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他们被称为“翻译了大半个中国”的夫妻档,联手翻译了1000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以及鲁迅文集等诸多作品,在他们的笔下为世界知晓。

他是杨宪益,和他的英籍妻子戴乃迭。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记忆中,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

1919年1月19日,北京协和医院,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戴乐仁,感谢他亲爱的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漂亮的蓝眼睛女婴。

父亲非常高兴地给女儿取名格乃黛丝,三天之后,他们回到了位于北京西城一个名叫“抽屉胡同”的家中——一个小四合院。

小院中的花香鸟鸣,还有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伴随着小黛丝在这里渡过幼年,6岁时,他们全家迁住燕京大学的“燕南园”。黛丝和姐姐骑着小三轮去上“清华”幼儿园,善良活泼的小黛丝,从此多了许多黑发黄皮肤的中国好朋友。

20年代初的北京城,正是军阀混战年代。眼看着局势越来越混乱,忙于工作的父母,无暇顾及年幼的子女,竟然发生了小黛丝差点被无良士兵拐走的一幕。

经过此事,父亲担心孩子们的生活,在兵荒马乱中决非长久之计。于是便把她们送回英国交托姑母教养。

离开北京的那天,黛丝抱着中国好朋友送她的玩偶娃娃,心情极度沮丧。但当她听见了一群鸽哨声,抬起头,看见一群灰鸽在头顶盘旋着,似在送别。小黛丝的心中埋下了深深地情结:将来一定要回到中国来。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豪门贵公子的文学梦

十年后,黛丝的父亲依然在燕京大学教书。这一年,有一个叫杨宪益的年青人,考取了燕京大学,却执意放弃,他选择去伦敦留学,研究酷爱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他是杨宪益,一个出生在天津的贵公子。父亲杨毓璋是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成为与袁世凯信任的金融巨子,叱咤风云。袁世凯得势时,杨家也跟着一度富贵。

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甲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2日;阴历仍为甲寅年(1914年)冬季,未到乙卯年(1915年)春节。

杨宪益父亲中年得子,异常欢喜,又因为他出生于1月12日,与屈原同在庚寅日。

屈原在《离骚》中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所以父亲对儿子的寄望,是成为像屈原一样的大文学家。生而尊贵的杨宪益,自幼聪明好学,摇头晃脑念吟古诗文,那一幅模样惹得大人们甚是喜爱。连袁世凯也赞誉不已,并赠送他一件清廷黄马褂。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杨宪益在五岁之前,过得是正统贵族生活。但不幸,父亲杨毓璋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妹妹,留在大家族中生活,免不了司空见惯的上演争夺家产的豪门恩怨。

在叔叔的帮衬下,杨宪益依旧过着豪门公子哥的生活,依然一心追求他的文学梦。中学从财会学校毕业后,考取了燕京大学,他却主动放弃,要求自费去伦敦求学。

这个富家少年不同于一般的商贾,他用才华征服少女之心

1936年,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迎来了一批新生。集体照上44个西装笔挺、英姿焕发的小伙子中只有一张东方面孔。作为自费生,杨宪益并没有活成浪荡公子,而是勤勉刻苦,专心读书。

大学二年级时,为了在瞧不起中国人的英国老师面前,显摆一下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杨宪益翻译了第一篇中国古典作品就是《离骚》,而且用英雄偶句体,冥冥之中时印证了父亲的期望。

“我始终认为《离骚》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代淮南王刘安。”——杨宪益

导师震惊之余大加赞许,并将文章刊登在学报上,杨宪益的名字一夜蹿红。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当时18岁的黛丝姑娘,是牛津女生学院一年级学生。她读到了这篇优雅繁复的译文后被中华文化彻底迷住了,她索性放弃在学的法国文学,攻读中国文学,并开始热心于有关中国的社会活动。

已经成为中国学会主席的杨宪益,在一次聚会中,慷慨激昂的演讲完,第一次见到这位美丽端庄,聪明活泼的姑娘。拥有高挑的个子,一头美丽的金发和一双湛蓝大眼睛。她自我介绍说是牛津大学希拉里学院的新生。

一场不受双方母亲祝福的婚姻

杨宪益从这个明眸善睐的英国姑娘身上,发现了她高贵的外表下,拥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灵。清新脱俗随和善良,完全没有伦敦上流社会中女孩子常见的傲慢与虚荣。她且具有“中国的小姐们没有的美德”——前卫而率真、热情而大方,甚至主动表达对他好感,赞许他是“聪明”“有意思”且“靠的住”的中国青年。

