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疫”則思變

評論|“疫”則思變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乎生計。在日前召開的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陳龍要求全市上下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有關疫情防控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推行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可謂一語中的。

“這場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吃一塹長一智。大疫當前,“疫”則思變。

加快政府數字化轉型。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利用小程序自動定位,可查看附近疫點分佈情況,讓疫情信息更透明;依託“健康碼”申報系統,自主填寫健康狀態、始發地、目的地等,減少防疫檢查點車輛排隊等候時間;通過掃碼登記返程人員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可追蹤與疑似患者密切接觸人員線索……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作用發揮得比較充分。但客觀地說,把技術力量應用於當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有可以挖掘的潛力。比如對防控數據的統計,不少地方依然重複著人工記錄、層層上報的老辦法,牽扯了基層幹部過多精力。再比如,由於地區之間、企業與政府、村(社區)之間有些數據沒有打通,數據共享水平還不高,影響了疫情數據運用的有效性、可靠性。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要鼓勵企業加快創新研發,提升技術供給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政府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集各種數據信息於一體、開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大數據平臺,倡導在線學習、在線辦公,善用網絡會議系統,充分踐行綠色高質量的工作理念。

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企業復工復產、市場開門迎客、電商接單快遞……日趨正常的經濟發展活動,是對政府治理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的一次大考。而每一次大的公共危機,往往會催生新的產業。比如,2003年的非典倒逼了電商的發展,加速了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的成長。同樣,這一次疫情也會對互聯網、人工智能、遠程辦公等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工業企業要化危為機,通過倒逼實現轉型升級,強化技改投入,加快機器換人步伐,將工匠擁有的生產技能及作業程序智能化,減少對傳統人工的依賴。

倡導簡約生活方式。新冠肺炎襲來,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聚餐,都是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規則要求。但還有一個動作並非硬性規定,即人們習以為常的“握手”或被“抱拳”替代。起先或許不太習慣,但轉念一想,“拱手”行禮已有2000多年曆史。《論語·微子》便有“子路拱而立”之記載。古人作揖打拱,見面雙方須相距1米以上。現如今,我們像古人一樣“抱拳”問候,避免肢體接觸,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聚餐是國人維繫家庭紐帶和加強人際交流的主要方式。武漢百步亭“萬家宴”之所以遭人詬病,是因為那時武漢街頭疫情已現,聚餐成了疫情傳播的罪魁禍首。近段時間,單位食堂提供分餐服務,一人一份,雖說有些煩瑣,也增加了經營成本,但較好避免了集聚傳播病毒的可能。記得1988年上海“甲肝”大暴發期間,亦曾流行過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但時過境遷,人們逐漸淡忘又重回共餐形式。因此,謹防“病從口入”,倡導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理應成為當下社會共識,並內化為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

重拳整治野味市場。自神農嘗百草、種五穀開始,我們的祖先以幾千年積攢沉澱的智慧和經驗,在悠長歲月中反覆篩選、嘗試,才鎖定適合人類的食材。但一次舌尖上的貪婪,坑害無數百姓。近年來,全球新發現的傳染病,幾乎都與捕殺、接觸和食用野生動物有關。而據流行病學分析,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也極有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及其所汙染的環境。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打擊取締野生動物交易市場,禁食野味,已勢在必行。

眾人拾柴火焰高。全面推行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面對災難,我們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認真反思,不斷髮掘美好,祛除幽暗,堅定戰勝病毒“惡魔”信心,儘快迴歸普通而靜美的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