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回眸「山西541」:晉南坦克基地——中條山下鑄兵車

導語

在上個世紀始於1964年的大三線建設中,全國上下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紛紛背起行囊,走進了大西北,走進了戈壁荒灘。

1969年開始的第二輪大三線建設熱潮中,山西晉南中條上北麓建起了我們的第二坦克基地——541工程。

三線回眸「山西541」:晉南坦克基地——中條山下鑄兵車

回眸541歷史往事

1969年:大規劃下的太行三基地

1969年,中蘇邊境陳兵54個師、近百萬人,在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隨著中蘇關係的緊張,大量的前蘇聯軍隊從歐洲調往蒙古,同時我們更面臨著來自前蘇聯“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威脅。

蘇聯的國家媒體《紅星報》已經公然叫囂“蘇聯軍方的《紅星報》公開發表文章,聲稱要給“現代冒險家”以摧毀性的核打擊。”

一時間,中蒙邊界上軍隊密佈,戰雲驟起,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由於包頭距離中蒙邊境非常近,使得作為國家第一坦克生產基地的包頭國營617廠(國家“一五”期間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現已改為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等軍工企業直接受到戰爭威脅,由此產生了將國營617廠搬遷內陸的計劃;

1969年11月,軍委常規兵器領導小組以適應“大打”的需要為目標,制定了兵器丁業1970年至1972年發展規劃。

這個規劃中按照軍委統一部署,沿太行山脈興建“三大基地”:541基地(在山西南部山區的坦克生產基地);531基地(在河南省濟源市西部山區的火炮生產基地),542基地(在河北井陘山區的裝甲車輛生產基地)

三線回眸「山西541」:晉南坦克基地——中條山下鑄兵車

541選址小組的前輩們

作為太行三大基地中規模最大,最為關鍵的541坦克基地則是由軍委辦組成立了選址領導小組。

選址小組成員主要有:時任裝甲兵副司令員兼後勤部部長宋慶生、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張照遠、北京軍區國防工辦副主任範鎮平等人。

由領導小組的成員上看,中央對山西541項目可謂重視之極。

宋慶生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0年,蘇聯因中蘇關係惡化,撤走所有在華項目專家,停止供應組裝坦克所需的24種主要部件,宋慶生率領我國專家和技術人員攻關,解決了坦克部件生產中的許多難題,可謂中國高級將領中的裝甲坦克專家。

張照遠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升為大校軍銜,1970年至山西赴任前,曾任首鋼軍管會副主任,有著豐富的軍事理論研究和大型企業管理經驗。

範鎮平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任北京軍區國防工辦副主任之前,曾任京軍區後勤部司令部副參謀長。

三線回眸「山西541」:晉南坦克基地——中條山下鑄兵車

那些曾經的前輩們

選址、批覆:從617廠搬遷到新建

為了確保國營617廠的搬遷,當年的選址小組確實花了很大的精力,據山西晉中南翼城、長治、運城一帶老百姓的回憶1969年底至1970年,常用直升飛機在天上盤旋,這就是在尋找合適541坦克基地建設的地址。

根據大三線的選址指導方針中所指出的:靠山、分散、隱蔽、進洞;541的坦克基地一開始是工程計劃建於山西晉南翼城縣至晉東南的之間的太行山山區內。

後因541工程實在過於龐大,各個車間太過於分散,交通不便,生活條件無法保障等諸多原因,而改選在山西南部翼城、侯馬、運城附近的中條山北麓的長達130公里的山區中。

1970年2月,中央軍委批覆同意:第二坦克基地廠址選定在在山西絳縣、聞喜、夏縣、翼城四縣境內,橫跨(運城和臨汾)兩個地區,並由原定的搬遷改為新建,名稱為“541工程”;

從此揭開了541工程在蜿蜒130公里的山西中條山北麓,的大規模建設帷幕,也影響了包括“五四一”三線建設者、山西晉南中條山區老百姓和數十萬三線子弟的人生軌跡。

三線回眸「山西541」:晉南坦克基地——中條山下鑄兵車

寫在後面

筆者小老頭為541工程一分指子弟,有著深深的三線情結,也一直想潛下心記錄下我們三線的曾經往事,不為了懷念什麼,只為了不忘記,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點我們和我們父輩曾經經歷過的歷史記錄。

這裡需要請大家關注下的是:

小老頭寫三線是憑著自己的三線情結與業餘愛好,並非三線歷史專家,因此希望三線子弟和三線人,能多多指正,多多關注留言,一起留下我們曾經的三線記憶~~~

三線回眸「山西541」:晉南坦克基地——中條山下鑄兵車

三線子弟重要留言請私信·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