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玮:美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万玮:美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万玮:美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笔墨精神展中国之美

书画文章育少年之才


正文


美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追求分数,不追求美,甚而,美反过来还会影响分数。青春期的男生开始注重外表,是好事还是坏事?从美育教育的角度,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是坏事,心萌动了,会影响学习,得遏止。

美育教育是什么?

按照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的观点,美育有四大任务:

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有人将美育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岂不知今天的艺术教育也是功利化的。

就像有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外表看起来有些艺术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就让人倒胃口。很多学艺术的学生当年都是文化课成绩不行为上大学而走了艺术教育的道路,在专业技艺方面比普通学生多下了点功夫,知识底蕴与人文素养反而更为浅薄,他们只是“看上去很美”。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气质


美国教育学家Lilian Katz教授认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在三个层面进行:知识、能力与气质。

而气质,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今天流行一个网络词,叫“颜值”。颜值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容貌与气质。

容貌是天生的;

气质却可以后天培养。

中国与西方基础教育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对学生的气质培养,同样是普通人,我们的孩子和西方孩子站在一起,气质差得太远。当然要是论解题能力,我们的孩子可能高不止一个层次。

学校把孩子们培养得漂亮一些,气质优雅一些,难道不是很重要的任务吗?

在职场,分数与知识技能还真不如气质来得重要,我们的教育太短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我看到我教的男生英俊挺拔,女生妩媚动人,我就觉得我的教育挺成功。

事实上,学校之间的不同,更体现在气质的不同。学校不能改变孩子的基因,但可以改变孩子的气质。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气质出众的人,必然具备很高的审美素养。而一个懂得审美的人,更可能过幸福的一生。幸福不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而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能感受到美,懂得欣赏美,精神才不会空虚,才能有更多的心灵愉悦。


养鱼先养水


对于教育来说,美育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

首先当然是美育课程,包括艺术课程。音乐、美术、形体、舞蹈、话剧、朗诵、演讲等课程应该更多开设。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非改不可。当学生的美育素养在其升学过程中也能和应试成绩一样,起到作用,美育课程的地位当会大大提高。

其次,美育是一种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全人教育。

气质不是一种确定的技能,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需要坚实的人文底蕴。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乃至大学本科,都以通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将分数与技能的目标反而放在次要地位。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而“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才是耶鲁对学生的期望。

再次,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鱼,学校就是水,养鱼先养水。学生是浸润在校园中的,校园中的一切,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教职员工,规章制度等,无一不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我们希望培养出美的学生,先要问一问,校园美吗?文化美吗?教师美吗?如果都不是,美育终究还是一场空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