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邦已是50歲大叔 且看日畫變遷

筆者自小就是個日本動漫迷弟,如今雖身處異國,但每逢動漫展都要去瞅一眼,更能感受到日本動漫文化在廣大地域青年群體中的強大號召力(當然經常也會打眼到鬍子拉碴、身材走型、臉上掛著蜜汁微笑的宅男大叔就是啦 hhh~)。

這次就以《魯邦三世》系列來跟宅友們探討一下日本動畫審美趨勢的變化。pick它的原因很簡單,一是時間跨度夠長,漫畫連載始於1967年,截至去年2017是50週年;二是創作自由度高,作為日漫第一成人番(你懂得~),魯邦系列自一開始尺度就放得很開,見血露點是家常便飯,再加上主角本人也有三觀不正嫌疑,藝術實驗色彩很濃;第三點就是創作方更迭十分頻繁,各路大牛都負責導演監製過本作,再加上日本動畫本身對繪製人員個人風格的強調,使得本作在各個發展時期有很強的對比參考性。


由於《魯邦三世》實在算是高產系列,TV劇場改編番外加起來有幾十部之多,所以這裡筆者就以時間軸為序挑選了幾部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些作品之中對當時日本動畫視覺效果和藝術審美的闡釋。

60、70年代: 美風下的輕鬆、浪漫

宮崎駿1979年導演的《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這居然是老爹的處女作……)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的總結之作來看待。日本動畫在二戰後的重啟階段還是受美式風格影響很大,總體風格粗獷簡樸。《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這部作品也體現出這一時期的基本創作特徵,簡約的線條勾勒人物形象,而整體風格卻偏向寫實。當然這也與日本動畫製作的小作坊模式有很大關係,為了節省成本,作品採用了大量的靜止鏡頭,畫面也很粗糙,而且這時期的視聽語言也偏於稚嫩,作品的劇情設置十分簡單(俗套到渣的英雄救美設定)。但由於題材新穎並且敢於嘗試新的創作手法,鮮明體現出魯邦系列招牌式的輕鬆活潑而又浪漫的冒險精神,作品總體質量還是令人滿意的。此外,畫面中刻意壓縮過的景深,開頭搶劫銀行橋段中魯邦和錢形追逐戲中呈現出的流暢自然感和豐富的喜劇化情節表現,都體現出宮老強烈的個人藝術風格,由於當時吉卜力還未成立,所以本作在宮氏作品中鮮有提及,力薦宮迷們心血來潮時去重溫一波吧~

80年代: 過渡 風格凸顯

受一代動畫大師出崎統(燒香膜拜~)的影響,到了80年代,日本動畫已經逐漸發展且普及出本土風格的圖像風格和鏡頭語言。在這一時期的三部TV特別版《魯邦三世:巴比倫黃金傳說》、《魯邦三世:風魔家族的陰謀》、《魯邦三世:拜拜了自由女神·危機一發》中,對鏡頭運動和陰影的處理可謂典範。據說“出氣筒”大師(這名字是真的戲多,hhh~)將攝像機鏡頭語言納入動畫中的靈感是受了《逍遙騎士》的啟發,這三部作品中出現的機車追逐戲在鏡頭處理方面與這部老片的確有幾分神似。從1989年《魯邦三世:拜拜了自由女神·危機一發》的宣傳海報中就能看出,引入電影鏡頭的焦距和焦點使得堅持2D手繪傳統的日漫在視覺傳遞上的確更有立體感。而為了傳達劇情中人物細膩的情感變化,作品中也採用了強烈的動靜對比手法,動作定格式的特寫在一瞬間產生的強烈張力也幫助增強了情節的戲劇性。此外,在之後被玩壞了的三次搖鏡、畫面分割、蠟紙陰影和入射光效果也是在這時期開始普及的。這時期的日本動畫已經彰顯出鮮明的自有風格,與當時頹勢已現的美國動畫分道揚鑣了。

90年代: 危機下的變革

90年代平成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作畫人員的薪資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仔細看90年代的這三部代表作品 —— 1992年上映的《魯邦三世:俄羅斯之戀》、1995年的《魯邦三世:DEAD OR ALIVE》和1996年的《魯邦三世:去死吧!諾斯特拉達穆斯》,會發現作畫崩壞時有發生,呈現出的質量忽高忽低,很不穩定。危機迫使各大動畫製作公司革新手段來控制作品整體的信息量,包括加入很多對世情的刻畫,尤其是對社會現實和政治的批判和思考(蘇聯垮臺、千禧年邪教傳播)。而作品中為了控制成本所採用的大量的靜止畫面,也通過反覆的“Three Panning”(三次搖鏡) 來提升和強調動感,當然這也是被廣大魯邦迷揪著不放的槽點……

1995年由原創作者Monkey Punch加藤一彥親自執導的被譽為“最接近原作風格的劇場版”(嗯嗯,尺度也是福利版的~) ——《魯邦三世:DEAD OR ALIVE》中可以看出,此時手繪動作分鏡的技巧已經達到巔峰了,且對97分鐘的劇場版的整體劇情節奏的把控非常嫻熟,已基本確立由視聽語言而非臺詞來營造笑點的模式。此外,作品的整體畫風也開始轉向唯美,主要人物面部輪廓更加清晰,五官尤其眼睛格外傳神(魯邦還是像猴子,不二子、五右門衛的顏值提升了一個層次?至於大介,哭暈在廁所了……),而招牌的溫馨、酸澀又帶點嘲諷的“魯邦式”結尾逆轉也基本定型了。