黛丝从温文尔雅的杨宪益身上蕴涵的东方气息,仿佛回忆起童年对于中国的美好回忆,那湛蓝的天空中,盘旋飞翔的鸽子,那墙外的胡同飘进来卖冰糖葫芦的声音……遥远的东方,有她埋藏了很久的梦。

一个特别的英国姑娘就这样渐渐地吸引了杨宪益的心,而与此同时她自己也将芳心许给了这个“小眼睛,白皮肤,文质彬彬,特别讲礼节”的青年,两个人就这样相爱了。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1940年夏季,杨宪益取得了牛津大学学位,黛丝也成为牛津史上第一位中国文学毕业生。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放弃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聘请,也谢绝了母校牛津大学的挽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中国教书这条艰难的路程。

当杨宪益心怀忐忑,将他希望黛丝随他回国的想法说出,没想到她爽快答应。虽然他说:“我的国家很穷,我们回去要过穷日子。”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那有什么关系呢!”

但双方的母亲却表达强烈的不满,杨宪益母亲得知后大哭一场,想起儿子出生时,母亲梦到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算命先生解释:既凶又吉。男婴将是家中唯一子嗣,克父伤子;历尽磨难后,也会成就一番大事业,荣耀门楣。

她心疼儿子将来之路将异常艰辛。

而黛丝的母亲,则更加直接,抛出了近似诅咒的预言:“你的婚姻将熬不过四年。”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一面是志同道合的夫妻,一面是风雨飘摇的祖国

留在国内的杨家,已经随银行搬迁到了重庆。年仅20岁的黛丝和杨宪益搭乘邮轮,绕道北美,穿越漫延的战火,奔向大雾迷漫、敌机不断轰炸的陪都重庆。

时隔多年,曾经显赫的杨家早已败落,为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媳妇,杨母无奈之余还是接纳了她。动荡时局中,为了省钱,她决定让儿子和大女儿的婚礼同时进行。拿出了压箱底的首饰和嫁妆,平分作两份,一份给女儿,一份给了黛丝。

证婚人是赫赫有名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及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婚礼上,杨宪益根据黛丝的英文全名,音译,送她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戴乃迭。从此两人的名字就如同他们的命运一般,相依相偎半个多世纪。

杨宪益接受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聘书,但母亲担心那里的炮火轰天,命不保夕,哭求独子不要远行,他只好去了重庆中央大学教书。戴乃迭在也在学校任教,但她显然还没有完全适应国情,依旧一副耿直率真的脾气,在课堂上直言不逊批评当局一些不良行为,最后中央大学只好将二人婉言辞退。

之后他们先后在成都和重庆其他大学任教,一边开始翻译起古典文学,戴乃迭在众人呵护下,诞下了他们的长子,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取名杨烨。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杨烨

新中国成立后,戴乃迭和杨宪益被调到北京,参加《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的英文翻译和定稿工作。这项艰巨的工作完成了,因表现出色,他们被邀请留在北京,

外文出版局从事对外宣传工作

20多年后,重返北京,金碧辉煌的巍峨城楼,平静深幽的四合院胡同,还有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鸽群,勾起了戴乃迭儿时的回忆,她欣喜地发现此时的北京更加漂亮、人民更加幸福。于是她急切将心中的喜悦,通过书信的方式告诉给远在英国的亲友。

至今大英图书馆里,保存着许多乃迭给亲友的书信,写满中国的进步和蜕变,那是记录中国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她真实的切身体验。

得来不易的安定生活,让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将喜爱的翻译工作进行下去,并一度达到顶峰。参与纂写和编辑的英文版《中国文学》,一期一期在海外发行,使新中国以崭新面貌屹立于民族之林。

他们陆续合译了《楚辞》《儒林外史》《鲁迅全集》《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特别是《红楼梦》,在各种译本中,至今还是楷模,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戴乃迭和子女

平静之下,暗潮涌动。

戴乃迭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第一次回英国探亲时,她竟然跑到工厂里做了半个月的工人。

妹妹担心她生活穷困,以为这是在趁机打工赚英镑,戴乃迭却笑着解释:我离开英国很久了,想要将中国的文学翻译给英国人读,就必须了解普通大众是如何生活和学习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接受。

夫妇俩如此积极饱满热情的工作,被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硬生生中断。因为戴乃迭的英籍身份,他们夫妻俩被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她金发碧眼的外貌,原本是外文局里的一道靓丽,如今走在路上被招来一片“打倒”之声。

那天晚上,戴乃迭从她亲手栽种的小花园里,摘下一株新开的玫瑰,插在餐桌的花瓶中,丈夫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葡萄酒,两人望月对酌,感怀人世沧桑。当天夜里,杨宪益被破门而入的人带走,他唯一的请求是不要吵醒因醉酒而熟睡的妻子。

