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瑋:美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萬瑋:美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萬瑋:美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筆墨精神展中國之美

書畫文章育少年之才


正文


美育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升


功利化的教育培養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追求分數,不追求美,甚而,美反過來還會影響分數。青春期的男生開始注重外表,是好事還是壞事?從美育教育的角度,當然是好事,值得鼓勵;從應試教育的角度,是壞事,心萌動了,會影響學習,得遏止。

美育教育是什麼?

按照中國青少年美育協會的觀點,美育有四大任務:

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美的能力;

三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有人將美育教育等同於藝術教育,豈不知今天的藝術教育也是功利化的。

就像有一些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外表看起來有些藝術氣質,一舉手一投足一張口,就讓人倒胃口。很多學藝術的學生當年都是文化課成績不行為上大學而走了藝術教育的道路,在專業技藝方面比普通學生多下了點功夫,知識底蘊與人文素養反而更為淺薄,他們只是“看上去很美”。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氣質


美國教育學家Lilian Katz教授認為,任何一項學習活動都在三個層面進行:知識、能力與氣質。

而氣質,是最重要的目標,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今天流行一個網絡詞,叫“顏值”。顏值應該包含兩個方面——容貌與氣質。

容貌是天生的;

氣質卻可以後天培養。

中國與西方基礎教育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對學生的氣質培養,同樣是普通人,我們的孩子和西方孩子站在一起,氣質差得太遠。當然要是論解題能力,我們的孩子可能高不止一個層次。

學校把孩子們培養得漂亮一些,氣質優雅一些,難道不是很重要的任務嗎?

在職場,分數與知識技能還真不如氣質來得重要,我們的教育太短視。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我看到我教的男生英俊挺拔,女生嫵媚動人,我就覺得我的教育挺成功。

事實上,學校之間的不同,更體現在氣質的不同。學校不能改變孩子的基因,但可以改變孩子的氣質。

當然,更重要的是,一個氣質出眾的人,必然具備很高的審美素養。而一個懂得審美的人,更可能過幸福的一生。幸福不是物質層面的享受,而是精神層面的追求,能感受到美,懂得欣賞美,精神才不會空虛,才能有更多的心靈愉悅。


養魚先養水


對於教育來說,美育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工程。

首先當然是美育課程,包括藝術課程。音樂、美術、形體、舞蹈、話劇、朗誦、演講等課程應該更多開設。評價體系作為指揮棒,非改不可。當學生的美育素養在其升學過程中也能和應試成績一樣,起到作用,美育課程的地位當會大大提高。

其次,美育是一種綜合素養的提升,是全人教育。

氣質不是一種確定的技能,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需要堅實的人文底蘊。西方國家的基礎教育乃至大學本科,都以通識教育為主要目標,將分數與技能的目標反而放在次要地位。

耶魯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而“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才是耶魯對學生的期望。

再次,如果把學生比喻成魚,學校就是水,養魚先養水。學生是浸潤在校園中的,校園中的一切,包括校園環境,校園文化,教職員工,規章制度等,無一不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我們希望培養出美的學生,先要問一問,校園美嗎?文化美嗎?教師美嗎?如果都不是,美育終究還是一場空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