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之戰: 二十萬兵力、背靠天險, 為何還是輸的這麼慘?

1941年5月7日,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進攻中條山的兵力有6師3個旅團,兵力不足10萬。國民黨軍隊出動8軍19個師,將近20萬兵力迎敵。6月15日,這場戰役結束時日軍僅死亡673人,可國民黨部隊戰死四萬兩千人,被俘3萬5千人,苦心經營三年有餘的中條山根據地幾乎全部丟失。

中條山之戰: 二十萬兵力、背靠天險, 為何還是輸的這麼慘?

圖:中條山地形圖

擁有2:1的兵力配置、加上被稱為中國的“馬其洛防線”的中條山,國民黨為什麼還輸的一塌糊塗?

01 失誤的軍事判斷

1938年國民黨建立中條山根據地就是為了防止日軍渡過黃河向西進犯,保護西北和重慶,三年間根據地共擊退日軍13次大規模掃蕩,被日軍稱為“盲腸”。1940年秋,百團大戰後,日軍就著手徹底消滅中條山根據地的計劃了。

1941年2月,日軍向華北大規模調兵,先後從武漢、徐州抽調2個精銳的師團調往晉南,還調派空軍配合作戰。3月4日左右,日軍在中條山根據地的絳縣一帶活動,並和駐守該地的兩個軍發生交火,攻佔中條山的計劃已呼之欲出。

3月底,蔣介石還把中條山根據地所屬的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叫到重慶開會,痛罵他“剿共”不力,竟還強制他去峨眉山休養,改派何應欽管第一戰區。戰爭將至卻臨時換帥,是兵家大忌,可見蔣介石起初並未對日軍異動足夠的重視。

中條山之戰: 二十萬兵力、背靠天險, 為何還是輸的這麼慘?

圖:衛立煌

更要命的是,整個軍事高層搞錯了日軍的戰役意圖。當時的第36集團軍李家鈺認為日軍是要“渡犯黃河,威脅大西北和大西南”、軍令部長徐永昌斷定日軍這是要“直取洛陽西安”,綜合判斷後,軍令部認為日軍在中條山的活動是要“渡河進犯洛陽”,這與日軍只打算消滅中條山根據地的計劃大相徑庭。

高層的這一戰役判斷直接影響了接下來軍隊的軍事部署。

02 錯位的軍事部署

4月上旬,軍令部為中條山地區擬了鞏固河防、主動出擊和山地運動戰三個作戰方案,代管第一戰區的何應欽主張第二個方案,力求先發制人,保住根據地。

最後的決策還是得老蔣來做。

5月4日,雖然他在日記裡認為“日軍乃掃蕩晉南我軍”表明他認同主動出擊的方案,但在具體實施上恰恰相反。也是同一天,他給前線的部隊指令是“積極加強河防工事。”導致戰役的重點變成了鞏固黃河一線。

中條山之戰: 二十萬兵力、背靠天險, 為何還是輸的這麼慘?

圖:何應欽

第一戰區大量抽調中條山前線的精銳部隊,尤其是把戰鬥力極強的總預備隊調到黃河南岸來鞏固河防守備,直接的結果就是減弱了中條山的兵力。為了防止日軍進西安,把駐守西北的第八戰區的大量兵力用於陝西黃河一線和河南的黃河一線,以阻止日軍渡河。就這樣,本來是支援中條山的部隊全部改派去了西、南黃河兩線。

03 糟糕的軍事行動

有著高山和黃河做依託的中條山根據地易守難攻,但是軍事防禦工事極差。山上除了一些簡單的戰壕以外,重要的補給交通線都缺少防禦設施。5月2日軍委會要求“加強陣地工事”但為時已晚。進攻考慮到這是場硬仗,中條山的守軍卻也沒有儲備足夠的補給。5月7日到11日,僅僅四天功夫,駐在山上的第14集團軍總司令劉恩茂就打電報求援“苦無存糧,大軍已絕食三日”。

中條山之戰: 二十萬兵力、背靠天險, 為何還是輸的這麼慘?

兩天時間,即5月8日左右,日軍就完成了對山上國民黨部隊的內外側包圍,但負責支援的兄弟部隊卻無動於衷。駐紮在附近的閻錫山部隊不去策應,中條山東北地區的四個軍以對付八路軍為名不去援助。日軍也正利用了這一點,將42個大隊中的35個大隊配置在中條山中心區,以最大限度集中兵力,佔領各個高地。

誤判日軍意圖,將大量兵力調派守備黃河、沒有充分的作戰準備、三心二意的兄弟部隊,造成了這場慘敗之戰。可老蔣嘴硬,私下卻認為這次失敗“皆衛立煌之老粗,不學無術所害也。”把鍋甩給了衛立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