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力透纸背”这个词,就算没有书法基础的也都知道是用来赞美书法作品的。“力”这个字,今天的我们第一眼很直观的认识就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力”。

但是“力”在《说文解字》里的意义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许慎解释“力,筋也。”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相当于现在的字典。东汉跟魏晋相差不远,是可以代表汉魏时期“力”的释义的。作为东汉时期的书法家,蔡邕的“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也就好解释了。

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这个力不是外露的物理意义上的力,而是象肌肉与皮肤一样的相附着,才会有活色生香的视觉感受

也可见,藏头护尾的目的是使笔画丰满有活力。不要让这个力飞出去。有时候你看一些人写的字,特别是撇画和捺画,往往刹不住车,就是不能护尾。这样的作品整篇看上去就会感觉比较凌乱,破败不堪。就如同一个人肌肤破损,血肉模糊,没有半点的美感了。

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所以,像什么“力透纸背”啊,“入木三分”啊!就已经是曲解了力的含义了。能不能拿来作书法优劣的标准也就要另当别论了。

力透纸背出自唐颜真卿的《论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为“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不看上下文,断文解意,很容易把力透纸背理解成用力之大可以透过纸张的背面。

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但是看这句话的上文“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这里的意思也就是把笔锋藏起来,也就是中锋用笔,不使笔锋侧漏。就像笔锋藏入纸的深处,已经到纸的另一边很深的部位了。

如此看来,这个“力”还真不是好掌握的。我们都知道,书法所用的笔,是用动物的毛制作的。它的一大特点就是软,它不同于锥子,软了就会弯曲,用力过大就会使笔跟压倒纸上。

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根压纸,毛笔便失去了弹力。这样使用毛笔跟使用硬笔还有什么区别呢?同时也会大开笔毫,使笔锋不能聚毫,这样写出的字不但是僵硬的,还是散乱的,毛糙的,没有活力的。

怎样才能用对了力,让字看起来有活力,有肌肤之丽呢?别忘了毛笔笔头还有一个人特性“弹”性。毛笔的毛虽软但有弹性,要把毛笔的弹性利用起来,让它替你发挥作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要保持笔毫的弹性就不能再用大力了,反而还要提着点笔,不让它坠下去。我前面写过让笔“顶纸”的文章,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感觉到笔顶纸的感觉,掌握这种感觉,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运笔,再加以提按顿挫,就是最基础的笔法了。

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说的“作书需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可见,写“力透纸背”的作品,也不用使很大的力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是啊,苏东坡也是这么说。要是只有大力士才能把字写得“力透纸背”,哪还有文弱书生之说啊?

这种笔法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篆籀笔法,基本笔法就是中锋用笔。这个藏起来的锋就是蔡邕所说的“力”在字中的“筋力”。这个“力”只要提着笔,顶着纸,保持中锋就能做到。

书法不必用力!苏轼说了,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与力有关。就是说到用笔锋,人们常说只能用笔尖部分,最多不能超过笔头的三分之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笔锋被压倒一半,就表明笔杆已经受力了。启功先生曾经也说过“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

​可见,写字不必用力,只要写出力感就是好的书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