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瞻基的弟弟,卻總有人讓他當皇帝,連於謙的死也跟他有關

明仁宗朱高熾共有10個兒子,朱瞻基是皇后張氏之子,也就是嫡長子。朱瞻基下面還有兩個同母弟弟,分別是嫡三子朱瞻墉和嫡五子朱瞻墡。其中朱瞻墡於永樂二十二受封湘王,封地在長沙,後於正統年間改封為襄王。史料明確記載,他端莊恭敬,名聲很好。

他是朱瞻基的弟弟,卻總有人讓他當皇帝,連於謙的死也跟他有關

孫太后

  按照明朝的規矩,皇帝只能由嫡長子來當。作為嫡五子的朱瞻墡,本與皇位無緣,然而遠在長沙的他居然曾經三次牽扯到皇位爭奪中來。更奇怪的是,他自己從未有過爭奪皇位的想法,卻總有人想讓他當皇帝。

  第一次是在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原本由朱瞻基的嫡長子朱祁鎮繼位,但朱祁鎮年僅9歲,主少國疑。此時皇宮之中莫名其妙地傳出流言,說張太后打算立湘王朱瞻墡為帝。張太后為消除流言,召集群臣,正式宣佈朱祁鎮為新君,謠言才戛然而止。

他是朱瞻基的弟弟,卻總有人讓他當皇帝,連於謙的死也跟他有關

孫太后

  那麼,謠言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表面上看嫌疑最大的是朱瞻墡。如果是朱瞻墡傳出的謠言,那麼有兩點不符合事實:1.朱瞻基去世之時,朱瞻墡遠在長沙,在京城毫無根基;2.朱瞻墡是嫡五子,他的哥哥朱瞻墉是嫡三子,即便是按順位,也是他哥哥朱瞻墉優先於他。所以,皇宮中傳出的謠言不大可能是朱瞻墡乾的。最大的可能是朝中有些人利用朱瞻墡的身份傳出流言,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次是正統十四,大明土木堡之役兵敗,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于謙挺身而出,面見孫太后,請求扶持立新君,以穩定人心。于謙和孫太后第一個想到的皇帝人選並非朱祁鈺,而是襄王朱瞻墡,原因可能是朱祁鈺並非嫡子。當時孫太后已取得襄國金符入宮,打算召朱瞻墡進京,但後來放棄了。因為朱瞻墡的封地長沙距離京城太遠,一來一回得兩三個月時間。當時也先已進犯北京,形勢危急,大明實在等不起。于謙和孫太孫不得已只能立朱祁鈺為帝,先穩定大局。

他是朱瞻基的弟弟,卻總有人讓他當皇帝,連於謙的死也跟他有關

于謙

  朱祁鈺當上皇帝后才收到朱瞻墡的上書,朱瞻墡請求立皇長子,並以朱祁鈺監國。朱瞻墡的上書有謙讓之意,所以有些人說朱瞻墡不想當皇帝,才把皇位讓給朱祁鈺,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朱瞻墡應該並不知道于謙和孫太后當時曾想讓他當皇帝的事情,他的上書中的意思只是遵循大明的規矩,理應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再以朱祁鈺監國。只是他沒料到朱祁鈺已經當上了皇帝。

他是朱瞻基的弟弟,卻總有人讓他當皇帝,連於謙的死也跟他有關

于謙

  第三次是在景泰八年,太子之位空懸已久。明代宗朱祁鈺卻在此時病重,朝中群臣因太子之事起紛爭。于謙、王直等人打算上奏皇帝,請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大臣王文和宦官王誠卻在計劃迎立朱瞻墡為帝。然而這兩派人還沒有行動,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迎回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重登帝位。

他是朱瞻基的弟弟,卻總有人讓他當皇帝,連於謙的死也跟他有關

朱祁鎮

  重登帝位的朱祁鎮開始對景泰朝的舊臣進行打壓。徐有貞、石亨慫恿言官彈劾于謙、王文等人迎立藩王,指的就是于謙、王文等人打算迎立朱瞻墡為帝。按照大明的規定,召藩王入京,需要用金牌信符,王文曾以對照金牌信符為由進行分辨。朱祁鎮派人調查了金牌信符,襄國金符一直在孫太后手中,並沒有使用過的記錄。可見,王文講的是真話,他沒有召朱瞻墡進京。可惜,出於政治的原因,朱祁鎮仍然殺死了于謙和王文。

他是朱瞻基的弟弟,卻總有人讓他當皇帝,連於謙的死也跟他有關

朱祁鎮

  于謙自始至終?都是支持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卻因此被冤殺。王文雖有計劃迎立朱瞻墡,但也沒來得及付諸實施,也只是心中有這個想法而已。

  遠在長沙的朱瞻墡或許並不知道,他明明從未有過爭奪皇位的想法,只想在長沙當個逍遙自在的王爺,卻總是被朝廷中人利用,屢次與皇位發生糾葛。幸運的是,朱瞻墡素有賢名,朱祁鎮也從未因此對他產生懷疑。朱瞻墡在天順年間多次進京,朱祁鎮也非常禮遇這個皇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