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朋友向我吐槽,說最近的新聞真叫人越看越氣人,每次關掉微博才感到耳根清淨。我讓她好好回憶一下,到底是最近新聞如此,還是一貫新聞就是如此。

想必人人都被問及過:“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一個?”

選擇先聽壞消息的人,是想知道糟糕的下限在哪裡,他們認定聽完這個壞消息,接下來的任何消息均算好消息。事實上,在心中強化壞消息的地位,會導致隨後的好消息失去其 “好”的價值。待兩個消息都聽完,人感到的愉悅,不過是被壞消息洗劫後緊張解除的一絲輕鬆。

選擇先聽好消息的人則相反,聽完好消息之後任何的壞消息都撼動不了先入為主的喜悅感,頂多嘆息一聲。

人選擇好壞消息公佈的順序,無非是想選一種對自己造成傷害更小的方式。事實是,先聽壞消息的人情緒明顯受“壞”的擺佈,之後傳達天大的好消息,都收效甚微。

文章若到此打住,你是否會按照上述的說法,找個朋友試試看?

如果會,說明你被我催眠了。如果不會,選擇繼續往下讀,說明你基本認可我,還是被催眠了。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在影視作品裡,催眠術被“玩”得登峰造極(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你也許難以置信,被催眠難道不是應該處於半夢半醒的睡眠狀態嗎?花幾分鐘在百科詞條裡查實催眠的定義,就會明白催眠是引起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並非電影裡演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生理狀態。

別人說今天好冷,你隨之打了個哆嗦;主播驚叫這支口紅絕對是斬男色,你立刻下單了……通俗地說,催眠就是不自覺地接受暗示並執行的過程,如同我前面說的好消息和壞消息的出場方式,會對聽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暗示,帶來迥異的反應。

可見,時刻在接受信息的我們,催眠也時刻在上演。加之每天大量地、主動地從互聯網上攝取外部信息,是一次次主動獻身被催眠,關鍵大多消息本與我們無關,不知為何會越看越累。

在“無關緊要”和“感到疲憊”之間起作用的是憤怒情緒,因別有用心之人激怒大眾,讓“無關緊要”變成“大事不妙”,使人腎上腺素分泌增多,痛覺暫時性的降低,同時提升反應力和肌肉的爆發力,因此息怒後人會產生疲勞感。


-1- PUA術、催眠術、“帶節奏”

1848年法國選舉,一個名叫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的名不見經傳的小政客,獲得了超過其他幾位候選人得票總和的高票數。選民並不認識這個人,把票投給他是因為他的名字讓人們聯想到波旁王朝統治者的仁慈,又想到拿破崙曾經帶來的榮耀。

選民在清醒的狀態下,主動接受了暗示,做出非理性的選擇,這是一起典型的清醒催眠。在廣告行業中,消費主義也常常利用這種心理暗示來促進銷量,最普遍的應用就是給常規概念下達物質化的標準,告訴年輕的女性們,何謂“品味”,何謂“財務自由”。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消費主義對女性的物化標準是最大的催眠(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不過現在網上說的“帶節奏”有所不同,是成功實施清醒催眠之後,還有意引導對方情緒走向憤恨。當事人根本察覺不到伴隨無力感而來的負面情緒,一心只想黨同伐異,怒火全朝對立的人宣洩。

等體內調動起來的全部潛能在千鈞一髮之際宣洩而出,獲得的暢快感與打勝利的痛快感十分雷同,是“贏”的代償品。而“帶節奏”者要做的,就是想好如何激怒他,以及用他的怒火借刀殺誰。

可見,“帶節奏”是建立在清醒催眠之上的濫用,在舞臺表演式的催眠中,缺乏職業道德的催眠師一樣會濫用催眠術,讓被催眠者做出一些自損人格的行為,比如學貓狗叫等等,這種“效果”往往能令所有在場者歎為觀止,當然也不能排除被催眠者刻意表演的可能性。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催眠術對每個人的應用效果不同,被催眠的人自己又很難察覺,就是一出羅生門(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聽起來相當玄幻,到底催眠在人腦中是怎麼運作起來的呢?

