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容易,為什麼難“令諸侯”?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在於建立自己的霸業,他自認為這是制勝的關鍵,但從結局來看,恰恰是曹操集團的一大敗筆。事實上曹操只可用漢獻帝震懾無勢力的諸侯,對大部分有實力的集團諸侯來說,漢室已不再是一國之主,誰的實力強誰就可以當天下霸主。

一、天子的威信已經消失殆盡,漢室已經得不到諸侯的擁立,曹操手中的“天子”對大部分諸侯來說無疑是廢人一個,軍事實力才是讓諸侯歸順朝廷的關鍵之處

很多人把曹操取得功績的原因與其“挾天子以令諸侯”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並非如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帶給曹操的惡果多於善果,是利大於弊的。曹操“挾”了漢獻帝后,諸葛亮曾對劉備說:“現在曹操已經有百萬軍隊的支持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

曹操“挾天子”容易,為什麼難“令諸侯”?

可見當時人也認為曹操的實力在挾天子以後會大增,其實在挾天子以後,只有地方少數幾個諸侯支持曹操,擁立他。

東漢末年,國力衰微,大部分諸侯在表面上臣服於漢室,但是在背地裡卻都各自招兵買馬。曹操接來漢獻帝后,用漢獻帝的名義對地方勢力進行收買,確確實實有部分地方勢力聽從了漢獻帝的詔令,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屈服,一般地方官員由朝廷直接任命以加強中央集權。

東漢末年,地方上真正掌權的官員還是地方自己的人,不僅在政治上,經濟命脈也掌握在地方諸侯的手上。西漢時,為加強中央的權力,賦稅的收取由中央決定,但此時地方賦稅是由地方收取的。從政治和經濟等方面來看,漢天子在各諸侯心裡已全無威信,所以,表面上有諸侯雖仍擁立漢獻帝,卻不是真心實意的。

曹操曾出兵迫使地方諸侯張魯歸順自己,後在曹操的勸說之下歸順於曹操,他歸順的原因不是來自曹操挾天子的壓力,而是早有打算歸順朝廷的願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畏懼曹操強大的軍事壓力。

曹操本人聰慧過人,雖然一心想把漢獻帝作為自己的籌碼,但他也預料到漢獻帝的地位在天下人心中並不高,漢獻帝的權威已經不為人所懼,所以曹操還採取了其他重要的措施幫助自己建立新政權,首先他在全國推行改革,曹操把人才看得尤為重要,他唯才是舉,重用人才。

曹操“挾天子”容易,為什麼難“令諸侯”?

在經濟上,他還推行屯田制,對當時的經濟發展起得重要作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依靠他人的軍隊,而是建立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不用東漢的忠臣,只相信自己的人,提高軍事實力,建立一支足以征討四方的軍隊。

呂布、袁紹、袁潭、高幹和韓遂、馬超集團先後被曹操所滅,這些軍事集團軍事力量強大,曹操用強大的軍事手段與他們抗衡,戰敗的人中大部分人是由於曹操強大的軍事實力而臣服的。

曹操曾讓袁紹到自己手下擔任太尉,但袁紹認為曹操是漢室的大將軍而拒絕了曹操。可見,曹操的挾天子非但沒有震懾到袁紹,反而因為自己的漢室大將軍身份逼走了袁紹。

曹操在赤壁一戰中大敗,對戰勝方孫權他們來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對他絲毫不起作用,最後曹操與孫權抗爭的最大籌碼也只有自己的軍隊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就是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用看得太大,認為孫權集團會畏懼漢獻帝,但事實並非如此。孫權與劉綜集團並不怕“天子”,赤壁之戰是曹操最大的一個敗筆。

二、在天下人看來,曹操究竟是為了建立自己的霸業還是打著改朝換代的幌子光復漢室,這些都不得而知,所以一般諸侯不敢冒險

漢室的所作所為已經為天下人所不信任,曹操當時挾天子對外宣稱建立新霸業,但不是局外人誰也不能保證曹操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助漢獻帝一臂之力,這一切都是未知的。

曹操“挾天子”容易,為什麼難“令諸侯”?

