。

當時孟德爾和摩爾根的遺傳學在國內屬於異端學說,但經歷了失敗的實踐,袁隆平決定拋棄偏見,學習研究各個遺傳學家的理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1960年,袁隆平30歲了,都說三十而立,他想到自己在農業不能再東一榔頭,西一錘子,該選擇為之一生要拼搏的目標和科研課題。

民以食為基,他此時處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太多人沒有飯吃,經常要餓肚子,這時能吃一頓飽飯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這一年春天,他踏上了一條研究水稻選育和雜交的探索之旅。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從這一年開始,袁隆平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依舊在這條路上探索著。如今,雜交水稻不僅在國內廣泛種植,也幫助了無數外國人吃飽飯。

攜手一生的伴侶

袁隆平在安江農校任教三四年了,教學上認真負責,私下裡是學生們的知心大哥哥,學生們既尊敬他又不害怕他。

可是他對自己的生活就很隨意,對吃和穿都很隨意,同事給他介紹好幾個姑娘,剛見面就告吹,因為他穿的實在是太不講究了。

袁隆平26歲那年,終於遇到了一個不在意他打扮的姑娘,就在兩人準備談婚論嫁的前夕,姑娘不再登門,隨後他收到了姑娘另嫁他人的消息。這是他的初戀,因為他"出身"不好,姑娘的"出身"也不好,姑娘決定放棄愛情,追求進步。

袁隆平在初戀受挫之後,消沉一段時間後,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中。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他33歲了,真真兒的大齡單身男青年,這個時候,有人給他介紹了曾經的學生鄧則。

兩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一個月後,兩人結婚。

婚後,袁隆平與鄧則相親相愛,幸福美滿。鄧則與袁隆平在一起,夫唱婦隨,珠聯璧合。婚後不久,鄧則便與袁隆平一起探討關於水稻雜交優勢的途徑。鄧則在圖書館找到一本科學雜誌,上面說水稻雜交優勢的利用是世界公認的難題。

然而,袁隆平在鄧則的支持與鼓勵下,為了更多人能吃飽飯,偏偏選定這個世界難題去破解。

在之後的歲月中,鄧則照顧孩子,照顧老人,讓袁隆平能全心全意撲在雜交水稻上。沒有人看好他的時候,她看好他;沒有人支持他的時候,她支持他。

鄧則的則字,在四川話讀起來像"賊",袁隆平商量妻子改名為哲,寓意哲思、哲理。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為了能加快研究進度,縮短水稻的生長週期,袁隆平從海南輾轉雲南,帶著助手四處奔波,兩個孩子出生時不在家,父親去世時也不在家。

40歲那年,他們發現了野敗——一株野生雄性不育株,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研究的轉折點。

從1973年開始,雜交稻的高產優勢漸漸嶄露頭角,繼而開始在全國多個地方,試點種植,袁隆平的名氣開始越來越大。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袁隆平被農民稱為“米菩薩”,拿出家中積蓄為其做雕像

52歲時,袁隆平參加國際水稻科技節,會議開始後,研究所所長莊重地將袁隆平引向主席臺。不久,投影機在字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頭像,頭像下方,顯現出一行特大號的黑體英文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報告大廳裡立刻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成名之後

很多人一旦成名,很容易膨脹。有的人會升官發財死老婆,但還有部分人可以牢牢把持住自己的內心,成名不棄"糟糠"。

袁隆平就是這樣的人,事業成功之前虧欠家裡太多,事業成功之後總想著要加倍補償妻子。出去出差時,常常惦記妻子,給妻子寫信,買禮物。

袁隆平成名後,各種頭銜、各種會議紛紛而來,然而他深深懂得: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一生事業的目標只有研究雜交水稻。

他辭去了各種兼職,各種會議能不去就不去,主要精力就是帶著團隊繼續研究雜交水稻,雖然現在的雜交稻已經增產不少,但依舊有可提高的空間。

袁隆平日常只依靠工資生活,他說這些就夠了,不管是與美國公司合作的錢,還是得到的獎金都作為獎勵基金,獎勵在雜交水稻領域中有突出貢獻的人。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1999年,成立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帶領的研究團隊佔25%的股份,原本他是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公司,哪怕他名字的品牌價值為1008.9億元人民幣。

後來,他勉強同意是因為70歲以後,他就沒有國家給的科研經費了,但是他要研究雜交水稻一輩子,沒有經費可不成。

曾經有記者問:您作為我國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大家很關心您下一步還有些什麼打算?

袁隆平:我這一輩子還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類;第二個願望是把超級雜交稻搞成功。現在,超級雜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在湖南取得了18個百畝片、4個千畝片平均畝產700多公斤的成果,最高的達到870公斤。按國家的要求,要在2005年前達到大面積畝產800公斤的目標,我現在正為這一目標而奮鬥。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後記

如今袁隆平90歲了,面對年華逝去,他特別坦然。他說自己年齡大了,聽力不行了,身體也不行了,他80歲的時候還打排球,覺得自己是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

如今,聽人說話都要戴助聽器,可是助聽器分辨率又不夠,但是人老是自然規律,幸好腦子還沒糊塗,有好多年齡比他還小的都沒有他腦子好用。

袁隆平每天堅持去辦公室上班,瀏覽資料的時候常常藉助兩個放大鏡,時不時去田邊看看,他說自己現在下不了田了,只能在一旁看。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2019年,雜交水稻最高產的畝產1200千克,他未來的目標是先達到1333千克,甚至更多;第二個目標是開發鹽鹼地,種植耐鹽鹼的水稻,用八年的時間,種植1億畝海水稻,可以多養活1億的人口。

袁隆平說如今中國糧食不夠吃,要靠進口,像進口大豆每年要七、八千萬噸,如果人家不賣給咱了,就會出大問題。

但是現在的青少年很少搞農業,糧食產量少了,吃飯就會有問題,所以需要好政策來調動農民積極性,比如國家高價回收糧食,在低價轉賣。

糧賤傷民,而糧價又是百價之基,高了的話就會通貨膨脹。

袁老今年90歲了,關於雜交水稻還有著5年、10年計劃,還在擔憂大家有一天沒有糧吃,會餓肚子。

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雜交水稻,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清貧的袁老在這次肺炎疫情中,先捐大米,後捐錢。

這名老人,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尊敬和愛戴!


袁隆平:生長於動盪年代,心繫百姓口糧,先捐大米,後捐錢



今日話題:

在全民追星的今天,有這樣一批人,我們在他們的恩惠下生活,卻對他們並不瞭解。

他們不計較財富,為了理想甘願奉獻一生,無怨無悔。

留言談談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