要知道,平時大腦做判斷的依據是人的“意識”,我們沒有認知或者是不能認知到的心理活動叫作“潛意識”,正因“潛意識”不被察覺,所以需要“意識”來為它把把關。

當大腦接收到一個信息,先要過了“意識判斷”這一關,才會產生行為上的反應。所謂的催眠,也就是繞開“意識”這個看門人,直接越級找到潛意識,由潛意識下令的行動。

與“清醒催眠”的區別在於,“催眠”是由催眠師幫助你放鬆,卸下“意識”的武裝;而“清醒催眠”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主動放棄由“意識”做判斷。

最典型的莫過於人們常常調侃的那句“你長的好看說什麼都對”,“好看”和“都對”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所以“意識”判定這不成立,但“潛意識”裡你偏好顏值,所以宣告成立,你最後聽從了潛意識。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在輿論煽風點火下,PUA術曾一度被妖魔化到令女性聞風喪膽(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雖說PUA(Pick-up Artist,所謂的搭訕藝術家)的執行原理和“清醒催眠”很相似,都是基於暗示,但PUA術實施清醒催眠的方法,不是繞開對方的“意識”,而是通過人格貶損、欺騙等手段摧毀對方的“意識”,再下達命令。

總結起來,PUA是結合清醒催眠手法實施的精神控制,“帶節奏”是對清醒催眠手法別有用心的濫用,兩者無疑走向了“使人卑微”和“使人膨脹”的兩大極端,處於中立的(心理學上的)催眠術也慘遭汙名化。


-2- 靠“卑微”只能控制一個人,而“憤怒”可以操控一群人

既然網絡上常見的PUA術和“帶節奏”共同指向清醒催眠,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清醒狀態下不容易被催眠?

毫無疑問,不易被催眠的人一定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因為經常通過邏輯思考做判斷會加強大腦壁壘,他人的“暗示”自然就很難越過“意識”這位看門人,直接作用於“潛意識”,實施洗腦。

而那些經常做情節生動的白日夢、想象力豐富、容易沉浸於眼前或想象中的場景、對人依賴性強、經常尋求他人指點的人,就難抵抗他人的操控,“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也不稀奇。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人們甚至不敢置信,自己會掉進親手刨的坑裡(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有人認為人類歷史上兩個最高明的催眠師是拿破崙和希特勒。誠如前面提到的故事,“拿破崙”這個名字在長辭27年後,依然左右著法國。

在那個沒有宣傳海報、電視轉播來競選的年代,贏得共和國內戰的凱撒大帝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面值最低,但流通最廣的錢幣上,這樣每個人都會知道他才是羅馬的主人。

很顯然,他們都不是拿執照的催眠師,但煽動大眾情感、利用大眾心理、操縱大眾行為簡直一騎絕塵。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我承認有些人真的是天生的領導者,他的發言就是操縱別人的韁繩(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PUA術根本沒資格與他們相提並論,實際受到PUA術精神控制的被害者只佔人群的極少數,反倒是社會各界的討伐聲浪氣吞山河,有些不懷好意的人把個別女性的遭遇,上升到所有女性潛藏危機、男女對立的矛盾中來,“如何剿滅PUA術”一夜成了事關所有社會人的迫切議題。

我認為,公共探討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展開。正因為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攪局的人才一心想打破這種清醒與和平,之所以要“帶節奏”引戰,因為對立矛盾會使人發怒,憤怒時人最容易喪失理性、“意識”也最薄弱。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裡,我們都有一種錯覺,認為凡是屬於我們意識之內的東西,自己都應該知道。簡單來說,就是發生在我們頭腦裡的所有事情,都應該能被覺察到,所以人們不會反省言不由衷從何而來。

當我們基於某些零散的事實,還未通過思考梳理成自己的邏輯,他人就優先進行了邏輯清晰的闡述,你會下意識地認為:他說的比我說好,他說的我都知道。這種情況很像網上的動手教程下方永遠有人評論:“眼睛會了但手不會”,說的就是缺乏實踐,無法變成經驗的道理。

