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演的《少林寺》票價1毛票房1.6億,換成現在能排在全球影史什麼位置?

亂舞墨色


《少林寺》是我們記憶深處的經典。



改革開放後,各方面的新鮮空氣,撲面而來。

在禁錮了許多年之後,在看過無數次《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之後,《少林寺》橫空出世,一時間,《大眾電影》等媒體,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了。

《少林寺》實在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在當時,如果你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你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話。


小和尚的勇敢,白姑娘的美貌,《牧羊曲》的委婉,《少林少林》的豪氣,立體的展示給我們。

什麼叫萬人空巷?

從來沒有過,前無古人。

再也沒有過,後無來者。

以至於,在小和尚終於成為小和尚的時候,有多少人為白姑娘神傷?

《少林寺》之後,一大堆亂七八糟粗製濫造的武俠電影紛至沓來,又隨風而去,成為了電影史上的過客,唯獨李連杰、於嵐、計春華、鄭緒嵐等,讓許多年輕人,幻想著自己要成為武林高手,幻想著浪漫柔情。


至於票房,誰管這些,《少林寺》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植根深處。

成長在大變革時代,見證太多奇蹟發生,實在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幸運。

關注行學組,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行學組


很難計算,也很難比較,背景不同,但這部電影的影響力絕對超過極大部分電影。

那時候電影普及度不高,而且大部分還是彩色電影,李連杰的《少林寺》不止是彩色電影,這部電影背後更是香港的精英團隊。此外,這部電影中的武打併沒有護具,全部都是拳拳到肉。製作精良,打戲逼真。一部如此優秀的電影,帶給人們的震撼不亞於看到兩彈一星。

不過當時的上映時間並沒有硬性規定,因為電影的拷貝不全,所以實行三階梯放映(城,鎮,鄉),這為後來的統計數據收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特別是很多人並沒有買票就能夠看電影,但能夠以一毛錢的票價創下1.615億的票房,可想而知有多少人看了電影。

北京當時的人口應該是800多萬,也就是差不多人均一次,而廣東達到了2756萬人次,這個數字也真是難以想象。這些數據還是統計不全的結果。可考慮到當時特別的背景,現在也許已經沒有電影能夠達到這種影響力了。

圈內人,圈內事,我是“青竹樂娛”,關注我,這裡有娛樂圈最全資訊!碼字不易,記得點贊哦,比心


許青竹觀娛


我記得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村長安排凡是共青團員都不用買票去看,步行去的,從家裡到鎮電影院來回18公里(,當時我爸媽都買票看過了,我媽文化只有小學三年級,但是我媽說電影非常好看),進了鎮電影院,只見人山人海,不但座無虛席,而且走道和後面都擠的水洩不通,我是站著看完的。有的人都看了好幾遍。只有路遠的老年人沒看。按照當時的物價和現在的40元一張的電影票比,票房應該是400億以上。如果現在的鄉鎮也有電影院(原來80年代建的早就拆了),票價能低些(20元左右),我估計流浪地球的票房還要高很多。現在農村絕大部分人都沒看,不辦事情沒人專去城裡看電影。


以誠待人4983


1元是一毛的十倍。所以一張票價40元也就等於400個一毛。這是單位換算。

然後八九十年代一毛的購買力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九十年代出一毛錢可以賣兩根菸,現在一根普通的煙至少也要五毛。通貨膨脹按10倍計算,當初一毛錢的電影票產生的票房,大學時如今40元票價產生票房的4000倍。

1.6億除以0.1元,然後乘以40再乘以4000。這個結果大概是可以參考一下的,我就不去計算了,數學不好,也沒有實際意義。

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的背景,符號和特點。總是回憶過去,那時無法再進一步的離退休老幹部們做的事。年輕人最重要的還是活在當下,把握現在。


衛仁閔


李連杰的《少林寺》是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一個,如果按年代來劃分的話那麼李連杰的《少林寺》將會是永遠的電影票房冠軍,因為他的《少林寺》是1982年上映的,1982年我國國民還處在飢一頓飽一頓的狀態,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還能拿到1.6億元的電影票房,真不愧是中國電影票房的總冠軍啊。



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電影票價為一毛錢一張電影票,一毛錢在現在社會里已經算是一張廢紙了,但是在1982年的那個年代裡一毛錢可以當現在的十元花了,即使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也難抵人們對電影的熱愛。李連杰的《少林寺》放在今天全球電影排名的話,應該也是在前十名以內吧。

1982年裡現在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對《少林寺》的票房提出質疑,認為那時的人民根本不可能拿出僅僅的一毛錢來看電影,其實當年的《少林寺》真實電影票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今天來說它卻是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電影票房神話事蹟。


小年華日記


這個很好計算,我來給你算一下

當時的票價是一毛,票房是1,615億

1.615億÷0.1元=16.15億人

所以當時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次是16.15億人

少林寺是2d電影,按照現在電影院2d電影最低票價30元來算就是:

16.15億×30=484.5億元

所以總票房為484.5億元

截止目前為止,單個電影票房最高為《戰狼二》,票房為56.79億,系列電影票房最高為《哈利波特》,累計八部電影累計為77億多美元,摺合人民幣為515.9億

因為當時好多人都還是在鄉下用放映機看的,所以如果所有看過的人都進電影院看,票房會更多

以上僅供娛樂,不可當真,不可較真,笑笑就好


孔雀1開屏


光拿李連杰來說吧,光在在影視界的成就和聲望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還記得看李連杰演的那部《少林寺》還是我在讀小學的時候,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李連杰這號人物,那個時候好多小朋友圍著一起看,那種感覺真好,至於那個時候的《少林寺》在現在能排在影視界什麼位置而言,我個人覺得這個是無法言語的!


回憶留給那個夏天


那時各大廠礦都有工會票。比如廠子有一千人,電影院能坐八百人。就包兩場。多餘的票送人情。我有個鄰居能人愛看電影,少林寺看了十幾遍。我家附近有個電影院放了將近一個月,這個鄰居門路多,每場都能搞到不少票。領著各種朋友親戚去看。


一壹他爹


這樣比是沒有意義的,畢竟那個時代可以選擇的影片非常少,再加上對電影的期待感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這個問題就好比毛的語錄當年幾乎人手一本,那麼放在今天的暢銷書佔什麼位置一樣!

少林寺的確是很有影響力的動作片,但如果放到今天的環境,可以對比的實在太多,因為有了對比,影響力肯定就不會有當年那麼深遠和受人推崇,放今天,放全球影史來看也無非一動作類型片而已,至於票房嗎,這個難以估計,畢竟今天好過少林寺的動作片數不勝數。

單從票房換算來看,當年的1.6億,從經濟角度換算,當年一毛錢估計當今天十五元錢用,如果這樣換算的話,超幾百億是理所當然,但這樣的換算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對於其它處於今天這個時代的電影非常不公平,更談不上處於今天電影史什麼位置了。

對於這樣一部經典影片,當年的觀影人數,票房,口碑,已經彰顯了它的電影價值,但僅限於那個時代,放今天,也僅是一動作片而已……


亂彈春秋


萬人空巷看少林,這是1982年電影《少林寺》公映時的盛況,據統計,當年《少林寺》放映時票價是1毛錢1張,最終內地票房收入是161,578,014元,即1.61億元。

保守估計一下,現在電影院2D電影票價每張最低20元,是1毛錢票價的200倍,也就是說,折算成票房總收入應該是1.61億元X200=322億元,非常巨大的一個數字,目前來看,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沒有一部電影能與之匹敵。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現在世界電影票房收入最高的是2009年發行的《阿凡達》,最終票房收入是2,717,521,330美元,即27.17億美元,按當下匯率折算,約合人民幣27.17X6.87=186.66億元人民幣,與322億元相比,顯然不在一個數量級。

從內地電影來看,目前最高的是《戰狼2》,最終票房收入是56.79億元人民幣,與《少林寺》相差巨大。

但是,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少林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咂舌的高票房,其實與當時的生活環境有關,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民娛樂生活極其簡單,除了看電影、聽評書、搭臺唱戲,幾乎再沒什麼其他項目。

1982年,電視機都是奢侈品,農村可以說幾乎沒有,就是城市裡也以黑白的居多,進電影院是人們娛樂的主要形式,何況,1毛錢的票價在當時來說真的極其低廉,儘管大多人家都不富裕,但這樣的票價人人都消費得起。

以北京為例,據《中國電影編年紀事》一書記載,全市累計映出8845場,觀影人次870.99萬,票房收入88.19萬元。

而權威數據顯示,198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約為935萬,這也就意味著,除去耄耋老人和年幼兒童,幾乎每個北京人都去看了電影《少林寺》,這至少說明三個問題:一是電影確實受歡迎;二是說明人們確實找不到其他更大眾化的娛樂方式;三是1毛錢票價確實人人消費得起。

但放到現在,時過境遷,情況肯定不同了。

一是娛樂方式多樣化。

電影院不再是唯一選擇,一部片子即使剛公映時再熱,用不了多久,視頻網站就會推出,何況還有各種盜版,人們完全可以選擇通過其他方式看到該片。

二是電影數量成倍增加。

不同於以前電影一年只推出幾十部的節奏,現在每年能在電影院公映的片子達到幾百部,數據顯示,2018年,僅國產電影公映或通過其他方式播出的就達到400部,類型也多樣化,尤其是好萊塢大片衝擊力度巨大。

三是觀影群體變得單一。

2019年1-5月觀影人數為6.89億人次,據此推算,全年觀影人數約在16.53億人次,雖然數量龐大,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年輕人中,同1982年全民觀影盛況不能相比。

基於以上原因,可想而知,《少林寺》假如放在今天公映,遠遠達不到當年觀影盛況,不論是題材熱度還是演員陣容熱度,都不具備唯一性,可以大膽預言,其票房收入不會超過《戰狼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