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談父親落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殘忍,就是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在一定的情況下,父母要懂得“逼”孩子做一些他們不那麼喜歡的事。

學習從來都不是快樂、輕鬆的,比興趣更好的老師,是毅力和堅持。

在《小別離》裡面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

董卿談父親落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殘忍,就是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這些話戳中了大部分學生家長內心的痛點:

父母到底是該逼孩子學習,還是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一、董卿父親的教育方式

說到這個話題,總讓人想起董卿父親的教育方式。

董卿的父母皆畢業於復旦大學,作為新中國第一批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知識分子,董父對於“勤勉”的崇拜,遠遠超過了其對於任何一種信仰的敬重程度。

因此他對女兒董卿也懷著同樣的期望,從小就在她的面前扮演起“虎爸”,對她進行非常嚴格的“魔鬼教育”。

董卿7歲才開始在父母身邊生活,那時起父親便要求她承擔家務:每天刷碗、擦地。

為了保障學習時間,父親甚至不讓董卿照鏡子、留長髮,不讓媽媽給董卿穿新衣服。

在他的眼中,女孩子將精力過多花在穿衣打扮之上是俗媚且完全沒有必要的。

“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說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等董卿稍能識字,父親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並且背誦。稍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

除了文化成績必須優秀以外,父親還要求董卿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那時她每天晨跑的任務是一千米,如果不能在學生出早操之前跑完,她便要接受全校師生的“檢閱”。

“我一個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覺特傻,整個學校的同學、老師好像都看著你,像阿甘一樣。”

董卿升入高中後,每次到寒暑假,父親便開始催她勤工儉學。

董卿講起一段最為辛酸的經歷:“我當時只有15歲,到賓館當清潔工,10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

因為抬不起厚重的席夢思,經常是還未來得及鋪床單,就已經把自己累個半死。

因為手腳太慢,常常會錯過午飯時間,別人都去吃飯了,只有自己還在那兒傻乎乎地幹著。

後來面對前來視察工作的父親,董卿嚎啕大哭,她說:“爸爸,我真的太累了,我不想幹了!”

面對女兒幾乎是乞求的眼神,父親只是沉默,待對方稍稍冷靜之後,他摸著孩子的頭說道:“再堅持一下吧。”

面對種種嚴格的教育,董卿曾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直到長大以後才慢慢理解了父親的教育方法。

董卿父親也曾向她致歉,“對不起,這些年對你太嚴格了,原諒爸爸吧。”時至今日,董卿都無法形容自己聽到父親話時的心情。

“現在回想,父親讓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對……

我認同我父親的教育方式,雖然我當時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現在回想起來,沒什麼不好,他讓我成為一個內心很強大的孩子。”

董卿談父親落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殘忍,就是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二、恰當地“逼”一把,是父母必修課

父母“逼”孩子,逼出的是對未來的一種堅持。

樂壇天王周杰倫做客《魯豫有約》,曾坦言,自己學琴是被逼的。一開始他學的是畫畫,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長進,很快便放棄了。後來他改學鋼琴。

為了防止兒子重蹈覆轍,每當他練琴時,媽媽就拿著棍子站在後面,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

節目中,周杰倫說,要是沒有媽媽當年的逼迫,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喜新厭舊”的典型。

一個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歡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天。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孩好奇心強,求知慾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東西,熱度很快會消失。

但學習一項技能,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而父母的逼迫,就在於引導孩子懂得堅持。

有這樣一道考題: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覆嘗試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會是多少?

備選答案有:10%、23%、38%、63%。結果,大多人選了10%,少數人選23%,極個別選38%,63%幾乎無人問津。

然而,正確答案恰是: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著失敗率是99%,按反覆嘗試100次計算,失敗率就是99%的100次方,約等於37%,最後成功率應是100%減去37%,即63%。

一件事,反覆嘗試與堅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上升到63%。

可見,孩子在學藝過程中,遇到犯懶等一些力不從心的困難時,引導孩子不拋棄、不放棄,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父母這種“逼”,是幫助孩子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必修課。

董卿談父親落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殘忍,就是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三、父母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遠。

好的父母應給孩子這兩樣:

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的能力!

有個朋友是一所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年紀輕輕已是正高職稱,在業內很有名氣。

她的孩子比起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即使孩子沒那麼努力,相信依靠她的社會地位與收入,孩子將來也會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這個朋友並不滿足於孩子的“衣食無憂”,她深知,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比拼的不僅是孩子本身。

也是孩子家長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閱歷、對政策的瞭解,以及物質條件、軟性資源、教育參與度、對孩子投入的時間精力等等。

於是從孩子兩三歲起,她就開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陪孩子讀國學經典、帶孩子聽音樂會等。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殘酷”的,但在殘酷的背後,可以看出父母培養孩子各項特長的遠見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

我們不一定都要學習董卿父親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須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決不能讓放任害了孩子。

最後,附上一段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學習的年齡被“逼”出無限潛能,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