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解析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之路

摩西奶奶在58岁的时候,因为关节炎的病痛不再刺绣,机缘巧合下她开始画画,她从未接触过画画,每一笔每一划都需要自己琢磨,但她乐在其中。一直到78岁的时候,才被一位旅行收藏家发现,随后摩西奶奶被全世界知晓。80岁那年,她还开了画展,这些在她年轻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

在摩西奶奶的书中,她曾说:对于我而言,对人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能够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莫大的幸福。

在这一点上,村上春树和摩西奶奶一样,保持自己的喜好,并一直坚持去做,久而久之,坚持就变成了习惯。

村上春树除了是一名小说家之外,他还是一位资深跑步者,从32岁开始跑步至今,已经过去了38年之久,能坚持这么多年,在外人看来非常了不起,而在村上春树心里,这不过是一种习惯,一种对喜欢的坚持。

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村上春树分享了他的跑步心得以及一些写作心得,他谈到为什么能一直坚持的时候,他只是说: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解析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之路

1. 坚持的前提是热爱。

  • 关于写作:

1978年4月,村上春树观看了一场棒球比赛。他躺在草地上,饮着啤酒,仰面眺望天空,一边看着比赛,就在那么一瞬间,他做了一个决定:对啦,写篇小说试试。

那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要些什么内容,连个构思都没有,只因这一瞬间的想法,他真的开始创作小说,就是后来出版的《且听风吟》,这部处女作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那时他29岁,可以说在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成为了新晋小说家。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瞬间的想法,有时候是一个决定,有时候是一个梦想,但大多数人只是把一瞬间抛诸脑后了,村上春树的不同地方就是把这一瞬间的决定变成了现实。

之后的他一边经营酒吧,一边创作小说,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可他内心越来越想专心去完成一部气势恢宏、内容坚实的小说,于是产生了全职写作的想法。当时的情况下,他开店的收入远远高于写小说的收入,周围人都很反对,但他再次坚守了本心,很快把店铺盘了出去,开始了全职写作的生活。

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 否则不得安心。

之后村上春树作品不断,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解析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之路

  • 关于跑步:

成为全职小说家之后,他过上了每日伏案写作的生活,体力逐渐下降,体重则有所增加,可要是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以后的漫长日子,就像找到一种合适的锻炼方式,于是,32岁的那一年,村上春树开始了跑步生涯。

之所以选择跑步,是因为这项运动不需要同伴或特别的装备,也不需要到某个特定的场所,只是需要一双跑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即可。从那一年开始,就坚持了30多年,长久的跑步让他得到了健康,也锻炼了毅力,他不觉得跑步是种负担,反而享受其中。

萨默赛特.毛姆说过: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种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

跑步和写作都一样,长久坚持都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能量,前者可以让身体康健,后者可以让心灵饱满。但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就算每日有人督促,也不会一直坚持,摩西奶奶是这样,村上春树亦是如此,在他们眼中,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像外界想得那么伟大。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解析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之路

2.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在《偷影子的人》一书中,吕克起初是一名面包师,继承了父母的手艺,每日呆在面包房中烘焙面包,但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是当名医生,他一直为此苦恼,既不想违背父母的心愿,也不愿就这样度过一生。

后来,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向父母坦露心声,决定去读医学院,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在医学院里,他每日忙着听课、解剖、做实验,还要去医院里帮忙,目睹了很多血淋淋的画面,他感到触目惊心。

一次偶然的旅程,他到达一个小镇,为了帮助一些老人们吃顿可口的早餐,他再次烘焙了面包和甜品。当他看到每个老人脸上幸福的微笑时,那一刻他才发现,原来他以前每天做的工作才是自己最爱的。

做出好吃的面包,看到顾客满足的神情,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满足和心动的呢?也是那一瞬间,他看明白了自己的心,也觉得天地宽阔了。

之后他回到家里,每日在面包店忙碌,可他再也不觉得乏味了,而是幸福满满。

很多人感到迷茫,大多和吕克一样,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所谓的诗和远方,也许就近在眼前,可自己却没发觉

做什么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是否感到愉悦和幸福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解析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之路

村上春树不管是选择当小说家,还是选择了跑步,都是从内心出发的,这两件事是他心底最喜欢也最愿意为此付出的事情,所以,对每日的坚持不觉得是痛苦。反观那些每日打卡宣扬自己要跑步的人,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因为这不是他的热爱,等三分钟热度一过,就会觉得痛苦不堪。

有人问村上春树在跑步时会思考什么?他说自己跑步,只是在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跑过马拉松的人就会明白,在比赛中超过某个特定的人,对跑者并不重要,重要是完成了马拉松。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写作,小说家这个职业,对村上春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都不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章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

跑步对我来说,不单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

村上春树的跑步生涯,从业余到专业,从每日坚持到参加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每一步都是对自己的挑战,后来,他还参加难度更大的“铁人三项”。参加这些项目,并不是为了得到能向人炫耀的成绩,而仅仅是享受这些过程。

人总有一日会走下坡路,不管愿意与否,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肉体总会消亡,精神也将日暮途穷,可不能长命百岁也不打紧,至少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解析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之路

3.自律,是成功的关键。

村上春树开始了全职写作之后,就最先改变生活形态。他和妻子决定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天色暗下来便今早就寝。从此他们便开始了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的生活。这一坚持,便是很多年。

每天早起后的三四个小时,村上春树都会跟随大脑的意识完成当先的写作,然后便是外出跑步,生活得健康且有规律。

我们常说,自律的人生不可估量,村上春树绝对算得上一位自律达人,无论是写作还是跑步,他都付出了自己的最大能量。

在这本书中,他还透露了成为小说家的三个条件。

  • 才华:

倘若没有文学才华,无论何等热心与努力,恐怕也成不了小说家,这是一项必备的资质。就像没有燃料,再出色的汽车也跑不起来。

  • 集中力:

集中力相当重要,就是把有限的才华聚集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哪怕是才华横溢的作家,哪怕满脑子都是奇思妙想,如果他牙痛得厉害,那这位作家恐怕也写不出来,因为他不能集中精力。

优秀的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曾写过:哪怕没有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

  • 耐力:

写作是一门需要长久坚持的工作,写长篇小说更是一种体力劳动,如果仅仅能集中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想要放弃,那必然也完成不了作品。

如果说集中力是屏住呼吸,那么耐力就是一面屏气,一面学会安静徐缓地呼吸,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就难以长年累月地作为职业作家坚持写小说。

所幸的是,与才华不同,集中力和耐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

村上春树还鼓励有才华的年轻人去写作,只要具备超出一定水平的才华,坚持写小说并非什么困难,形形色色的难关总会闯过去。年轻而富有才华,就等于背上长了一对翅膀。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解析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之路

成为职业小说家之后,村上春树搬到郊区,一直过着深入简出的日子,就像他自己所说,天生喜欢安静不被打扰的日子,安静地写作,孤单的跑步,这些都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当一个人每天都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心一定是充满幸福的。

总结村上春树的小说家之路:一瞬间的决定到开始创作,到成为职业小说家,再到每日的跑步训练,可以说,每一步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外界的评断和议论并不能影响到他,因为他坚信: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是我的一份重要资产。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中,我不仅读到村上春树对跑步的起源和坚持,也读到了他成为小说家的人生经历,能坚守自己所爱的工作和兴趣,是人生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