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不聚财的原因原来很简单

家好,欢迎来到容和学堂,今天我们来分享《道德经》里的一句话,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有这样的一小段话,你可以学到活得强大的智慧:


老子:为什么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不聚财的原因原来很简单


一、为什么“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老子讲: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您的目的是让家里的钱变得越来越丰盈,您可能就守不住它了。这里其实有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钱只是一个附属品,而做这件事本身才是一个关键,如果您做这件事只是为了钱,把眼界只放在一个附属品上,没有放在根本上,做事情反而会很难成功。

有一句话,叫做“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好多人说这不是提醒我们要仗义疏财?这么理解也对,但是还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一下。这话其实是对一个领导者讲的,如果您的主观意愿是聚财,为了个人捞取利益的话,大家就不愿意追随你,人就散了;如果您散财,愿意和大家齐心协力,带领大家挣钱,让大家变得富有,大家就愿意追随你,人也就聚起来了。


老子:为什么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不聚财的原因原来很简单


所以,所谓的财聚和财散,都是领导者选择的结果。您的出发点,起心动念如何,决定了您的着眼点是在做事上还是在其他方面,也决定了最终您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我特别欣赏顺丰老总王卫的那句话。他说,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赚到钱只是因缘机会而已,所以个人上的成就不值得宣扬。

福报就是您做了越多的好事,帮助越多的人,世界给您的回馈就越多,您的财富就会越多。但是您要是把着眼点放在财富上,为了捞取财富,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最终就会损害做事的运程。如果有人把这两者的关系看清楚了,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大家想想,现在多少人都在为财苦恼,每天算来算去,这都是他们陷在名利里面跳不出来了。


老子:为什么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不聚财的原因原来很简单


二、为什么发财不难,保财最难?

有一篇叫《保富法》的文章,是民国时期一位叫聂云台的先生写的。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他曾创办上海大华纱厂,是当时纺纱界著名的企业家,后来被推选为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长,最后成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发财是不难的,保财最难。

  • 聂云台先生举了个例子,他五十年前认识一位江西的周翁,特别有钱。有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周翁,周翁当时气冲冲的,因为他接到了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信上说湖南发生了荒灾,官府向他们劝捐,那位经理人代周翁认捐了五百两银子。周翁嫌那位经理太自作主张了,所以他发怒。

当时,这位周翁有数百万的财富,出五百两座位救济,他都不舍得。后来有一位朋友去请教周翁,说您是如何发财致富的,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天天攒钱,把家里堆满。这位周翁活到八十去世,给子孙留下三千万两银子,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些钱基本就被挥霍一空。


老子:为什么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不聚财的原因原来很简单


  •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民国时期上海有一位地产大亨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很有钱。聂云台到他们家吃饭的时候,看到他们家房屋十分奢华,四壁全都装了玻璃柜,里面陈列的铜鼎,都是上千年的历史古物。有一位客人指着这些铜鼎告诉主人,这间房子的铜器价值一百五十万银元,中国有名的古铜器有一半在此。

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到的。但是,要是请这家为赈灾出几千元就不大容易了,这家人很不喜欢做善事。他们希望那个财富一直在自己手中,想“金玉盈室”。结果,不过七年的时间,这家就败落了。所有的古玩珍宝,房屋地产,都失去了。


老子:为什么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不聚财的原因原来很简单


建议大家看看《保富法》,里面举的例子非常生动,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商业大亨,他观察身边的事,写的非常详尽,而且他的身份写这本书也很有说服力,举了这些例子说明,虽然这才富翁是有本事的,他们有创业的能力,但是他们聚集财富以后,太把钱当回事了,重点都在敛财上,他们把这种对财富的国度关注的人生态度传给了后代,于是家族最后就很容易衰败下去,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忘记了来这个世界的重点是什么。

在我的价值观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主要的事情核心的使命是做事,做好事,做对大家和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么做其实不经意间就会收获很多,比如我们苦苦追求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