新世紀初: 困境 懷舊

新世紀之後的魯邦系列可以說是整個日本動畫的縮影——高產、市場導向和嚴重的同質化。雖然畫質的提升和製作流程的優化使得2000年之後的魯邦TV和劇場版整體質量還不錯,但局部的些微調整依舊難以擺脫同質化的弊病。雖然某些創作者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但用力過猛反而適得其反。例如2008年推出的40週年紀念版《魯邦三世:綠VS紅》,整體的敘事結構甚至藝術風格幾乎顛覆了之前的系列,輕鬆明快的畫風變得陰鬱惆悵,營造氛圍極其壓抑,令人傷感。雖然製作方表示這是面向老魯邦粉的情懷之作,但作品中體現出對主人公魯邦三世的身份定位的刻意模糊化處理和懷疑態度——這種過度的解構傾向的確在廣大粉絲中爭議頗大。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2012年推出的TV版《魯邦三世:名為峰不二子的女人》中,粗糲質感的畫面配上覆古的情調和對不二子的情色特寫(噴血啊~),讓老粉們不禁回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典魯邦系列,但這種頗為刻意的懷舊情結也破壞了幾十年傳承的魯邦精神,嬉皮士般的玩世不恭和爵士配樂的輕佻浪漫變得黑暗且冷峻,不二子不再是那個神秘妖冶的壞女孩,更像是個風塵氣十足的蛇蠍美人。作品一直秉承的活潑氣氛陡然冷卻凝固,藝術感倒是十足,但是看到特寫中一向嬉皮笑臉的魯邦壞笑之下帶了那一抹殘忍冷酷,除了一絲不適,還有些尷尬,什麼都有了,但唯獨不是魯邦了。

至於2009年的《魯邦三世VS名偵探柯南》…… 呃,龍套嘉年華? 典型的市場化套路,各種人設生拼硬湊之後,魯邦的情懷和柯南的推理都沒能到位地表現出來,嗯,很溫暖很治癒,還宣傳了一把環保呢,噱頭賺得很足,但評價真心不能很高哈哈。

當下: 反思 嘗試

2017是魯邦50週年紀念,由小池健導演的外傳劇場版《魯邦三世:血煙的石川五右衛門》(豆瓣評分8.4)算得上是扛鼎之作,從畫面、配樂到聲優都在努力向前人看齊,雖然大眾評價似乎不及上部外傳2014年的《魯邦三世:次元大介的墓標》(豆瓣評分8.7,也是由小池健執導),但一向在魯邦系列中人狠話少、戲路單一、自帶萌態的五右門衛在這部電影中唱了出相當驚豔的獨角戲,田間小徑獨對黑幫,輕綿小雨中揮灑太刀招招分肉見血,痩弱壓抑的浪人武士形象跟持斧的反派-粗獷豪放的山姆大叔的兩次遭遇對決讓人心絃繃緊,汗毛顫慄,但影片結尾節奏卻又舒緩平復,迴歸釋然,自帶一種東方佛教文化薰陶的圓滿自如的玄妙感。這與《魯邦三世:次元大介的墓標》中次元大介的驍悍草莽硬漢的形象塑造可謂迥異,但二者在暴力美學呈現方面都達到了令人相當滿意的水平,可以算得上這幾年業界應對同質化困境做出成功嘗試的典範。雖然方向尚不清晰,但可以看出魯邦系列多多少少有點向著Cult片審美靠攏的趨勢,節奏短平快,形象去符號化,類型越發不固定,各種元素混搭,體現出一定的反市場導向,迴歸強調日本動畫傳統的作者個人風格。在今年剛上映的TV版 Part5中,也可以瞥到作品的感情基調有些些微的調整,老套的英雄救美的路數變得豐富複雜了很多,新晉女主明顯比之前的“邦女郎“要獨立能幹很多,各種致敬鏡頭包裹下的是一個社交媒體構成的全新社會形態,這部TV版本身蘊含的消解性和批判性較幾年之前都有了明顯提升,筆者翻了翻豆瓣嚇了一跳,評分9.1…… 還真是有點心虛,哈哈~

最後總結瞎扯一下,雖然這幾年不時有業界大牛跳出來發表日漫“藥丸“論,但筆者無論是從內心情感還是理性分析後,都覺得還不至於那麼悲觀。的確前幾年輕小說漫改系列著實把日本動漫硬生生拉低了不止一個檔次(畢竟不是誰都能孵出《涼宮》),而且日本動漫市場過分成熟也在無形中收窄行業的受眾面。但從《魯邦三世》系列的沿革看,過去幾十年也出過大大小小的發展瓶頸和危機,製作方總是能協調觀眾面和各利益方做出調整應對挑戰。這幾年出現的經典重製和出續的風潮未必就證明日本動漫行業創新乏力、後繼無人,起碼眼下我們還是能看到行業內部在進行的反思和嘗試,所以還是祝福日本動漫儘快找到出路,而《魯邦三世》的迷弟迷妹們還是像錢形老爹一樣追逐魯邦到天涯海角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