曹操的野心昭然若揭,他最終的目的是建立霸業而並非為東漢著想,當時的各地諸侯都是東漢的諸侯,他們是不可能支持曹操建立霸業的,諸侯們都是這樣一個心理,就算自己沒有能力建立霸業也不能讓曹操推翻東漢,所以曹操用“天子”威脅諸侯的作用不大。

漢桓帝和漢靈帝為鞏固朝綱,與宦官同流合汙,穢亂朝廷,不得人心,諸侯對漢室已經是失望透頂,再加上他們對天下正義之人的打擊更是寒了諸侯的心,他們從打心底裡已經認為東漢要亡了,皇族根本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支持,各地諸侯對此認識很清,所以當曹操挾天子打著光光復漢室的幌子收買他們時,他們是完全不相信曹操的。

天下人總結以前的歷史,發現在東漢之前,其他朝代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几百年或幾十年甚至更短,他們根據皇朝更替的規律認為漢朝的大限將至,離東漢滅亡的時間不遠了,曹操身為漢相,此時此刻打著天子德幌子助自己建立新的政權的目的,各地諸侯也或多或少地知曉他的野心,但曹操陰險,不會把自己的心意完全表露出來,各方勢力只能按兵不動。

諸侯國不聽曹操命令的另一大原因就是擁漢派發動的政變,漢獻帝登位後雖無大權,但其是東漢正統血脈,東漢朝廷內還有一部分官員支持者漢獻帝,這些人統稱為擁漢派。所以當曹操控制漢獻帝后,擁漢派也不甘勢弱,暗地安排政變反對曹操,比較大的幾場政變有三場。

曹操“挾天子”容易,為什麼難“令諸侯”?

第一場:董承聯合劉備暗殺曹操,但最後因洩密,董承一夥人被殺;第二場:皇后之父外戚欲殺曹操,也是因為被人洩密被殺,事敗;第三場:參與人數眾多,帶頭的人就有吉本和耿紀,但最後因實力不強失敗,他們都是漢室的忠臣。

雖然最後所以的政變都沒成功,但一次次的政變也擾亂了各地勢力集團的立場,究竟是站在曹操這邊還是站在擁漢派這邊,他們自己也拿不準,不敢輕舉妄動,面對曹操的威脅,只好巋然不動。

三、各個利益集團紛紛建立,君主與臣子之間的關係名存實亡,各地勢力自立門戶,不想再聽從一家之言,想自己建立霸權,所以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目的難以達成

地方諸侯在當時都有自己獨立的軍事力量,有隻效忠自己的軍隊,在東漢孱弱之時,大家都想把握這個機會滿足野心,建立自己的王朝。

曹操“挾天子”容易,為什麼難“令諸侯”?

曹操尤其愛招兵買馬,招納賢士,不僅曹操如此,其他地方力量也在籠絡人才,天下的能人志士面的各方勢力,都會審時度勢,紛紛選擇自己認為勢力最強者,幫助他們建立豐功偉績,也為自己鋪平道路。

最後勢力最強的集團有三家,曹操集團、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這三家集團虎視眈眈,都在為建立新政權而鬥爭,與其說是三個集團的鬥爭倒不如說是集團內部各方誌士實力的比較。不管這三家哪一家取得最終的勝利,漢室終將會被取代,中央集權在此時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誰能榮登皇位。

西漢時,中央為加強集權採取了很多措施,但在東漢末年,中央集權名存實亡,君臣之禮已被拋棄,上級對下級來說就是君,天高皇帝遠已成實事實,各地方官員只聽從上一級官員的號令。

下級與上級的關係好比一條繩上的螞蚱,他們有直接的利益關係,而他們對皇帝則是敬而遠之,不忠於皇帝大家不會說什麼,但一旦不忠於自己的上級,則會受到大家的批判,如此風氣怎能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帝的威脅,怎麼能讓地方諸侯誓死效忠皇室,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個個小的軍事集團已經形成,大家只效忠集團內部的最高權力者,大家只有一個目標,消滅其他集團力量,推翻漢室,建立霸業,曹操挾天子根本就得不到諸侯的重視。

曹操“挾天子”容易,為什麼難“令諸侯”?

擁有強大實力的人面對曹操的這一計謀根本不會上當,挾天子以令諸侯只對實力微弱的人有用,對於劉備和孫權集團來說,根本起不了作用。

諸葛亮雖曾對劉備說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強大,並不代表曹操勢力強勁的原因就是挾天子,諸葛亮這只是對曹操實力的一種預判,後來諸葛亮也說,一旦時機成熟,可對曹操集團一網打盡。從這可以看出,諸葛亮還是比較有信心打敗曹操的,就算他曹操挾天子又能怎樣,劉備集團依舊能戰勝曹操集團。

曹操挾天子的出發點就是為自己的霸業而著想,這樣一來號召其響應的諸侯就更少了,更何況天子在當時已喪失了天子的權威,各地諸侯可以失去一個皇帝來保全自身利益,他們有選擇的權利。

對曹操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也拉攏了一些人,但這一招絕算不上一步好棋,它給曹操帶來的利益也不過如此,所以挾天子容易,難令諸侯是有原因的,少數人選擇繼續效忠漢室,而大多數人在面對如此東漢局勢,天子又如何,關鍵是自身利益的維護。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史記》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