可惜,一个小时后,这批人再次闯入小金丝胡同,带走了睡梦中的戴乃迭。他们被分别关押在两个地方,没有探视没有音讯,最担心的是流落在外无人照顾的三个孩子。

这一关,就是四年。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四年里,杨宪益这位出生豪门,从小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如今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沉默着忍受无尽的磨难,他那曾经握笔的双手,拿起了扫帚,负责打扫公共厕所。

四年里,戴乃迭这位英国妇人,曾就读贵族学校的上流名媛,依然保持着一颗积极向善的心,她用牙刷将监狱的墙壁刷干净,对每一次来送餐的狱警,道一声感谢。

令人痛心的是,他们的长子,唯一的儿子杨烨,原本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学子,他以优异的成绩先后报考北大物理系、清华数学系,均未录取,最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偏远工厂做工人。这一切遭遇皆因为他有一位英国母亲,和一张混血的脸。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杨宪益和戴乃迭,恢复自由之后,看到曾经如此骄傲优秀的儿子,因为某个原因,如今变得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更加产生了精神疾病,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英国人。

戴乃迭想办法将杨烨送到英国,托付给妹妹照顾,而他们在国内,继续着翻译事业,要把失去的这四年时光追回来。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1975年11月的一个夜里,一直受精神困扰的杨烨自焚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时年36岁。消息传到国内,犹如晴天霹雳。

戴乃迭痛心不已,一夜愁出满头银丝。总是认为是自己的英国籍连累了丈夫,经历四年牢狱之灾,连累了孩子们流落他乡。最钟爱的长子客死异乡,给这个原本温馨宁静、中西文化合璧的家庭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阴影!

她开始酗酒和失眠,最终导致患上了老年痴呆。自从乃迭病后,杨宪益就放下一切交际,时刻陪伴在她身边,喂药喝水、吃饭穿衣、给她读书念报,听她喃喃自语儿时的记忆。

郁风去看望他们时,还为她画了一幅肖像画,题字: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去世。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1999年,戴乃迭生前最后留影

瑶台旧梦前世缘,人间沧桑百年身

妻子走后,杨宪益的生命仿佛也随之凝固。他停止了翻译工作,他整日将自己关在十平米的书房里,简陋的书桌上,始终放着那副肖像。

很多时候,他都在沉思,在回忆他们共同经历的无数的波折和坎坷,人生路上,携手同行,一路走过50多年的风雨岁月。

若有客人来访,他便敞开书柜,告诉:看中什么,尽管拿走。

他把一尺多厚的《资治通鉴》翻译手稿轻易送给了国外汉学家,那些珍贵的英文原著,他和乃迭合译的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字画,悉数送人。这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为抗美援朝捐过飞机,为故宫博物院捐过几十件珍贵文物,为国家保住了四千多片商朝甲骨的杨宪益先生,有了一种千金散尽的悲怆。

乃迭不在了,留着这些已无任何意义。

杨宪益的妹妹杨苡(同为翻译家)说:哥哥是顶讨厌《红楼梦》的,因为乃迭喜欢,他还是硬着头皮和嫂子一起把它翻译了出来。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杨宪益晚年写了部英文自传,在香港出版时取名《白虎星照命》,2001年出了中文版,名为《漏船载酒忆当年》(北京出版社,薛鸿时译)。书中写他和乃迭的永恒爱情,从诗情画意到颠沛流离,从座上宾到阶下囚,谈他们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命运使他相信母亲所说的,他出生时算命先生的卦辞。写到77岁,便戛然而止。

结句是:“因为我对我以前的所作所为并不感到羞耻和遗憾,假如我还能重新活一遍,我还会像以前那样生活。”

墙上那幅画的题词“不知老翁有何事,独坐此处等人来”是他衰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等谁呢?

2009年的11月,杨老先生逝世,他在尘世等了足足十年。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沧桑百年,世事尽揽襟袍

如今信息发达,很少有人再会静下心来翻译阅读古典文化,杨宪益和戴乃迭这一对“译界泰斗”从上个世纪走来,也已悄然落寞。他们的辉煌都留在了烟尘弥漫的过去,现在只剩满室故纸堆,供人凭吊。

经典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而现在的文化生态、阅读生态的状况有待改变,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晚年时的他独坐院中,一个人慢慢回想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

后辈问起他在牛津的见闻,杨宪益说“我在牛津最值得说的是认识了戴乃迭——我的爱人”。

戴乃迭杨宪益:隔山跨海,为了“译”中人,59年英汉合璧成绝唱

《我的嫂子乃迭》

《戴乃迭二三事》

《杨宪益的最后十年》

《杨宪益》

《杨宪益鲜为人知的家事:独子杨烨自焚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