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蒂·方圆庵记|永远的经典

导读

《方圆庵记》乃米芾早年作品,尚未得到今人更多的关注,虽然米芾书此碑时尚未形成自己的风貌,不像《蜀素帖》、《苕溪诗帖》那样风格明显,但我认为此碑是楷化特点比较明显的行书作品,其结体与笔法皆由晋人出,尤其是得集王《圣教序》精髓为最。在结字、用笔、章法上是临习行书和米字的很好法帖,是深入学习米字的基础教程。

米蒂·方圆庵记|永远的经典

《方圆庵记》是米芾三十三岁时的书作,陶拯镌刻。据《金石萃编》记载, 原碑高五尺六寸五分, 广三尺五寸七分。凡十七行, 每行四十八九字。书法、摹刻应当作于同一时期, 即元丰六年。北宋元丰六年(1083) 四月九日, 释守一前往龙井方圆庵拜会辩才,两位法师围绕着方圆庵及庵名由来等话题, 古往今来, 海阔天空, 谈得十分投缘。为此,守一特撰《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以为此行之纪念。方圆庵因其外形为方趾圆盖而得名, 其寓意与中国传统的所谓“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以及“智欲圆而行欲方” (《淮南子·主术训》) 的经典处世哲学相契合,故引得无数文人趋之若鹜。方圆庵乃是辩才平日礼佛之居, 也是其会客之所。杨杰《方圆庵》诗云: “地方不中矩, 天圆不中规。方圆庵里叟, 高趣有谁知?”此庵在龙井一带颇为著名, 这里山水清嘉靓深, 后被称为“龙井八景”之一。守一在杭州期间, 与当时著名文人墨客尤其是米芾等人过从甚密。据《武林梵志》卷8记载: “元丰初,慧才律师授菩萨戒于南屏之雷峰, 方羯磨, 观音像腾宝焰, 映夺日灯。法真(即守一) 撰《证戒光记》, 命公(即米芾) 手书, 勒石寺中。公于幽居洞之左岩, 复摩崖书“琴台”二字。惜碑与字今俱不存。惟《龙井方圆庵碑记》尚在。”由此可知, 守一请米芾书写的碑文实际不止《方圆庵记》一种。《方圆庵记》是米芾早期所谓“集古字”时期之佳作, 书法腴润秀逸, 潇洒俊发, 有晋人风度。对才刚过而立之年的米芾而言, 实属难能。由此可见, 作者的确是一位早熟型的天赋极高的书法奇才。清李宗瀚跋《方圆庵记》拓本云: “此《方圆庵记》书于元丰六年癸亥,米芾才三十三岁, 正专学晋人之时, 所以运笔能控引王(献之) 、羊(欣) 。其他诸帖每以奇气掩其古法, 求如此逗露机缄者不多见也。”而大部分论者谓此作从集王《圣教序》出, 如沈鹏《米芾行书简论》说: “其结体与圆劲转折处很像《圣教序》。”此《方圆庵记》刻手陶拯在当时应属于名匠, 其刻工精良, 毕现真迹之神采, 细微之处丝丝入扣, 效果如同作者以笔蘸白垩(e)在漆板上挥写一般,完全表现出元章早期书法如狮子搏象、骏马斫(zhuo)阵般的神韵与气势。遗憾的是, 米芾所书原石久已亡佚。时至今日, 连旧时复刻本也荡然无存。

米蒂·方圆庵记|永远的经典


米蒂·方圆庵记|永远的经典

特点

《方圆庵记》乃米芾早年作品,尚未得到今人更多的关注,虽然米芾书此碑时尚未形成自己的风貌,不像《蜀素帖》、《苕溪诗帖》那样风格明显,但我认为此碑是楷化特点比较明显的行书作品,其结体与笔法皆由晋人出,尤其是得集王《圣教序》精髓为最。在结字、用笔、章法上是临习行书和米字的很好法帖,是深入学习米字的基础教程。

米蒂·方圆庵记|永远的经典


米蒂·方圆庵记|永远的经典

一、书法结构严谨,中宫紧缩,分布上收紧上与下、左与右之间的距离,使结构产生一种紧密、贴切的视觉效果。书法造型上疏密有致、粗细相宜、刚柔相济、妙趣横生。《方圆庵记》通篇750余字,皆为中宫紧缩之字,给人以法度森严又灵动自然之感。米芾在点画和结体上,“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结字美观大方,深得晋人精髓,又符合现代人中正灵动的审美需求。

二、用笔方圆兼备、丰富多彩。米芾作品的线条整体视觉印象是比较含蓄、温润、遒劲有张力。法度森严,处处有楷书痕迹,在书写的起、转、行、收过程中,处处可见整峻的方笔、流畅的圆笔、轻松的尖笔。尤其是粗重笔画的运用,彰显整幅作品的厚重之感。比如双人旁、三点水、宝盖头等偏旁的加重笔画,“为”、“间”、“无”等字的整体加粗,为《方圆庵记》的一大特征,增加了整体章法的变化和韵律节奏之美。

三、章法自然统一,牵丝映带自然美观、大小错落合理流美、气韵连贯。生辣古拙、稳重大方、熟练妍美、活波自然对立统一。

米蒂·方圆庵记|永远的经典

推广新势力 | 攻学术·领收藏·私人定制

严禁图片运营商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