一場偉大的勝利、一個令人不敢想象的奇蹟、一樁震驚世人的罪行……只要進行籠統概括,人就有無窮的想象力,因為缺乏思考實踐,每回看到零碎的事實時,關聯全靠“腦補”。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總有不懷好意的人把“男人女人”等對詞,樹立對立面,故意製造矛盾(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拿輿論抵制PUA術來舉個例子,事件要素是“女性”、“被迫”、“精神控制”等,結論是“危害女性群體”,看到這些人們已拍案而起。

可是稍做了解便知,PUA術屬於粗劣的精神控制手段,對少部分特定人群才奏效。的確存在危害,但不至於對全社會的女性構成威脅。

問題就出在腦補關聯的人不講邏輯,外加“女性”、“不平等”、“婚姻”、“中年”等等社會痛點,直接作用於人的潛意識,猶如催眠師下達暗號一樣,水到渠成。

可為什麼網民被激發出來的清一色都是憤怒情緒?

一來,憤怒時人的意識(理性稽查)最薄弱,也就更容易聽從擺佈;二來,憤怒能調動人體力量,俗話說“被人當槍使”,一語闡明瞭憤怒的破壞力;三來,憤怒需要宣洩,就會引發對立情緒,通過黨同伐異,“帶節奏”的人就能伺機操控一群憤怒的人。

越是極端的情感,越能打動群體,“憤怒”當仁不讓。


-3- 一旦遷怒於人,憤怒就沒有了盡頭

中國人表示龍顏不悅的詞分很多種,輕的用“氣”,諸如動氣、賭氣、慪氣;重的用“怒”,諸如發怒、動怒、惱羞成怒、怒不可竭。而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的行為叫遷怒,一個“怒”字擺明了程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忍辱負重、唾面自乾。

很多新手媽媽在育兒初期沒有耐心,還有些父母生活不順會拿孩子撒氣,對此我們總是好言相勸,殊不知這是一種本能。

在沒有辦法直接報復激怒自己的人,不論與整件事的關聯程度如何,人都會下意識地把怒火轉嫁出去,憤怒令“意識”再度被架空,本能地只想執行“潛意識”指派的宣洩行為。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別和憤怒的人談理智(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到這時候,邏輯、思維、智商都不好使了,遷怒於人專挑比自己弱勢的人,比如父母拿孩子出氣;也不一定是實力上的懸殊,而是優勢與劣勢,比如女孩習慣朝寵愛她的戀人發脾氣;又或許是在整件事中受到牽制的人,比如受害者的家屬可能會向肇事者的家人洩憤。

總之遷怒這種行為的發生,一定有權勢在裡頭。與越級邀請更強大的權力介入制約對方不同,遷怒是直接施加於弱者身上,勝之不武。

當人否決掉“意識”的反省與稽查,一定是想從外部尋找原因。對外歸因一旦啟用,不再講究“一碼事歸一碼事”、“自己對自己負責”,也再不懂尊重個體、不可傷及無辜,總之“血債血償”是應該的,“父債子償”同樣天經地義。

但是反過來,倘若他們不幸成了別人遷怒的對象時,就會擺出“事不關己、捍衛到底”的姿態,甚至不惜捲入罵戰。

那麼悖論也出現了,一方面認為遷怒於人是正當的,另一方面被人遷怒是冤枉的。遷怒在中國是一種單向的、不可逆的宣洩,免不了牽涉更多無辜者入局,為別人的行為代償;同時每個入局者都是被脅迫的,無從向激怒自己的人發火,自然會轉嫁給其他局外人,向他們引戰。

這樣一來,每個人情緒的導火索都不同,早就悖離了事發的源頭,派生出無數種新的人際矛盾。

你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憤怒來自別人的擺佈

▲ 試問什麼才能澆滅人們心頭的怒火?(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中國古話一語成讖:冤冤相報何時了?

錯位承擔責任形成了不斷向外擴張的償還機制,導致不理性的情緒在公共討論空間中始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我始終相信,是憤怒給了他們力量,不憤怒時他們也是綿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